部编《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教材的亮点及其实施

2017-02-18 06:33:31李晓东北京师范大学哲学学院未来教育高精尖创新中心北京100875
教学月刊(中学版) 2017年26期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培育法治

李晓东(北京师范大学哲学学院、未来教育高精尖创新中心,北京 100875)

部编《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教材的亮点及其实施

李晓东(北京师范大学哲学学院、未来教育高精尖创新中心,北京 100875)

编者按:随着核心素养时代的到来,如何在教学中落实素养培育成为初中德育课教师关注的焦点。为此,本刊特约部编《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教材的主编李晓东老师撰文,介绍该册教材的亮点和实施策略,以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学科核心素养各要素在教材中的体现,切实改进教学,从而充分发挥该册教材的育人价值。

对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充分体现,是部编《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教材的突出亮点。在教学中凸显这一亮点,需要教师充分理解各核心素养要素在教材中的体现,进而采取恰当的教学策略,激发学生兴趣,促进学生思考,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行为倾向,为他们进入社会奠定基础。

道德与法治;学科核心素养;教材亮点;教学实施

随着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和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出,着眼于学生核心素养培育的教材呈现和教学实施便成为中学德育课程与教学关注的焦点。部编《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教材(以下简称“八上教材”)紧紧围绕这一焦点,在编排上对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给予了充分呈现,使之成为该册教材显著的亮点。这也对教师的教学提出了新要求。

一、政治认同的呈现及其教学实施

政治认同要培养有立场的中国公民。“八上教材”以政治认同为指向,突出国家利益和“我的责任”这一主线,落实总体国家安全观教育,使得这部分内容成为具有鲜活时代感和鲜明立场的内容。

从呈现的维度来说,“八上教材”以一个单元的篇幅,落实总体国家安全观的教育。第八课总体介绍国家利益,让学生对国家利益形成完整认识。本课的两个框题“国家好 大家才会好”和“坚持国家利益至上”从国家利益和人民利益的一致性出发,落脚于维护国家利益是每个公民的义务,引导学生形成坚决维护国家利益的行为倾向。第九课专门说明总体国家安全观,让学生在形成对总体国家安全观认识的同时,重点理解这一重要内容与我们各自生活的关联,从而纠正“国家安全就是抓间谍”的错误认识。本课的两个框题“认识总体国家安全观”和“维护国家安全”分别从基础认识和行为倾向的角度说明总体国家安全与国家利益的密切关系。第十课则将这种认识进一步提升,让学生理解“我与祖国”的密切关联,形成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自豪感,把个人与国家联系起来,并落地到“我们能做些什么”的行为倾向上,让学生将不断深入的社会理解和社会认识转化成为切实的社会行动。本课的两个框题“关心国家发展”和“天下兴亡 匹夫有责”,以“每一个中华儿女都为伟大祖国取得的辉煌成就感到由衷的骄傲和自豪”开篇,以“我们应该众志成城,脚踏实地,共同奋斗”结尾,让政治认同落地生根。

从教学实施的维度来说,“八上教材”对于政治认同的培育,应该着眼于明确立场,以学生形成鲜明的政治立场为追求。在教学环节中,对于政治认同的培育,应该明确中国立场,讲好中国故事。所谓明确中国立场,就是要引导学生从中国的国家利益出发考虑问题,从国家利益的认同者和捍卫者的角度分析社会现实问题。在这一部分的教学中,一定要有坚定的立场导向,让学生从根本点上“站对位置”,在未来发展中“找对方向”。需要提醒的是,对于中国立场的强调,并不排斥中国积极参与世界发展的历史进程和积极参与国际事务的现实努力。中国立场既要强调中国自身的发展,又要关注中国发展的国际环境,是“世界中的中国发展”。从讲好中国故事的角度来说,就是注重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激发学生对于相关教学内容的兴趣。对于初二年级的学生来说,这部分内容的学习难度比较大。而解决这一问题的最佳方案,就是将国家利益、国家安全和国家发展置于历史发展的进程之中,将学生能够感受或者参与的社会生活与这个进程关联起来,让学生学会从鲜活生动的现实生活案例,看到其背后的国家发展。按照这种方式落实的教学,就能够较好地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实实在在地理解国家利益和总体国家安全,实实在在地感受这些内容与自身的密切关联,进而实实在在地升华自己对于祖国的亲切感和认同感,形成建设祖国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二、理性精神的呈现及其教学实施

理性精神要培养有思想的中国公民。“八上教材”以理性精神为指向,突出相关内容的思想性,引导学生形成全面、准确、深入的思考。本册教材在选材过程中,充分注重思想性,充分体现学生思想认识和思维方式的培育,进而形成对于相关教学内容的辩证性认识。

从教材呈现的维度来说,“八上教材”将理性精神所倡导的思想性贯穿全册教材,在各课的设计中都有体现理性精神要求的内容。例如,规则部分的内容中,设置了“探究与分享”栏目,先是以图片形式,呈现白天和晚上两种过马路的不同情境,并给学生提供了三种观点:(1)“闯红灯不对,但大家都在闯,我也可以跟着走”;(2)“只要没有人看到,没有人管,就可以闯红灯”;(3)“我觉得车辆多的时候不能闯红灯,车辆少或者没有车的时候可以闯红灯”。然后给学生提出问题:“你怎么看待以上观点?”这样的设计,摆脱了单纯的“必须遵守交通规则”的训示,让学生从常见的生活场景出发,在观点比较中,明确自己“该如何做”的基本立场,进而在更加深刻的意义上理解“遵守和维护规则”对于自我和社会的重要价值。此外,在关于坚持爱国和如何“理性爱国”的思考、对于祖国成就和存在问题的全面认识等内容中,都对学生的理性精神培育有明确要求,为学生形成完整、准确和深刻的认识提供了基础性条件。对这些问题的深入讨论,就成为学生展现思维、深化思维和拓展思维的重要抓手和基础形式。

从教学实施的维度来说,“八上教材”对于理性精神的培育,应该着眼于深化思考,以深化学生的思考深度、提高学生的思考水平为追求。在教学环节中,对于理性精神的培育,应该引导学生思考,以质疑和反思形成和深化认识。对此,我们可以从上文所说的展现思维、深化思维和拓展思维三个方面分别说明。从展现思维的角度来说,只有通过对于现实社会生活的质疑,学生才能呈现蕴含在生活案例之中的思维困惑,进而通过反思,将自己的困惑变成具有普遍意义的理性思考。只有让学生将自己的思维困惑充分展现出来,教师才能明晰教学需要关注和重视的“基本点”。从深化思维的角度来说,通过不断追问,我们可以让学生对于相关问题的认识,从浅层和表面到深层和内部,从泛泛而谈的粗浅认识到切中要害的本质把握。这种追问,依然要通过质疑和反思来实现。以前述关于规则的活动为例,如果我们只是泛泛地说明规则是否应该遵守,于学生而言印象并不深刻。而在情境更加复杂、观点出现分歧之后,再让学生去思考这个问题,学生的认识就能更加深入,进而加深对“无论何时何地,都要遵守规则”的理解。从拓展思维的角度来说,只有通过质疑与反思,学生才能实现“由此及彼”的思维扩展,实现从已知到未知、从个别到一般的提升过程。仍以前述关于规则的活动为例,通过这个案例的讨论,我们要引导学生理解,不仅交通规则需要时刻严格遵守,其他规则也是一样。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个“也是一样”的结论才是我们需要学生真正落地的素养要求。因此,教师在进行这部分内容的教学时,应该以理性精神的培育为重要指向,充分给予学生思维的空间和时间,用心体会学生基于理性精神的思考过程,让他们在思考中呈现真实的想法,在思考中发现问题的答案,在思考中深化和扩展自己的认识。

三、法治意识的呈现及其教学实施

法治意识要培养有尊严的中国公民。“八上教材”以法治意识为指向,突出法治教育,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法治让生活更美好”。

从教材呈现的维度来说,“八上教材”以第五课《做守法的公民》集中落实法治教育内容。第一框题“法不可违”从“违法无小事”说起,说明法律是特殊规范,明确违法的具体内涵和主要类别,并对法与罪进行了比较说明,然后落实到“警惕身边的违法行为”,让学生有及于自身的思考。第二框题“预防犯罪”先是让学生“了解罪与罚”,分别介绍刑法、犯罪、刑罚三个方面的内容,然后强调“加强自我防范”,让学生学会远离犯罪、杜绝不良行为、依法自律。第三框题“善用法律”则从“遇到侵害依法求助”和“有勇有谋应对犯罪”两个方面,为学生提供引导。从认识一般违法到理解严重违法(犯罪),从被动遵守法律到主动利用法律保护自己,本册教材对于法治意识的落实呈现出步步推进、环环相扣的特点。除了落实课程标准中的相关法律内容,“八上教材”还落实《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的要求,这突出表现在民法基本原则、正当防卫和紧急避险等内容的呈现上。以上与学生的法治意识培育密切相关的内容,在教材中不仅强调相关法律内容和规范的知识性内涵,而且更加突出其思想性内涵,让法律有温度,使生活性呈现更显著。

从教学实施的维度来说,“八上教材”对于法治意识的培育,应着眼于维护尊严,以引导学生学会用法律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保证自己的尊严不受侵犯为追求。在教学中须引导学生理解和学会用法律维护自己的尊严。要落实这一点,我们需要注意两个方面的问题:第一,要明确学生在法治意识培育中的身份定位。曾几何时,我们在普法教育的过程中,总把学生视为“可能的违法者”,用严词训诫,教导学生应该“老老实实守法,不要触碰法律底线”。而在本册教材的教学中,我们应该明确将学生定位为“实在的被保护者”,让学生理解,只要在法律允许的范围之内行动,我们就拥有充分的尊严和自由。而对那些突破法律底线、侵犯了我们合法权益的行为,我们也可以用法律手段讨回公道。第二,要明确法治意识培养的目标定位。对初中生进行法治意识培育的目标,不是让他们成为专门的法律工作者,而是让他们意识到法律的存在和对于保护我们的美好生活的实际作用,知道法律可以作为美好生活的“保护伞”。在教学中,要着眼于这两个基本点,选取现实案例,引导学生通过具体案例,理解将法律手段作为处理生活纠纷的最高权威的意义和价值。

四、公共参与的呈现及其教学实施

公共参与要培养有担当的中国公民。“八上教材”以公共参与为指向,突出社会观教育,引导学生形成担当意识,落实社会责任感培育。本册教材以社会观为主题,突出学生认识的扩展。在七年级,学生实现了从认识自我,到认识身边的熟悉人群的过程,在本册教材中,认识的范围进一步扩大到有很多陌生人的一般意义上的社会,进而到更加抽象意义上的国家。在形成对社会和国家的初步感受和基本认识之后,如何作为就成为教学推进的重点。公共参与的培育,也就在其间有了用武之地。

从教材呈现的角度来说,“八上教材”在各单元都设置了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行动的内容。这些内容在教材中的呈现,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是正文中关于“如何做”的内容安排。无论是让学生讨论认识“我们应该如何面对多样的网络空间”,还是让他们理解“我们应该怎样遵守规则”,都是对公共参与的实现和落实。另一种是“拓展空间”栏目的设计。这个栏目中的主要呈现形式,就是让学生对所学内容进一步升华,并与社会现实问题或者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以讨论会、演讲会、社区活动、模拟情境、小调查等形式推进学生从价值判断向行为倾向的转化。这种转化,也试图贯彻课程标准对于“认识—体验—践行”的基本要求,是落实学生公共参与的重要形式。例如,在第四课《社会生活讲道德》的“拓展空间”栏目,教材设置了三项任务:(1)分组搜集身边的诚信典型人物及其事迹,与大家分享;(2)思考:他们为恪守诚信付出了哪些努力?他们坚守诚信的原因是什么?(3)以“传承中华诚信美德”为主题,撰写演讲词,在班级组织一次演讲比赛。这三项任务形成了认识—思考—实践的链条。先让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发现身边典型,再让他们深入思考典型之所以成为典型的原因,这是完成内化的重要步骤。进而让学生以撰写演讲词和组织演讲比赛的形式,实现外化,即进行“如何作为”的思考,这就为学生的实际表现提供了坚实的认识基础和思想基础。这种方式呈现的公共参与,行为指向和落实方式更为明确、具体。

从教学实施的维度来说,“八上教材”对于公共参与的培育,应该着眼于承担责任,以引导学生学会勇于和善于承担责任为追求。要落实好这一部分内容,就要在教学中做好两个方面的引导,一个是“及于自身”,另一个是“作为方式”。从及于自身的角度来说,就是要在教学中让学生更多思考“如果我在现场(或者我是当事人),我会(或者该)怎么做”这样的问题,让学生有更多现场感,进而通过教学引导,使之形成正确的立场和态度。从作为方式的角度来说,就是要让学生明确自己作为初中学生的角色担当,能够结合自身特点,从“力所能及”和“学会策略”的角度,思考采取什么样的方式,才能更加有效地参与社会生活。这样既能让学生避免盲目蛮干的冲动,也可以避免“好心办坏事”“自己给予的帮助其实不是对方需要的”等尴尬,以实现公共参与素养的培育。既要让学生学会积极参与社会,又要让他们学会采取恰当的方式参与社会,这应该也是公共参与素养培育的应有之义。我们要培养的,不应该是只追求态度、不考虑效果的公共参与,而应该是从实际出发、切实对社会进步有积极影响和推动作用的公共参与。

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内容丰富,其在教学中的实现任重道远。“八上教材”提供了落实学科核心素养的可能,而要将这种可能变为现实,则需要广大一线教师的不懈努力。

猜你喜欢
道德与法治培育法治
送法进企“典”亮法治之路
今日农业(2021年9期)2021-11-26 07:41:24
反家庭暴力必须厉行法治
人大建设(2018年3期)2018-06-06 03:11:01
第十二道 共同的敌人
未来或可培育无味榴莲
苏教·中图版《道德与法治》小学低年级教材解读
中小学德育(2017年1期)2017-02-09 13:59:41
以德促法 以法治国
对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的几点反思
中小学推出《道德与法治》课程
念好"四部经"培育生力军
中国火炬(2014年3期)2014-07-24 14:44:39
治理下的法治与法治下的治理
团结(2014年4期)2014-02-28 17:03: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