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建耀
基于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培养的思想政治课堂教学需要关注的五个问题
●河南省巩义市教育科研培训中心
王建耀
2014年3月30日,教育部印发《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教基二〔2014〕4号)。“核心素养”首次出现在国家文件中,并被置于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目标的基础地位,成为新一阶段课程改革的关键因素。2016年9月13日,教育部委托的课题《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成果在北京师范大学正式发布。该研究成果将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等六大素养,具体细化为国家认同等十八个基本要点。目前,课程、教学、评价、教研、管理等方面专家对核心素养与课程标准衔接转化的研究已经展开,重点基于核心素养总体框架,研究核心素养在课程标准中落实的方式方法。课堂教学是落实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基本途径之一,基于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深化思想政治课堂教学改革势在必行。基于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培养的思想政治课堂教学的如下问题需要我们关注,并不断研究和探索。
过程重要还是结果重要是我们始终纠结的问题,二者是紧密联系的,舍过程不可能有结果。表面上看,学生也读了教材,进行了程式化的讨论,但学生并没有真懂,学生只是用教材的结论代替了自己头脑的思考,缺乏知识、思维、情感和行为的参与,这只是一种浅层的学习,不是我们追求的深度学习。
在生活现象与学科知识的对接中,在生活逻辑与理论逻辑的融合中,缺少了情境分析的过程,使得对接是生硬的,融合是表层的。情境分析是不可缺少的过程,这是一个或者体验,或者辨析,或者对话,或者讨论,或者思考的过程;这是一个在范例分析中展示观点、在价值冲突中识别观点、在比较鉴别中确认观点、在探究活动中提炼观点的过程。情境分析的过程是教师和学生必须共同经历的,有此过程,才有知识的理解,能力的提升,情感的升华,身心的健康,素养的培育。
在事物的统一体中,形式源于内容并服务于内容,手段源于目的并服务于目的。反观我们的部分课堂教学,内容、目的的价值被虚置,形式、手段游离于内容和目的之外。内容与形式,目的与手段的悖谬,使得教学过程中出现了本末倒置、反客为主的现象,存在着表面“热热闹闹”和“看起来很美”的为活动而活动的现象。在教学内容不需要讨论的情况下,硬贴上小组讨论的标签;在没有必要学生辩论的情况下,硬贴上辩论会的标签;在学生活动不具有真实性的情况下,硬贴上学生积极活动的标签;在没有实质性探究的情况下,硬贴上探究性学习的标签;在理论阐释不到位、案例分析不恰当的情况下,硬贴上思想政治教育的标签;在没有情感交流和思想对接的情况下,硬贴上互动对话的标签;在没有针对性地对学生的思考、回答进行中肯评价的时候,简单地、重复性地贴上“真棒”“太好”的标签。
美国学者布鲁巴克说:“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让学生提问,只有学生敢于提出问题、善于提出问题,学生才能真正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人,由此造就一批有发现力、创造力的人才。”审视我们的部分课堂教学,教师是问题的发动者,学生是问题的解答者。“满堂讲”变成了“满堂问”,教师忙于提出问题,学生疲于寻找教师需要的答案。缺少了分析问题的过程,也就失去了学生质疑、争论、批判、产生新问题的机会。
我们要善于捕捉课程资源,科学构建问题视角,有效掌握设问时机,构建符合学生实际的教学切入点。留下充足的时间,让学生发言,即便是错误、偏离主题的表达;留下充足的时间,让学生提出问题,即便是给老师招来麻烦、难以回答的发难;教师要有足够的耐心倾听学生的发言,而不是发现其错误即中断其发言,迅速公布所谓的正确答案。建立在关注、倾听、尊重、理解、宽容……基础之上的对话、交流,学生才会“有问”“想问”“敢问”“会问”,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倡导开放互动的教学方式与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思想政治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目前合作学习、主动探究已经成为学生学习的主要方式,但是要准确把握合作学习的内涵。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体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责任分工的互动性学习。合作学习要有明确的要求,清晰的路径,不能将合作学习等同于以小组讨论为主要方式的课堂讨论。同时合作探究学习是包括教师在内的,教师不能仅让学生合作探究,自己置身之外,成为看客。教师应该参与其中,与学生分享彼此的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感悟和思考,体验彼此的角色和情感,以智启智,以情激情,使教学过程真正成为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使学生在充满教学民主的过程中,提高主动学习和自我发展的能力。与对合作探究的高度关注不同,教师对自主学习的重视程度显得薄弱和不足。自主学习是合作探究的基础和前提,不经过自主学习的合作探究不是真正的合作学习;没有充足的自主学习,会导致合作探究的泛化和虚化,合作学习不会真正发生。
信息技术是形式,服务于教学内容。信息技术的使用必须基于学科教学的需要,基于教学目标的实现。当我们在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创新课堂教学时,要对以往的优秀教学成果存留一颗守成之心。科学合理的板书是教师课堂教学不可缺少也不能缺少的组成部分。科学合理的板书有利于展现主干知识和核心概念之间的逻辑关系、明晰教学的内容和重难点;科学合理的板书有利于展现教师的教学逻辑和学生的思维过程,打开学生的思维路径;科学合理的板书有利于课程资源的开发,促进教学的相机生成。科学合理的板书是动态的,是伴随着课堂的展开而逐步推进的。板书设计与课件辅助演示有机结合,使二者在课堂上交相辉映,发挥其综合优势。
新一轮课改已经启动,核心素养的培养、课程标准的修订、教材内容的重构、社会大课堂的拓展、活动型课程的实施等课题等待我们去实践。在深化思想政治课堂教学改革的征程中,问题不断发生,我们不断发现、不断探索、不断实践,对课堂教学本质的探索任重道远,对课堂教学艺术的追求永无止境。
首先,要认真学习和研究《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和《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修订版)》。研究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迫切需要;是适应世界教育改革发展趋势,提升我国教育国际竞争力的迫切需要;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迫切需要。核心素养是党的教育方针的具体化,是连接教育理念、培养目标与具体教育实践的中间环节和桥梁。党的教育方针通过核心素养这一桥梁,转化为教育教学实践可用的、教育工作者易于理解的具体要求,明确学生应具备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从中观层面深入回答“立什么德、树什么人”“如何立德、如何树人”的根本问题,引领课程改革和育人模式的变革。目前,解读核心素养的内涵与指标,透析核心素养与素质教育和综合评价的关系,夯实落实核心素养的路径,以核心素养为纲设计学校课程,以核心素养统领学科教学,依据核心素养改革考试评价成为深化课程改革的主旋律。
其次,构建和实践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思想政治课堂教学形态。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明确回答了学生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未来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什么。课程改革、教学实践、教育评价是落实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主要途径。高中思想政治课程结构的设计聚焦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体现思想政治学科的课程性质和理念。思想政治课程是培育学生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基本载体。“政治认同、理性精神、法治意识和公共参与”构成思想政治课程的学科核心素养。政治认同、理性精神、法治意识和公共参与等核心素养具体内涵如何解读,在课堂教学中如何构建和培育,在教学评价时又如何检视与衡量,成为构建和实践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思想政治课课堂教学形态亟待解决的问题。
再次,提升专业素养,形成独特的教学风格。课堂教学有规范、有流程、有结构、有标准、有策略、有方法,但没有统一的模式。课堂教学是由学生、教学内容、教师等教学资源构成的生态系统。学生是千差万别的,每个学生在兴趣爱好、学习起点、学习习惯、学习方法、学习能力、知识储备、生活经验、思维能力、家庭环境等方面是有差异的;教学内容是丰富多彩的,每一节课在理解的知识、提升的能力、升华的情感、培育的素养等方面是有侧重的;教师是各不相同的,每一位教师在知识结构、语言特色、思维方式、人格修养等方面是有差别的。这些决定了课堂教学不可能有统一的模式。
对课堂教学本质的追求,要求我们既要有理想信念、道德情操、扎实知识、仁爱之心,又要有先进的教育理念、过硬的教学能力、勤勉的教学态度、科学的教学方法,这样才能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构建个性化课堂,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
(本文系2014年河南省基础教育教学研究项目重点课题《思想政治课堂教学问题设计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课题编号JCJYB140919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