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 玮
陈法子墓志所见入唐百济遗民史事研究
陈 玮
武周 唐代 百济 陈法子 墓志
洛阳邙山新出、归藏于西安大唐西市博物馆之《大周故陈府君墓志铭》为近年来出土之罕见入唐百济移民墓志。志文主要记载了陈法子先世源流、其曾祖以下的家族世系、显赫仕途及其本人入唐前后的仕宦经历。墓志为研究百济教育制度、官制、政区、族群结构提供了重要文献资料,补史之阙。从中亦可管窥唐廷对百济移民的安置政策、百济移民于唐代军事系统之融入以及百济移民在唐代士民社会中的族裔感知、家国情怀。
妫川命氏,辽海为乡。三韩挺懿,五部驰芳。
其一。猗欤哲士,寔惟英彦。/达变因机,革心回面。
其二。隆班屡徙,促漏方催,长辞○乙辔,永去泉台。/
其三。久客无归,异邦有寓,瞻言孤陇,恒凄苦雾。其四。
根据志文,志主陈法子字士平,逝于唐载初元年(689年),享年76岁,则其当生于百济武王十四年(613年)。志文云其为熊津西部人。熊津为百济旧都之一,但据赵智滨先生研究,百济新都泗沘城在被唐军占领后改称熊津,唐朝最初的熊津都督府即由泗沘城及其辖区改建,治所设于泗沘城③。百济末代太子扶余隆又曾任熊津都督府都督。可见志文所云之熊津实指以泗沘为都之百济。另一百济移民墓志《祢军墓志》则称祢军为“熊津嵎夷人也”④。“嵎夷”据《三国史记》引李勣奏状为唐熊津都督府下首县。因此在入唐百济移民看来,熊津一指百济,一指唐熊津都督府。
从志文来看,陈法子又于乾封二年(667年)官拜右卫大平府右果毅都尉。右卫亦为南衙禁军十六卫之一。大平府即太平府,太平府据《新唐书·地理志》为河东道绛州绛郡所属军府。此时陈法子武散官仍为从五品下游击将军,而其所任武职事官右卫大平府右果毅都尉既非守亦非行,可知右卫大平府右果毅都尉亦为从五品下,按《唐六典》云府兵军府中上府果毅都尉为从五品下,则大平府为右卫所统外府之上府。
另外志文称百济为本邦,这在入唐百济移民墓志中多有出现,如《黑齿常之墓志》称百济为本国,《黑齿俊墓志》称百济为本乡,《祢军墓志》称百济为本藩。陈法子墓志铭辞中亦称“辽海为乡”,但又在铭辞中称陈法子家族在百济为久客之人,百济为相对于华夏的异邦,二者在陈法子家族入唐后产生矛盾,造成了陈法子家族的身份认同危机。由于陈法子家族世居百济、世任高官,地位尊崇,因此将百济视为故国,但由于陈法子家族本身为汉裔出身,其入唐后又担任中层武将,效忠李唐与武周,具有一定的社会地位,百济对于陈法子家族便只是一个文化地理符号,而不是政治凝聚符号。《黑齿常之墓志》称百济为本国,《黑齿俊墓志》称百济为本乡亦体现了百济移民将百济从国家意象转化为文化地理符号。随着时间的流逝、居住空间的转换,陈氏家族魂萦梦绕的百济故国记忆也不断消褪,取而代之的是作为大唐子民的身份认同。
《陈法子墓志》是研究百济汉人移民、政区、教育制度、官制的珍贵石刻文献。陈法子入唐时已47岁,其入唐后仅在唐生活了29年,因此墓志流露出复杂的族裔认同与家国情怀。这为我们研究中古东亚汉文化圈中汉裔群体,在地域流动中所体现的族裔身份认同,提供了独特视角。
注 释:
① 胡戟、荣新江主编:《大唐西市博物馆藏墓志》,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第122页。
② 拜根兴先生对该墓志进行了初步研究,见其《入唐百济移民陈法子墓志关联问题考释》,《史学集刊》2014年第3期。但墓志所反映的百济教育制度、官制、政区、族群结构,唐廷对百济移民的安置政策、百济移民于唐代军事系统之融入都有进一步研究的空间。
③ 赵智滨:《唐朝在百济故地初设行政建置考略》,《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12年第1期。
⑥ 〔唐〕张楚金撰,雍公叡注:《翰苑》卷30《藩夷部·高丽》,金毓黻主编:《辽海丛书》影印本第5册,辽沈书社1986年,第2521页。
〔编辑、校对 阴美琳〕
陈玮,男,1985年生,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讲师,邮编 710119。
K242.1
A
1001-0483(2017)01-0061-08
本文系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特别资助项目“西夏番姓大族研究”(2016T90885)及面上资助项目“西夏番姓大族身份认同研究”(2015M580808)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