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春香
摘要:深化地方国有企业改革的重要内容是加快推进国资交易流转监管体制的改革,实践证明创新国资监管体制对于深化改革我国地方国有企业改革具有重要意义,能有效推动国有企业改革的进程,并能显著增强国资活力以及市场影响力。本文将分析和研究现阶段在地方国企改革的进程中所遇到的问题,并针对问题提几点建设性的建议,以充分发挥财政职能并加快推进地方国企的改革步伐。
关键词:地方国有企业改革;创新国资监管;实践举措
一、創新国资监管体制与地方国有企业改革的关系
国资监管的主要任务是产权管理,而国企改革的核心是产权改革,因此创新国资监管体制是改革地方国有企业工作的重心,也是决定其成败的中心环节,其二者相互渗透,相辅相成。其二者都是在社会主义的背景下深化市场经济,盘活国有资产,以实现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创新国资监管体制的目的在于处理国有经济体制中政资、政企不分以及出资不到位等顽固问题,而国企改革的核心则是构建现代企业制度,逐步探索公有制在我国特殊国情下的有效实现形式。因此可以说,创新国资监管需以国企的深化改革为核心并且完善的国资监管资质有助于为国有企业的跨越式发展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同时国企的发展壮大又为国资监管的创新提供了充分的物质条件,并且国企改革的经验教训也为创新国资监管体制奠定了理论依据与实践准备。
二、地方国有企业改革分析
(一)地方国有企业债务问题分析
1.地方国有企业低下的盈利能力。首先地方大部分国企为政府公益类企业,根据政府和主管部门的要求,承担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等政府性投资项目的建设任务和融资义务,缺乏经营性收入。其次是布局分散,资产规模偏小。公司规模普遍不大,如某市17家国资营运机构资产总额约400亿,负债就150亿元,平均资产不到30亿元,有8家在10亿元以下,最小的仅0.3亿元。三是地方大部分国企内部薪酬机制不合理。公司确定“行政级别”,实行定机构、定编制、定薪酬,没用明显的奖罚激励制度,员工积极性普遍不高。
2.地方国有企业的预算软约束。传统的斯大林经济模式中,政府为了战略性目的,而扶持不具有自主经营能力的国企,所以政府要对国企的经营亏损承担责任。市场经济转型后,绝大部分的地方国有企业还承担着政策性的负担,因为政府对企业由于政策性负担的亏损负有责任,当企业亏损时,政府就给予财政补贴,预算软约束依然存在。现实中在地方国企中会因为承担了政策性负担而要挟政府,同时也降低了其主动获取盈利的积极性,但地方政府为了担负起建设地方经济的责任会继续选择财政补贴,在地方国企内实行预算软约束。
(二)地方国有企业各投融资平台存在的问题
1.投融资平台的治理结构不合理。地方政府辖区内往往含有多家分别承担不同行业、层次的投融资职能的投融资平台,但地方政府普遍未对其进行统一管理,因此这些投资公司在经营及业务领域都没有明确划分,并且其运营发展的模式及融资渠道也没有明确规定,这就容易在国企融资的某一环节上可能出现缺位或者错位。其次,政府的投融资平台在建设形势上看应隶属于不同的国有的投资公司,同时国有的投资公司在职能上应将其定位于企业,其在实质上是政府投资的主体,且因功能相似,尚未形成业务特色,融资平台普遍不大。
2.地方政府新增债务以投叠式平台为主,债务风险急剧加大。地方投融资平台在资金方面所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是尚未构建资本金补充的机制,一些地方政府急于通过平台谋取资金,而融资水平直接取决于资本金的水平高低,导致了许多地方投融资平台成了债务炸弹。其二是一些地方国企大幅举债而不考虑成本,甚至有些地方投融资平台非法集资投向长期收益或者收益微薄的基础建设,导致企业的资金流动失衡,并且尚未形成完善的平衡现金流机制,使得企业的资产经营能力下降。
(三)地方国有企业财税体制改革的现状
1.分税制体制中上下级交叉冲突等问题。自改革分税制以来我国的财政税收已初步实现平稳增长,但尽管在财税制改革的过程中,已明确划分了中央和地方政府的财权和事权,但在具体执行中仍然呈现上下级交叉冲突的现象。地方政府的事权与财力不匹配、中央的转移支付透明度也不高,地方政府缺乏主体税源。
2.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缺乏制约地方国有企业的发展。在税收征管上中央政府并没有给予地方足够的征税权,弱化了地方政府的征税权利,导致地方由于资金缺乏限制了基础设施的建设,投资不足困扰地方经济发展,也制约地方国企发展壮大。
三、在创新国资监管体制背景下对地方国有企业改革的实践举措
(一)地方国有企业债务化解对策思路
1.提高国有企业的盈利能力。首先坚持市场导向、政企分开原则。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充分激发市场活力,促进市场竞争,从而提高企业经营性收入。其次对多而散的地方国企进行整合,扩大国企规模,提升其综合实力,进而做大做强国企。三是国企薪酬改革就应主动适应当前市场化道路,逐步建立市场化激励约束制度,健全考评机制,深化管理人员能上能下、员工能进能出、收入能增能减的机制。坚持以效益为导向、薪资水平对标管理,兼顾公平公正才能提升员工积极性,为企业创造财富。
2.完善财政管理制度。完善的财政管理制度是地方政府维持国企财务工作的有力保障,所以应全面系统地分析研究国资监管体系中越、错位等问题,大力推进以管企业为主向管资本为主的转变,划清国企在所承担的政策性问题与其主动盈利问题的界限,从而尽最大可能规避预算软约束。当然在过渡期中政府应切实落实扶一把、送一程工作,通过一定的方式帮助国企步入正常的运营轨道,并保障企业的平稳运行。
(二)地方国有企业各投融资平台清理的对策
1.完善法人治理结构。要完善法人结构,即要完善董事会监事会以及经理层的建设,建立运转协调、权责对等的有效制衡的决策执行的监督机制,使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理层分别充分发挥其决策、监督和管理经营的作用,规范企业的治理结构。
2.积极拓宽融资渠道。要想构建社会投资增长机制,必须由政府来引导,由社会作为主体参与,由市场去运作,合理应用各种融资方式,实现投资主体的多元化,增加资金来源的渠道,创新投资方式以及在项目建设逐步市场化的过程中完善投资机制。地方政府应开拓创新,积极拓宽融资渠道,在保证银行贷款的前提下,开拓企业债、市政债券及企业中期票据等的融资渠道;其次可以考虑通过产权交易,股权融资及信托等渠道筹集资金。
(三)改善地方国有企业财税体制的建议
1.规范各级政府的事、财权,减少权责交叉。合理规划中央与地方的事、财权,明确规定地方政府的财政支出范围,改革并不断完善现存的分税制财政体制,合并并不断规范转移性的一般支付,同时合理增加地方政府的税管权限,从实质上扩大其经济管理权。条件允许时,还可尝试区域内实施县直接被省管辖的财政管理体制。
2.强化地方政府的征税制,推动地方国有企业发展。弥补目前地方国企财税体制的不足,需建立健全财务管理体制,加强财政管理,以管资本为主加强国资监管,同时加强对国企的预算管理,并约束其成本,加强对其生产成本的控制,并针对各国企的具体经营状况,制定合理的方案计划以扭转其亏损局面。在改善国企经济发展环境的基础上,重点从财政、税收等方面加以扶持,并在完善预算和监管的基础上,强化地方政府的征税权,以加大对地方国企的资金投入,从而构建财政引导以国企为主体的多层次运营体系。并建立健全财政监督机制,加强对财务支出事前、事中、事后的监督管理,充分发挥国资监管体制的监管作用。
四、总结
国资监管体制的创新和国企改革都是一项重大的系统的过程,在市场经济全球化的新时期,对其的改革创新举措也要与时俱进,不能墨守成规。伴随行政体制改革的浪潮,应着力实行政资分开,以合理分配国民财富为目标,科学研究和制定政府財政战略全面加强风险管理及规划改革是现阶段我国政府工作的重心,以完善国企运营模式和国资监管体制。
参考文献:
[1]唐婷婷,张海亮.新经济体制下国有企业改革模式构建研究-以云南省属国有企业公司改革为例[J].昆明理工大学学报,2016,16(2):72-77.
[2]张林山.学术界对国资监管体制改革的研究综述[J].中国经贸导刊,2015(7):30-32.
[3]吕晓华.关于完善国资监管体制与深化国企改革的几点思考[J].当代经济,2012(7):8-9.
(作者单位:丽水市财务总监管理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