闫军
安信证券偏股型集合理财产品2016年全线亏损,平均收益率居倒数第四,与公司强大的投研实力不匹配,且形成鲜明对比。
安信证券2016年集合理财产品表现差强人意,与其强大的投研实力并不匹配。
根据Wind资讯数据统计,安信证券2016年偏股型产品收益率均为负数,全年回报仅为-16.27%,在券商中处于倒数第四名;债券类产品表现中规中矩,2016年总回报为3.23%。
作为券商主动管理的资产管理类型,券商集合理财产品与券商投研能力分不开。而安信证券研究所的研究能力在行业排名居前列。例如最新一次新财富最佳分析师榜单,安信证券有12个团队入选最佳分析师,其中有8个行业团队斩获第一。
投研实力获得行业认可,但是自身管理的集合理财产品却深陷亏损,原因何在?对此,《投资者报》记者向安信证券方面求解,但是公司相关负责人表示暂不方便回复。
偏股型排名倒数第四
根据Wind资讯数据统计,2016年安信证券存续期内共有9只股票型产品,全年总体回报-16.27%,在90家券商中排名倒数第四。
具体来看,表现最好的是安信安发宝,2016年全年总体回报率也亏损6.05%。不过这只成立于2013年5月29日的混合型产品总体回报还不错,成立以来总体回报率为:26.63%,穿越牛熊市,整体业绩不算太差。
表现最差的有3只产品,亏损率超过20%,分别为:安信安盈宝、安信策略精选以及安信国盛2号,2016年总体回报率为:-23.2%、-27.33%、 -30.98%。
亏损最为严重的安信国盛2号,成立以来回报率同样为负,亏损率为28.93%。虽然可以确定这只产品主要配置是股票,但是安信证券并未公布该产品的配置比例以及投资标的。不过从该产品的成立时间来看,亏损也比较容易解释。安信国盛2号于2015年6月24日成立,从该时间节点来看,可谓“生不逢时”,其建仓在高位,随后遭遇2015年6月的千股跌停,又經历两次熔断,A股沪深指数呈断崖式下跌。《投资者报》记者对比该产品成立之初与最后公布单位净值日的大盘指数,同期沪指4576.49点直落到2929.61点,跌幅35%,个股方面的确很难有好的表现。
因为业绩普遍亏损,安信证券集合理财产品2016年也并未分红。从安信证券官方网站上可以看到,披露的最后一次分红是安信策略精选2015年12月15日,向持有人按每10份份额派发红利1.08元。
债券型符合自身预期
去年股市表现不佳,债市同样并不消停,三季度一轮调整波及债券类产品收益,安信证券去年存续期内债券类集合理财产品共39只,整体收益率为3.32%,在85家券商中居第30名,表现尚可。
具体来看,安信瑞泽B表现最好,今年以来收益达6.85%,在206只同类产品中排名27。值得注意的是,该产品自2013年6月19日成立以来,累计总体回报达195.12%,接近翻了两倍。
《投资者报》记者查阅了公司官网安信瑞泽B产品简介了解到,该集合资管计划投资方向主要为固定收益类和现金类资产。虽然不直接从二级市场买入股票、权证等权益类资产,但可参与A股股票的申购与增发,也可持有因可转债转股所形成的股票、因投资可分离债券而产生的权证等,本集合计划持有的股票和权证等权益类资产的投资比例合计不超过集合资产净值的20%。此外,去年9月份,该产品还将项目收益债券和专项债券纳入投资范围。
债券型产品收益率基本符合安信证券投研部门的预期,安信证券研报表示,去年年初,对当年债市的观点是猴年猴市,投资策略是通过波段操作严防风险和增厚收益。
据了解,安信证券去年春节前后大幅建仓了到期收益率在3.5%以下的城投债和少量收益率6%以上的高收益债,4月中下旬待中高等级的城投债调整上百BP后,又果断大幅加仓中高等级城投债和利率债,上半年的债券集合理财账户平均绝对收益超过3%,并一直保持全年,走势相对稳健。
投研实力逐渐恢复
根据国投安信披露的安信证券经营数据显示,其2016年1-12月实现净利润25.45亿元,净利润在26家上市券商中排名第十。从当年上半年起,公司资产管理业务主动管理规模扩大、固收投资能力巩固。
截至2016年6月30日,安信证券管理运作产品384只,受托规模2355.70亿元,较2015年底增长3.61%,其中,主动管理规模466.51亿元,较2015年底增长18.56%,固定收益类产品全部取得正收益。
安信证券公告称,在A股运作不利的环境下,公司不断调整投资策略,在固定收益投资领域,灵活运用衍生品对冲市场风险、稳定组合收益,同时进一步优化团队建设、交易管理和系统建设工作,设立专业团队专注利率债和利率衍生品、信用债等领域的交易机会和套利策略挖掘,拓宽盈利空间。
但自家强大的投研能力并未提高券商资管产品的投资能力。
以2016年行情预测来看,安信证券对“慢牛”行情的预测基本准确,行业研究领域也斩获颇丰,并且拿下建筑与工程行业、非银金融、传播与文化行业、电子行业等8个第一,获得行业的认可。
对于安信证券来讲,如何将不断增强的投研实力武装到自家产品,应该是公司管理层需要下大力解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