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旸
[摘 要]随着高等教育的不断改革,创新创业教育不断的深入,创新创业在高校大学生心中分量越来越重,也使大学生创新创业成为我国各高校关注的焦点和热点。高校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动力。本文从高校大学生对创新创业理论的认知和理解误区出发,并结合高校大学生创业实际案例深入分析其价值体现,为高校大学生走出创新创业误区,更好地实现创新创业提供帮助。
[关键词]创新;创业;大学生;理论;价值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7.02.151
[中图分类号]G647.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7)02-0-02
近年来,在国家高度重视下,政策大力扶持下,“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号召下,各高校都在创新创业的新平台下活跃起来。纷纷开设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普及创新教育;创建创新创业空间,与孵化器企业合作,孵化扶持大学生的创业项目;举办各种级别的创新创业大赛、专家讲座等活动。高校大学生在积极参与的过程中,也显现出很多问题,甚至有盲目跟风的态势。因此,高校大学生应正确理解创新创业的内涵,规避走入误区,使创新创业的价值能在其自身上真正得以体现。
1 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理论的内涵与理解误区
1.1 创新创业的内涵
创业是指在兴趣、理想、责任等观念推动下,由个体或团队开展的,承担一定风险并以价值、财富为创造目的的,不拘泥于当前资源约束,寻求商业机会,投入知识、技能、资金开创新企业、新领域的价值创造行为过程。创新是指以现有的思维模式提出有别于常规或常人思路的见解为导向,利用现有的知识和物质,在特定的环境中,本着理想化需要或为满足社会需求,而改进或创造新的事物、方法、元素、路径与环境,并能获得一定有益效果的行为。创新创业则是技术或理论等方面的创新,而且这些创新使某一领域发生了质的变化,不仅可以理顺市场和政府关系,重塑个人价值和社会责任,形成资本与实体经济的新格局,还会对国家和社会未来的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1.2 高校大学生对创新创业理解的误区
一种误区是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被认同为科学家或发明家的创造或发明,从而不把大学生在个体成长中思维的首创行为视为创新创业。这种理解上的误区,严重影响着大学生,甚至很多大学生认为创新创业太难实现,即便有想法,也没有胆量、自信去参与和尝试。这也是高校大学生参与创新创业项目人数比例过少,创新创业项目成功率较低的原因之一。
另一种则是把创新单独理解成为“科技创新”,而把思想创新、意识创新等理念创新排除在创新之外,例如:全国各高校创办“双创空间”、举办“挑战杯”大赛等活动,大学生的参与热情高涨,项目类型也涉及广泛。活动结束之后,人们不难看到,参与活动的学生还是小众群体,而大部分项目都是属于复制型的,具有科技创新的项目也不多。其实,创新有很多种类型,如产品创新、营销创新、商业模式创新、管理创新等。对于高校大学生,各专业特点突出,差异性明显,可根据本专业特点,在创业项目上寻找创新的突破点,而不是只关注于某一种类型的创新,无法前行。
2 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的价值体现
2.1 提高高校大学生自身综合素质,提升其适应社会的能力
近些年来,大学生就业市场的竞争愈演愈烈,企业招聘大学生,越来越看重大学生的实践经验。社会对大学生综合素质的要求也愈来愈高,多重职业发展趋势、市场经济发展趋势、知识技能创新趋势和人才市场竞争趋势要求大学生具有良好的综合素质。近些年来,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引起各大高校的高度关注,越来越多的高校从单一的就业型培养模式过渡到自主型模式。目前,高校已经认识到对于毫无经验的大学生来说创新创业有助于自主学习、自主创新的提高,更是进一步提升自身综合素质的极好途径。
高校大学生自主创业可以提高自身综合素质,主要包括几个方面。①能提高风险意识、抗压能力,塑造良好的创业心理素质。创业是一项富有挑战和风险的项目,大学生在创业的过程中亲身体验了创业的艰难、市场的残酷,深刻认识到创业的复杂性和困难性,从而锻炼了自己的独立和自立意识,提高心理抗压能力,形成良好的心里素质。面对激烈的竞争压力,通过自身的努力能够妥善处理危机和困难,具有一定的应变能力。②完善知识结构,提升创业者的综合素质。创业是一个复杂而又艰巨的过程,它对创业者的综合素质要求很高。大学生在进行创业项目的过程中需要查阅资料、实践调研、走访会谈、实验测量与小组讨论等,能通过多种方式主动学习,能掌握一定的管理知识、商务、税务、投资、法律知识及必备的创业知识。③有助于多种综合能力的培养。大学生通过自主创业,可以锻炼开拓创新、组织领导、协调协作和沟通能力以及创造和社会交往能力。
2.2 培养高校大学生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增强经济社会的创新力
创造性思维是指思维主体发明创造、提出新的假说、创建新的理论、形成新的概念等探索未知领域的思维活动。在大学生创业项目中常常出现“跟风”现象,例如:大学生张三经过市场调研后,决定在校园门口开个面馆。经营三个月,生意红火,利润丰厚。同学李四看到这种情况,在校园门口也开了家面馆,后来其他同学同样也开面馆。大家都效仿第一位同学,结果谁的生意也不好。这些同学都发现开面馆利润空间大,就紧随其后开面馆,常常会使市场出现供大于求的现象,不但不能盈利,还会造成亏损。这就是从众型思维障碍,大学生可以通过自主创业,发现这样的问题,从而激发自己的创造性思维,将预测学原理应用于经营中,即通过对信息的收集筛选与分析判断,得出符合事物发展规律的结论,进而制定相应的策略。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之力。大学生的创业活动,有利于培养勇于开拓创新的精神,把就业压力转化为创业动力。创新能力则是一种综合能力,一般由以下几种能力构成:想象能力、提出问题能力、凭借信息能力、整合能力、分析问题能力、设计和实验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及语言文字表达能力等。实际上任何一个正常人都具有以上几种能力,表现在创新能力上有强有弱,也就是说人都是有创新能力的,只需去挖掘并使其得到发挥。相关研究结果表明:人的大腦可以储存5亿本书的知识,一般人的大脑潜力只利用了4%~5%,少数人利用了10%左右,就连杰出的科学家爱因斯坦,最多也只利用了30%左右。
在大学生创业项目中创新是衡量项目效果的一个很重要的杠杆,学生为了完成这一目标,会想方设法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新途径和新方法,这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思考能力,自然会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
2.3 将兴趣、专业和职业紧密结合,实现高校大学生的自我价值
我国高校大学生就业难、专业对口度不高,在课堂教学中也引发出一些问题。对于理论基础知识的学习,如果从兴趣出发,再枯燥烦琐的理论知识,也会变得易学易解,反之,则效果很差。
目前,我国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成功率较低,如果大学生转变为以兴趣为出发点,学习基础理论,并实践于创新创业项目,那创业的成功率就会有所提高。例如:风靡全国的成功桌游《三国杀》,其创始人黄恺正是一位标准的大学生创业者。黄恺2004年考上中国传媒大学动画学院游戏设计专业,他在大学时期就开始“不务正业”,模仿国外桌游设计出具有中国特色,符合国人娱乐风格的桌游《三国杀》。2006年10月,大二的黄恺开始在淘宝网上贩卖《三国杀》,没想到大受欢迎,而毕业后的黄恺并没有任何找工作的打算,而是借了5万元注册了一家公司,开始做起《三国杀》生意。2009年6月底《三国杀》被移值到网游平台成为一款桌游游戏,2010年《三国杀》正版桌游售出200多万套。黄恺就是出于对游戏的喜爱,选择了自己感兴趣的专业,利用专业知识再创造,成了一名创业者。
这个案例充分说明了,高校大学生可以通过自主创业,把兴趣、专业和职业紧密结合,做自己最感兴趣、最愿意做的事情,从而使自己在社会中得到认可,实现自我价值。
2.4 增加高校毕业生就业岗位,有效缓解高校大学生就业压力
近年来,随着我国高校每年不断扩招,毕业生人数总量更是猛增不降,从2010年应届毕业生630万人到2016年的770万人,预计2017年的应届本科毕业生将达到795万人,加上往届尚未就业的大学生,再加上海外归国留学生,同时竞争工作岗位。面对依然不可盲目乐观的经济和严峻的就业环境,注定是一个不小的挑战。
当前大学生的就业观念正在悄悄地发生改变,一个鼓励创业、保护创业、崇拜创业的思想正在蔓延发酵。调查显示,创业活跃度高的国家,经济增长率和就业率比较高,反之,则比较低。目前,我国高校大学生创业的平均比例在2%左右,美国大学生创业平均值在20%~30%,例如:2014年美国波士顿银行提供的报告显示: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毕业生,成立了大约7 000多家公司,这些公司所雇用的员工超过了300万人,年收入接近2万亿美元。很明显,大学生自主创业是一个发现机会、获取资源创造价值的过程。据有关数据统计,1个创业者能够带动大约8.2个人就业,因此,积极、活跃的大学生创业会对就业压力起到缓解作用。
3 结 语
我国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不仅可以促进知识成果向生产力的转换,推动社会财富的增加,而且鼓励大学生创新创业从总体上有利于大学生的长远发展,缓解就业压力,壮大了私营企业的队伍,还将改善私营经济从业人员的素质结构。因此,正确理解创新创业内涵,促使创新创业的价值真正在高校大学生自身上得以体现显得更加重要。高校大学生自主创业是一个认识自我、发挥自我、完善自我的过程,无论是对自己还是对社会都形成了积极的影响。创新创业对于高校大学生而言,还是一个新的契机、新的平台;对于国家而言,则是加快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重要途径。
主要参考文献
[1]邓宝山.激发创业意识 推动大众创业[J].中国劳动,2015(7).
[2]辽宁省普通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指导委员会.创造性思维与创新方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
[3]王晓玲,董绍增.经管类本科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策略研究[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6(10).
[4]张敏,鞠春华.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研究[J].教育探索,2013(9).
[5]汪姣.大学生创业教育与创业意向的关系:创业自我效能感的中介作用[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12.
[6]陈云.创业政策对大学生创业意向影响关系研究[D].杭州:杭州电子科技大学,2012.
[7]张敏.大学生情绪智力、创业自我效能感与创业意向的关系研究[D].开封:河南大学,2011.
[8]李慧.大学生前瞻性人格、创业意向与创业学习的关系研究[D].开封:河南大学,2010.
[9]冉晓丽.大学生创业态度和创业意向的关系研究[D].开封:河南大学, 2010.
[10]金启慧.高职学生创业倾向影响因素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10.
[11]刘艳.大学生自主创业能力的培养途径[J]. 江苏高教,2010(3).
[12]李美俊.基于成功智力理论的大学生创业教育模式[J].江苏高教,2010(3).
[13]梁家峰,戚家勇.人的全面發展理论视域内的高校辅导员工作[J]. 思想教育研究,20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