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鲁敏的“超级蓝天”计划

2017-02-17 16:47张越
中关村 2017年1期
关键词:加湿器蓝天空气

张越

“超级蓝天”计划,可以说是被誉为“中国空气产业之父”的何鲁敏在创业“30年干3件事”的最后一个鸿篇巨制。

窗外,整个北京都陷入了灰蒙蒙的雾霾之中。而身在亚都超蓝展厅,突然有了一种久违的感觉——空气是甜的。

这是记者第一次走进亚都超蓝展厅,亚都创始人何鲁敏早已在此等候多时,他一边吸烟,一边和朋友们闲谈。我几乎没认出来他,曾经目光犀利的何鲁敏已经不在,在梳得一丝不苟的花白头发之下,那双眼睛温和了许多。

时间对每个人都毫不留情,它的流逝吞噬了无数人的心血,何鲁敏硬是凭着他的坚强毅力和过人的胆识在血口中幸存。他是中关村的传奇人物,既是中关村最早的企业家,也是最新的创业者;既是中关村少数几个登上过国家最高科学讲台的科学家,也是失败最惨重的企业家之一。他创办的亚都在过去的30年里,大起大落,曾一度险些破产,却又被何鲁敏硬生生拉离了生死线……

2011年,60岁的何鲁敏再次向科技创新发起挑战,历经6年多,花费3000多万的代价,终于研发出了空气污染的克星“超级蓝天”。已经失败过的何鲁敏,面临新的挑战,显然已经不再畏惧。这一次,他赌上了自己的全部身家,想以此来换取中国的超级蓝天。

风雨30年

何鲁敏是中关村的“创一代”。1987年,从日本留学归来的何鲁敏谢绝了日本方面的高新挽留,带着9大箱技术资料回国。原本他一毕业就被分到了中国建筑科学院空调所,拿到了“铁饭碗”,但他才干了3年,就跑出来创业了。“那个时候办这个企业是有点赌气,因为我念这么多年的书,一个月只挣62块钱,还不如门口卖茶叶蛋的老太太。”回想这一路的曲折坎坷,何鲁敏自嘲地说自己当初“脑子进水了”。

在中国人均GDP才290美元的30年前,何鲁敏就把目光锁定到空气加湿器这个行业。在此之前,中国人还从来没听说过这个新名词儿。这个行业在国外被称为GDP行业,一般人均GDP在4000-5000美元的时候,这个行业才会出现比较大的增长。但在当时的中国,690元一台的加湿器简直就是“奢侈品”,几乎没人买。

好不容易研发出来的新产品,刚一问市就遭遇了市场的当头棒喝,何鲁敏不甘心。在日本待过两年,他知道加湿器在国外是必备的小家电,于是灵机一动,他想到向住在中国的外国人推销未尝不是一种办法。于是,他调动了公司所有的销售人员进入大使馆区进行宣传、销售,虽然吃了很多闭门羹,但终于还是打开了销售市场的大门,就连一向不使用别国产品的日本大使馆也用上了亚都加湿器。何鲁敏终于赢得了第一桶金。

然而,亚都在之后的发展并不是一帆风顺,即便1990年亚都加湿器进入了北京亚运会场馆,但何鲁敏所期待的庞大的大众市场依然没有打开,反而一个更大的风险正向他走来。

何鲁敏心里清楚,加湿器行业在国外之所以被称为GDP行业,就是因为它的市场容量和人均GDP成正比,这个特点也导致了加湿器行业的成长期是非常缓慢的。如何让亚都迅速壮大,是何鲁敏当时思考最多的问题。经过对市场的深入分析,他得到的答案是多元化发展。于是,1995年之后,何鲁敏开始逐渐尝试涉足其他行业,包括房地产、餐饮、保健品,以及空调行业等等。与此同时,亚都还启动了上市计划。但是在巨大的利益面前,管理的漏洞暴露出来了,上市计划最终破产,随之而来的是参与私募的机构纷纷要求退还资金。祸不单行,面对公司的多元化发展,何鲁敏也感觉越来越力不从心。然而,搞多元化容易,撤出多元化可难了,当何鲁敏想收回分散在各地的子公司的时候,出现了很多应付账款,“最多的时候是1999年一季度,我们在90天的时间里接到了60起诉讼。”当时何鲁敏真是四面受困,但他硬是挺起腰板把事儿抗了下来,他放弃申请破产,一人承担所有债务,售出亞都大厦,放弃豪华办公室,搬进破民房继续他的事业。

在重新回到原点后,技术出身的何鲁敏不甘寂寞,继续闷头搞起了研发,这次他要研发的是空气净化器——一个当时中国人不知为何物的产品。

和空气加湿器相比,空气净化器要幸运得多。就在产品研发出不久,非典来袭,突然降临的灾难,使中国经济遭遇重创,但却成了亚都发展的重大机遇。当时,北京奥组委刚刚组建不久,因非典期间也必须坚持工作,所以不得不考虑场馆空气净化问题。北京奥组委的人找到了亚都,希望亚都无偿捐赠。何鲁敏丝毫没犹豫,花了几百万,把奥组委办公区域进行了“空气安全系统”改造。从此,何鲁敏与奥运结下了缘,从而成为2008年北京奥运会空气净化独家供应商。

虽然在经历一场巨大的浩劫之后,亚都元气大伤。但凭借一流的技术实力,何鲁敏把握住了之后接二连三的机遇,亚都终于得以重返中关村的竞争舞台。

路在何方?

按说,亚都的前景极其广阔。单凭其在1990年北京亚运会和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精彩亮相,就足以证明亚都无论是技术软实力,还是产品硬实力,都是过关的。尤其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过后,中国的空气污染急速加剧,雾霾已成了举世瞩目的焦点。亚都的空气净化器恰好是PM2.5的克星,由此可以想象,亚都应该会在短期内迅速壮大,甚至有机会成为中国民营企业的排头兵。

然而,现实远比想象的残酷。

亚都刚刚推出空气净化器的时候,还能保持相对稳定的利润率。最近几年,由于净化器的普及和市场的诱惑,越来越多的企业转向了这个产业。最初做净化器有品牌的只有60多家,到2015年,陡增到500多家,仅一年时间,又有半数企业倒闭。可想而知,这块想当然的肥肉,也并不那么好消化。但以中国企业的模仿功力,短短几年,净化器就逐渐陷入了低价竞争。“这就是所谓的‘制造业陷阱。任何产业和产品,只要掉进这个陷阱,就离亏损和消亡不远了。”何鲁敏用力地吸了一口烟,眼看着自己拼搏二十余年的心血被模仿者和抄袭者不断挑战,他心里真不是滋味儿。

“创业之初,我相信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一个企业中没有比技术更有用、更值钱的了。后来我发现不完全是这样的,技术先进,并不是一个企业成功的先决条件。”在四处碰壁后,何鲁敏意识到市场经济是复杂而冷酷无情的。怎样才能让亚都跳出恶性竞争的怪圈?怎样才能研发出不易被模仿的产品?他百思不得其解。

有时候,苦苦思索的问题,会在偶然间得到答案。一次,何鲁敏要出差,家里有高龄体弱的老人,又赶上换季。临走前,他给保姆安排了一下家里的事情:怎么开空调,怎么关暖气,怎么给加湿器加水,什么时候开新风机,什么时候关净化器……说了近一个小时,嘴都说干了,保姆却听得云里雾里。何鲁敏无奈地叹口气。转念间,灵感突然来了,“也许把这些电器都合在一起,变成一台设备,统一控制会好些吧?”

何鲁敏脑子里忽然一闪,想起了亚都曾经的一个项目,由亚都和成都交大地产合作开发的一种用于室内环境的集空调、采暖、新风、净化为一体的空气设备。当设备试制成功,安装在交大归谷小区内的时候,何鲁敏还特意去小区的体验室里住了一夜,感觉还真不错。无论是空调的效果,还是温度、湿度的水平,空气的新鲜度和清洁度,都让人倍感舒适。最重要的是所有设备的控制都集中在一块面板上,使用非常便捷。唯一的缺陷就是节能性不好,对建筑自身的保温性要求甚高,不易推广。

“如果在之前的技术成果上,重点突破节能性难题,不就可以研发出一款更加适用,并可以广泛推广的产品了吗?”何鲁敏想着,突然又意识到这个项目一旦真正研发出来,将意义重大——雾霾的成因,就是因为能耗与污染强度超过环境承载力,解决了能耗问题,就能解决空气污染的根本。

致力于空气净化研究多年,何鲁敏深知自然界产生不出PM2.5这么小的颗粒,这种颗粒几乎全部是人造的。而它的主要来源是燃烧和化学合成,这几乎和GDP是紧紧捆在一起的。从中国的能源结构来看,80%的能源来自于煤炭,而京津冀每平方公里年消耗煤炭是全球平均值的30倍,其中一半发电,一半直燃,导致污染强度过大。为什么不用气呢?一是来源受困,二是价格,获得1KW热量的煤的价格是0.03元,而气的价格则是煤的10倍。

“治理空气污染的本质是节能减排,而节能最大的潜力是建筑节能。”何鲁敏的这个结论是显而易见的。据统计,2016年7月,北京地区能耗2000万KW,其中空调能耗占46%。到冬季采暖时,能耗占比则超过65%。“已陷入‘制造业陷阱的亚都或许有救了!”用科学预测的未来让何鲁敏豁然开朗。于是2010年,何鲁敏就把“超级蓝天”计划提上日程。

分兵突围

“超级蓝天”计划的基本构想是“集成”——即将空调、采暖、加湿、净化、新风等整合在一起,做成一个一体机,应不同的需求可以是2合1、3合1,甚至是6合1、7合1……与此同时革除传统空调空气污浊、能耗巨大等弊端,营造清新、健康、舒适、节能的生存环境。

毫无疑问,何鲁敏的理想是伟大的。但想要实现这个理想,并不容易。技术壁垒对于何鲁敏而言,只是迟早的事,首要摆在他面前的是公司转型升级的问题。

为了“超级蓝天”计划的实现,公司的管理层、投资人和股东、董事会进行了多次的讨论,但大家的看法和何鲁敏并不完全一致。经过长时间的争论和分析,最终形成了三个主要的思路,这也是企业未来发展的三条出路。

第一条路就是规模化。即在原产品线上扩大经营规模,降低成本,消减费用,扩张渠道,进而扭亏为盈。这条路多数人赞同。但何鲁敏并不看好这条路,他认为中国企业在规模扩张和低价竞争的路上已经无路可走。“规模化似乎是南方企业的天下,并不适用于中关村。”何鲁敏的分析不无道理。

第二条路就是资源整合。简单地说,就是以亚都的品牌、技术、产业能力和其他的资源,例如地产、资金、营销等重新整合为新的竞争优势。对于何鲁敏来说,这条路显然也不适合,他早已吃过“资源整合”的亏,这方面是何鲁敏最不擅长的,但他也不敢贸然反对,因为这条路是新的投资人和股东的最爱。

既然前两条路都不适合何鲁敏,干脆他自己提出一个主张,就是将企业进行产业整合、升级。以亞都现有技术、产品和科研能力为基础,进行整合升级再开发,“走出家电,转向节能环保”是何鲁敏提出的口号。他之所以主张走这条路,是因为两个原因,一个原因就是市场的发展,他认为十年以内节能环保必将成为重要消费品,将具有难以想象的市场规模;另一个原因就是俗话所说的“人挪活,树挪死”——所谓“人挪活”,就是人挪动了,面对新的市场,新的需求可能就有新的活路;所谓“树挪死”,就是在这种挪动中,根基不能变,而亚都的根基恰恰就是30年来在加湿器、净化器、新风机这些环境产品方面的技术积累。

这三条转型之路,其实是各有利弊,难以取舍。创新和转型升级乍听起来似乎很不错,但这简单的六个字却意味着公司将要投入巨额资金搞研发,同时巨大的风险也随之而来。“所谓的创新,就是无法预判结果。能预测到结果的都不是创新。”显然,何鲁敏愿意为了创新而承担风险,但这不意味着投资人和股东们也愿意承担这份风险。以何鲁敏多谋寡断的性格,无意强迫别人接受自己的观点,导致最终讨论的结果是,“分兵突围”战略,即以家电产业原加湿器、净化器子公司吸收新的投资进行规模化发展和资源整合;而以亚都母公司为主体,带领部分科技人员进行产业的集成整合创新。形成了子公司搞扩张、规模化,求效益;母公司搞科研、搞创新,转型升级的格局。

由于投资人的强烈要求,也为了给子公司的发展减轻负担,在资源分配上把相当部分负债留在了母公司。加上子公司的业绩不能合并,母公司的财务报表就没法看了。特别是银行最关注的抵押物、流水、利润都显得很难看,再贷款的可能性几乎没有。留下来的品牌、产业能力、技术力量、融资条件等关键资源更是可怜。虽说过日子没问题,但是靠投资搞发展可就困难重重了。

“30年前,我刚刚创业的时候,虽然艰难,但至少是从地平线起步,而现在,我给自己挖了个大坑,先跳进去,再往外爬。能不能爬出去,就看造化了。”何鲁敏笑着说,虽然是自嘲,但从他的目光中依然看得出他信心满满。

技术挑战

“分兵突围”之后,技术人员面临着两个选择,他们既可以选择到子公司继续自己早已轻车熟路的工作,也可以选择到母公司迎接新技术的挑战。毫无悬念,大多数人选择了自己熟悉并且有基础的工作。毕竟没人愿意重头再来,作为打工者,他们并没有义务去和创始人共同承担巨大的风险,更何况一旦失败了,对技术人员的前途将会有很大影响。即便如此,仍然有一小部分人敢于冒险,毅然选择了何鲁敏的“第三条路”。

就这样,何鲁敏带着自愿选择“超级蓝天”项目的技术人员,重起炉灶,开始了新产品的研发工作。

掂量着面前的困难和手中的条件,何鲁敏预计这个项目需要花费3年的时间,大概投资1000万左右可以达到相应的目标。可是千算万算,还是低估了困难,何鲁敏没有料到——作为以空气品质为重点的环境系统,从冷热源到主机、新风净化设备,到末端装置、控制系统,包括专用的安装设备和配件,大约有90多个研发课题,原创设计制造20个左右的新型设备,而且这些设备相互串联缺一不可。尽管在科研上采用了“开放式”的思路,大量运用了协作、委托研发等方法,但许多原创性的东西仍然得自己来干。其专业涉及面之广,工作量之大,远远超过当初的预计。最终他用了7年时间,花费了超过3000万才取得了较为成熟的成果。轻敌,差点儿让这个项目陷入万劫不复的境地。

研发的6年里,研发团队几乎天天泡在实验室里。“粗略统计,我们大概做了2000多次实验。”何鲁敏说着,又点燃了一根烟。6年也不过就是2000多天,他们几乎一天一个实验。

何鲁敏告诉记者,实验室就在亚都超蓝展厅附近,占地3000多平米,高度有12米,现在那里已经成了一个装满各种各样失败的样品、实验品,以及各种试件、半成品的仓库,扔不能扔,用不能用。

“你再不好好干活,发配你去‘双焓差实验室。”现如今技术人员开玩笑时,还互相打趣,“双焓差实验室”成了技术人员的“噩梦室”。在进行设备制冷制热性能改进时,需要在大型的双焓差实验室里进行。所谓双焓差实验室,就是一种大型的人工气候室,一会儿是高达40度的湿热环境,一会儿要切换成零下20度的冬季,进进出出都得换装,而且这种实验一做就是连续几天几夜不能停机,有的小伙子嫌麻烦,穿着棉衣就闯进高温间,一身大汗再出来,或是短衣短裤进到严寒室,冻得眉眼挂白霜,每次实验下来,连累带病总要躺倒几个人,这样的实验包括不同机型,不同环境条件的调试,耐侯性实验等,不下20多次,到最后,只要一听说是焓差实验,人人胆战心惊。

好歹,“超级蓝天”还是研发出来了。

说起“超级蓝天”,还真不是自吹自擂!“中国标准定义的蓝天不够蓝。”何鲁敏解释说,“气象部门的‘优良,也就是俗称‘蓝天,只相当于世卫组织(WHO)的‘中轻度污染。即使最新的国家标准,也只相当于世卫组织的过度标准。”于是何鲁敏给他的“超级蓝天”定了两项硬性标准,就是“超级节能,超级洁净”。他所谓的“超级节能”,就是要达到近零能耗建筑的标准,即节能90%;“超级洁净”则是要达到世卫组织要求的标准。

何鲁敏想要的这两个“超级”,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却难。项目启动前,虽然在集成的单项技术上,亚都都已成熟,无论是加湿器、净化器、新风机、还是能量回收、空调等,都是何鲁敏主持开发的,甚至相关的200多项专利,都还署着何鲁敏的大名。但这些技术只解决了一个问题,就是“超级洁净”。因此彼时摆在何鲁敏面前的最大技术挑战就是“超级节能”——这似乎也是业界均难以突破的技术壁垒。

近10年来,中国空调和空气产业节能改造的理论依据,主要是清华大学江亿院士提出的“温湿度分别控制”及相关理论。江亿是何鲁敏的同班同学和挚友,他极为推崇江亿的贡献,甚至认为江的理论是中国空调界近60年最重要的原创理论。正是江亿院士的这一理论,给何鲁敏一个重大的启发,借用他的思路,何鲁敏采取了另外的分控方法,研发出了“人·物分开空调技术”。

不可否认,何鲁敏的这项发明是伟大的。“人·物分开空调技术”把空调负荷分为“人的负荷”和“物的负荷”两部分,分别采用不同的方式处理。其中人的负荷包括新风负荷、人体散热等;物的负荷主要是建筑围护结构的传热。这项技术的出现,可以一箭双雕地同时解决建筑节能和空气品质两大难题。经过多年的研发,目前已形成包括高效置换净化、新风能量回收、全热净化新风等产品的完备技术体系和产品系列。具有高效节能、简便可靠、优质优廉的独特优势。这项技术的节能率高达50%以上,并创造优于世卫组织的室内环境。

当然,要完成“超级蓝天”计划,单有这项技术创新还不够,何鲁敏还带头研发了“全热清洁新风”和“浅埋蓄能采暖空调”。这三项技术都是前所未有的,这三项发明可以说是被誉为“中国空气产业之父”的何鲁敏在创业“30年干3件事”的最后一个鸿篇巨制。

市场的考验

2011年下半年,在经历了数月的艰苦研发后,亚都第一代模块化的三温水机和除湿新风机研制出来了,产品达到了恒温、恒湿、恒氧、恒静的要求。很快,一个将产品推向市场的机会来了,当时一家生产毛细管的厂家希望和能提供除湿净化新风和冷热源设备的厂家联合,以便于加速推广毛细管这种末端装置,双方一拍即合,随即在顺义区一家别墅开始了设备的安装和试用。

团队对这个项目充满信心,但那一年天公不作美,安装完设备时已是11月底了,北京地区非常罕见地达到零下20度,已经超过了这套设备的承受极限。再加上别墅的保温不到位,使室温难以达到规定的要求。更让人意想不到的是,在冰冻三尺的室外,由于室外机排水系统设计不合理,导致排水管冻结,大量的凝水堆积出来冻成了冰块,不久室外机的前面就已经冻成了冰山,而且严重地影响了制热效果。最后用户认为设备不能达到他们的要求,试验以失败告终。

第二年开春,何鲁敏又拿到了一个浙江别墅的项目。这回在南方,应该不会出现冬季冻结的问题了,大家信心满满的开始了又一套设备的安装调试。这一次空气的清洁效果和节能效果都非常令人满意,但客户依然不买单,理由是设备占地太大,室外机又不美观,结果这一单又吹了。

经历了两次失败,何鲁敏意识到细节的重要性,不仅产品各方面的性能要完善,外观也急需改进,客户要的是几乎完美的产品,而当时的“超级蓝天”距这个标准还相差甚远。

说来轻巧,在没有任何销售的情况下坚持搞研发,何鲁敏真正体验到了“亚历山大”。钱如流水一般花出去,收入卻毫无动静。“那时候我几乎可以算得出来什么时候把钱花完了,这个项目破产和失败的影子已经隐约可见了。”何鲁敏回忆道,“有时候我会在夜里突然惊醒,想到钱花完的那一天,惊出一身冷汗!”

既然已做好最坏的打算,何鲁敏也豁出去了,干脆把精力都放在产品上,他就不信当一款真正的好产品摆在面前的时候,客户们还能无动于衷。账上没钱了怎么办?他干脆把自己的所有房产和车都做了抵押,以支撑“超级蓝天”计划得以顺利进行。

实践证明何鲁敏的坚持是对的。经过4年的努力,曙光终于出现了。

2014年初,第二代全品空气系统的研制基本完成,公司专门购置了一套近千平米的办公楼作为体验试用的空间。办公区内不但实现了恒温、恒湿、恒氧和恒净,而且全数字化管理。何鲁敏特意把总部搬过来,让更多人体验。这下公司员工们可乐坏了,亚都成了罕见的可以在办公室随便吸烟的公司,因为即便在会议室里吸烟,也闻不到任何烟味。这下可把左邻右舍公司的员工嫉妒坏了,结果,同一办公楼的老板们都深受诱惑,在他们的强烈要求下,亚都又赶制了几套产品,给邻居们也装上了。

这10套系统正常运行了两年后,何鲁敏悬着的心终于放下了,实践验证了产品显著的系统效果和可靠性。销售人员也有了很大的感触:原来体验式消费比口头上的吹嘘要强的多啊!

这时,传来了麦卡伦地的消息,这是北京市的一个别墅小区,该小区由于采用先进的地源热泵供暖、供冷而享有节能的美誉。但是出人意料的是,仅仅过了5年,这个小区的供暖公司就因为亏损而停业。一个好好的节能项目,为什么会出现亏损停业?原因非常简单,只有两个字:“空置”。因为是集中供暖供冷,即使是一户使用,也得开起来运行,所以,理论上节能的项目运行起来却不节能,甚至亏损。

怎么解决问题呢?亚都提出的方案是分户式空调与制冷系统,不但冬天供暖,夏天制冷,而且能够解决空气的洁净度和新鲜问题。这项改造效果良好,节能效果也非常显著。以该小区82号为例:一个约600平米的独栋别墅,采用原来集中供热供冷时,全年的能源费用大致在3.5万左右。采用了全品质空气系统以后,全年所有的电费和燃气费加一起才1.6万,节省了近2万元。不光如此,在使用上,也不再受集中的限制,想用就用,想开就开,远比集中供热供冷舒服。

紧接着,项目组又承接了武汉大学体育馆空气净化工程的项目,这是大家都没有注意到的一个空白区域,而恰恰是在体育场馆,由于运动员的运动量大,比普通人呼吸量高出5倍以上,所以,空气的污染对这些人的影响更大。从此,“超级蓝天”项目又打开了一扇门。何鲁敏脸上终于露出了欣喜的神色,“我国需要改造的体育场馆不知道有多少呢!”

何鲁敏所期待的市场大门,终于缓缓打开了,“现在终于可以看见胜利的曙光了!仅仅是供应10%的改善型住宅,这个市场的规模就超过了几十亿。更别说商用、办公和体育健身场所的需求了。”

2016年,在“超级蓝天”项目的工作重心转向规模化和品质优化等新目标之后,亚都凭借一流的技术实力又开拓了另外一片市场——学校教室的空气系统改造。与此同时,何鲁敏将未来的工作重点放到了近零能耗建筑上。“近零能耗建筑才是未来的发展方向。”何鲁敏大胆预言。

回想过去的30年,何鲁敏每一次都准确地预测到了产业发展的趋势,但每一次都走得很曲折。究其原因,似乎是他走得太超前了。“太前瞻了不一定是好事,可能会遇到许多倒霉事。亚都就是不断地遇到倒霉事,再遇到机会,就像青春励志韩剧一样。”66岁的何鲁敏早已习慣了创业创新路上的沟沟壑壑,“虽然创新不一定有什么好果子”,但他还是不敢懈怠,因为他怕被人超越。

猜你喜欢
加湿器蓝天空气
[呼吸的空气]Die Luft zum Atmen让我们把它推迟到明日
炫舞蓝天
加湿器帮你做个水润美人
臻迪无人机在蓝天中飞向未来
我要买空气
少了这七款加湿器,怎么过夏天?
最环保的扑克版空气加湿器
同在一片蓝天下
加湿器“喝”生水喷水雾无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