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雾霾进军

2017-02-17 16:45卫汉青
中关村 2017年1期
关键词:中关村蓝天

卫汉青

刚刚走进2017年门槛的中国,被一场上百万平方公里的重霾覆盖。范围包括京津冀鲁豫,直至江淮一带。

这已是共和国的常态,尤其在冬季。生活在重污染空气中的人们,戴着各种口罩,汽车白天闪着灯,每天看着气象图上的橙红色和爆表的PM2.5指数,只能无奈地发些“早上推开窗户,我以为自己瞎了”的微信段子聊以解闷。

中国遭遇到了雾霾的狙击。

无法忽视近年来愈加严重袭扰中国的这一“天灾”。1952年12月初,英国伦敦数日无风,当时多使用燃煤采暖,煤炭燃烧产生的二氧化碳、一氧化碳、二氧化硫、粉尘等气体与污染物被厚厚的云层盖住,引发了连续数日的雾霾天气。短短4天,伦敦死亡人数达4000人。以后两个月内,又有8000人死于呼吸系统疾病,史称“伦敦毒雾事件”。

这是一场艰难的抉择。改革开放近40年来,中国的经济飞速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但也付出了能源耗费、环境污染的沉重代价。国民经济要发展,人民生活要改善,“金山银山”和“青山绿水”如何两全其美?无疑是摆在中国面前的一道历史性课题。值得欣慰的是,研究经济转型、治理环境污染的各种方案,已经摆到了朝野上下的案头,一场向雾霾宣战、向蓝天出发的伟大战役,正在共和国的大地上展开!

中关村作为中国改革开放和科技创新的前沿阵地,无疑充当了这场战役的先锋军。中关村的几万家企业,基本都是采用清洁能源的绿色产业,并涌现出了碧水源、 桑德环保、嘉博文、仁创科技等环保领域的旗舰企业。2008年,应第62届联合国大会主席凯瑞姆博士的邀请,中关村管委会副主任夏颖奇曾参加了联合国的气候大会,介绍了中关村的清洁能源经验。

本期杂志“封面故事”《何鲁敏的“超级蓝天”计划》,就是中关村的一位“环保先锋”。何鲁敏是中关村最早的企业家,也是最新的创业者;既是中关村少数几个登上过国家最高科学讲台的科学家,也是失败最惨重的企业家之一。他1987年从日本留学归来,创办了亚都 ,推出了中国最早的空气加湿器。在过去的30年里,大起大落,曾一度险些破产。2011年,60岁的何鲁敏历经7年,花费3000多万元的代价,研发出了挑战污染空气的“超级蓝天”。何鲁敏的“超级蓝天”计划能否成功呢?我们有理由期待。

前几期《中关村》杂志,曾经报道过研发新型太阳能的李穆然和电热膜采暖技术的王安生等创新典型,他们与何鲁敏一样,都是矢志不渝、屡败屡战、向雾霾宣战的勇士。

本期杂志“特别报道”《民营银行的春天——凤凰岭观山论坛纪实》,“经济”版《外汇储备递减难撼中国殷实家底》、《数字经济的未来图景》、《中国企业跨国并购的全景推送》,“科技”版《将中关村创新中心区(CID)打造成新硅谷的几点思考》、《中关村海淀园率园区企业“抱团出海”》、《如何深化众创空间服务》,“教育”版《曾宪棣:汽车减振降噪领域的劳模科学家》、《孙文全:从一粒种子萌发的再生医学之树》,“文化”版《永远相信,永远充满渴望》、《周振華:一位艺术家的朝圣脚步》、《澳洲纪行·海的世界》等文章,说的都是中关村内外新经济、新科技、新文化的事情。新风绿雨,多多益善。每一枚绿色产业、绿色文化的新叶,都可以成为刺向雾霾世界的利矛。

上世纪50年代,中国在社会主义建设中,遭遇到重重困难,著名诗人郭小川曾经写下了一首脍炙人口的《向困难进军——再致青年公民》的长诗。诗人满怀激情地呼号:“让我们/以百倍的勇气和毅力/向困难进军!/不仅用言词/而且用行动/证明我们是真正的公民!/在我们的祖国中/困难减一分/幸福就要长几寸!”今天,面对雾霾,面对环境污染,我们也应该举国上下共同书写一首《向雾霾进军——致全体国民》的壮丽史诗,向全世界庄严宣告:我们不仅用言词,而且用行动,证明我们是真正的中国公民!在共和国的土地上,雾霾减一分,幸福就会长几寸!我们需要更多的蓝天和白云!

猜你喜欢
中关村蓝天
《蓝天展翅》
中关村医疗器械园有限公司
炫舞蓝天
中关村医疗器械园有限公司
中关村,催生“创新”传奇
蓝天去哪儿了
臻迪无人机在蓝天中飞向未来
硅谷与中关村自主创新政策的比较
同在一片蓝天下
中关村离硅谷还有多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