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答主观题的六种常见错误及对策

2017-02-17 09:36上海
教学考试(高考历史) 2017年3期
关键词:主观题答题审题

上海 苗 颖

作答主观题的六种常见错误及对策

上海 苗 颖

从教以来,批阅过大量的试卷,发现过多种作答时的“遗憾”。本文整理出了主观题作答的六种错误类型,并进行反思应对,希望可以给同学们提供“前车之鉴”。

1.“关公战秦琼”型——时空错乱。这是学生试卷中最常见的一种错误,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穿越时空,“异地发展”。解放战争时期的“刘邓”(刘伯承、邓小平)与“文革”时期被打倒的“刘邓”(刘少奇、邓小平)互相混淆,刘宋与赵宋等同,靖康之变与靖难之役错乱,把康德当成法国人,把苏格拉底当作文艺复兴的重要思想家,把美国的“壮举”“归功”于日本名下,更有甚者把唐朝事件当作汉朝事件的历史背景,多种多样,屡见不鲜。

2.“乱点鸳鸯”型——概念不清。

历史学科中许多概念或术语都有着特定的内涵,历史事物在不同的发展时期所表现出的阶段特征也各不相同,掌握不好就会在试卷上出现“穿帮”的现象,读起来有些“乔太守乱点鸳鸯谱”的感觉。比如将李鸿章创办的上海轮船招商局称为民族资本主义企业,称“三大改造”为新民主主义革命,将美国独立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归之于封建统治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说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专制等,都是这类错误的典型。在2016年期末考试中,有近1/4的学生回答称巴黎公社的出现是建立了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3.“白字先生”型——文字舛误。

错别字是历史试卷的常客,大多数学生都曾在卷面上出现过错别字,其中有些无关紧要的错别字在阅卷中一般不扣分,而一些专有名词、关键字词中出现的错别字则会改变原意,从而导致该点不得分。比如:《权利法案》误为《权力法案》,马克思误为马克斯,李贽误为李势,罢黜百家误为罢默百家,张謇和张骞相替换,民族和民主分不清等等。

应对策略:以上三种类型的错误均是历史基础知识记忆不牢造成的。虽然当下的历史考试以能力立意,但能力训练要以基本史实和基本结论的记忆为基础。不要忘记新课程三维目标中第一位的就是“知识与能力”,基础知识和技能考查是高考永恒不变的主题。

时下有种不好的观点,认为新课程高考提倡能力立意,注重考查学生理解、分析的能力,而不要求记忆。这种认识只对了一半,注重理解、分析是不错的,但记忆依然是不可或缺的,新高考不是不要记忆,而是反对食古不化,要求在理解基础上记忆。要知道,历史学习首先是对历史基础知识的记忆。需要学生记忆的历史知识包括历史事实、历史概念和历史结论,以及历史的阶段特征、基本线索和发展过程等多方面。对于关键的历史名词要明确其内涵;对易错易混的概念进行辨析和比较,避免张冠李戴。历史学习要坚持一个基本认识——没有具体“史实”,“史论”就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

4.“惜墨如金”型——不当简略。

指的是作答太过简略,甚至出现不规范、不严谨的情况。如应该回答“孟子、荀子”或“孟轲、荀况”,有的学生却只写两个字“孟、荀”。对“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这三个事件名称,只写“戊戌、辛亥、新文化”。最让人不能容忍的是将“半殖民地半封建”写成“双半”,“民族资本主义”写成“民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写成“建社”等不规范简化。

5.“似是而非”型——不够准确。有些学生的作答,乍一看与参考答案一致,但如果仔细阅读则会发现,作答文字中要么多几个字,要么少了几个字,结果改变了整句的意思,甚至和答案相反了。比如辛亥革命推翻的是“封建君主专制”,不少学生写成了“封建专制”。事实上,辛亥革命后的北洋军阀统治和蒋介石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依然带有很强的封建色彩,专制还在继续。又如“李贽反对不以孔子是非为是非”,多了两个字,就成了双重否定,意思完全相反了。其他像答题缺少关键字词,历史事件颠倒顺序,倒因为果等等,都会导致似是而非,差之毫厘,谬之千里。

“似是而非”型的另一种表现是对本应有具体指向的答案进行泛化、空洞地表达。如去年我校高二期中试题有一问是“指出新文化运动出现的经济根源”,答案本应是“民族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而有一位成绩比较好的同学作答的是“生产力的快速发展”,这是一句放在多种情形下都正确的空话。乍一看是对的,仔细一想,却是什么也没说。

应对策略:这两类错误多是由作答不认真、不规范造成的。不少学生认为,答主观题时,只要自己的答案包含了参考答案的得分点,就可以了,没必要将时间消耗在语言的组织上,结果造成语言凌乱,错讹明显。也有些学生缺乏一种对试卷的“敬畏感”,没有养成良好的答题习惯,随意性强,到正规考试中就是想努力做到规范也无从下手。还有一些学生并不了解答题的基本要求,只是一味“跟着感觉走”。

历史主观题作答有自身的规范性,不能随心所欲。规范作答要实现“四化”:序号化——用序号标出可以使思路清晰,使要点醒目,一目了然;要点化——做到要点突出,干净利落,不啰嗦,不拖泥带水;段落化——一般而言,一个小问题答完要换行另起一段,而不能混为一体;术语化——能用历史学科术语就要使用,尽量少用口头语,做到语言简洁、准确。

6.“乾坤大挪移”型——审题不清。这种类型的表现是题目要求回答的是此,而作答内容则是彼,宛如武侠书中的神功“乾坤大挪移”一样,悄悄将问题转化了。

2016年江苏高考第22题第二问是一道小论文题——“评新文化运动代表人物对待传统文化的观点”,据阅卷老师介绍,其中有一种典型错误就是用较多篇幅写了自己对待传统文化的观点,而忽视了对新文化运动代表人物的评价。再比如有道题是这样问的:“概括材料三所表达的核心思想,并指出其与材料一、二的关系。”结果学生回答的是材料一与材料二的关系,而忽略了指代词“其”的含义。在这类错误中最为常见的恐怕就是忽视问题限定语了。当下材料题的限定语主要有两个类型:“据材料”和“结合所学知识”,在多次的考后分析中,都有学生痛心疾首于自己没有用好材料或者忘记了结合所学知识。

应对策略:这是因为审题不清导致的错误。有些学生阅读能力较弱,对一些字词比如问题的中心语、指示代词、限定语等的定位不准确,不能清晰把握试题要求,从而出现问此答彼,答非所问的现象。这类学生平时要加强阅读能力的训练。审题能力说白了就是阅读理解能力,这种能力并不是靠考试时的认真仔细就能完全解决的,它以平时的阅读经验做基础,同时还要掌握一定的审题技巧。审题与一般阅读不同,有五个方面的问题需要重点关注。一是要明确题型和试题要求,诸如,析、述、评、比、论等作答要求。二是要找准中心语或主干语,如是评价康有为还是评价康有为的主张。三是把握限定条件如时间、空间、范围等,四是定位指示代词,结合上下文正确把握“这”“之”“其”“该”等代词的具体含义。五是注意材料提示语、出处、分值。比如《宋书》和《宋史》就是两个不同出处,“据材料回答”要求严格依据材料,答题关键是准确,“据所学知识回答”则要对问题做完整分析,答题关键是全面。此外,审题还应讲究方法策略,比如将一个复杂的提问转换成几个方面的小问题,把一些新角度问语改变成通俗易懂的问法等。

(作者单位:上海市松江一中)

猜你喜欢
主观题答题审题
浅谈“立体几何主观题”的复习备考
浅谈高中政治“认识类”主观题答题技巧
极坐标方程主观题考点分析
邀你来答题
邀你来答题
精审题,明立意,读懂童话
邀你来答题
高考政治主观题对学生思维能力的考查
邀你来答题
“三招”学会审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