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刘兆伟 刘北芦
读经典讲修养守规范
◎文/刘兆伟 刘北芦
2014年9月,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上的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讲道:“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哲学思想、人文精神、教化思想、道德观念等,可以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有益启迪,可以为治国理政提供有益启示,也可以为道德建设提供有益启发。对传统文化中适合于调理社会关系和鼓励人们向上向善的内容,我们要结合时代条件加以继承和发扬,赋予其新的涵义。”鲜明而中肯地表明了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意义。
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就要弘扬凝聚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精神追求和精神财富的优秀思想,而它们都涵蕴于经典之中,这就需要我们阅读经典。而中国的经典很多,例如《诗》《书》《礼》《易》《春秋》等五经。五经经过汉代、唐代、宋代的发展,逐渐形成了十三经。南宋朱熹为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广泛普及,从十三经中选出最具有代表性、内容最为丰富、文字最为简洁的四部书,即《论语》《孟子》与《礼记》的两篇文章《大学》《中庸》,使《大学》《中庸》各自独立为书。于是就产生了四书,共有51000多字。今天读经典,从《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入手最为适宜。读经典会从多方面得到不同的教益,但主要应抓住以下四个方面,作为首先受教之关键。
中华民族主流文化不信宗教,不听迷信,信仰的是良知良心,或说是天理良心。《论语》中提出的“温良恭俭让”的良,就是“良心”的外观。《孟子》中提出人与生俱来具有良心、良知,丢掉了,就要通过教育把它找回来。于是维护良心不丢掉,且永远纯洁就是教育的最重要的功能。古圣先贤特别重视保持良心的纯洁性。《大学》中说:“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康诰》曰:‘作新民。’”商汤的洗脸盘刻有铭文说:“要像每天洗脸一样洗心滤恶做干净人,天天洗心滤恶做干净的人,持续经常地洗心滤恶做干净的人。”《尚书·康诰》说:“要鼓舞人民做内心真诚的新人。”其实,都是强调人们要做良心纯正的干净人,决不染污尘,不做坏事,奉公守法。
《大学》讲“格物、致知、诚意、正心”,就是讲一定要使良心保证诚纯、端正。只有良心诚纯、端正,待人待事才能公正、公平;才能凡事出于公心,才能敬业乐群、诚信、友善;才能形成共同的理想追求。2500年前,中华民族就形成了“小康”社会、“大同”社会的共同理想追求。
孔子说:仁,就是爱人。爱人是仁的广泛涵义中最为核心的内涵。仁的最高境界,就是尊重人民,关怀人民,亲民、惠民、安民、利民。而孝是仁的基础,从孔子及其门人直到其后整个古代社会都认为孝悌是仁义道德的基础。人们在家中修养成孝敬父母、友爱兄弟的人,到社会各个岗位上就能忠于上级领导、尊重各位同事。先贤认为“移孝为忠,移弟为敬”“忠臣必出于孝子”,所以中华传统文化非常重视家风家教的建设。汉代以后历代朝廷均重视孝道,对《论语》《孟子》所论孝道内容与《孝经》重视到无以复加的程度。倡导孝道、推广孝道,就是巩固社会安定和平的根基,有了这根基,才能广泛培养滋生仁者的爱民情怀。仁者多起来,就能逐渐形成互相关爱之风。上下级互相理解,同事互相理解,以至互相关爱,益于形成合力,益于共同从整体利益思考问题,培养巩固民族情感与热爱国家的情怀。
《孟子》一书强调义重于利。“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为什么一定要讲利?有了仁义什么都有了。《大学》中说:“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也。”“财聚则民散,财散则民聚。”最大的利是道义,要将财利分给人民,人民就会团结在管理者周围。把财力分给人民就是大义,有了这义,就有了人民的拥戴,就能立于不败之地。汉朝董仲舒说:“正其义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意思是,正义明道,不求个人功利。这都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鲜明的价值观。
《孟子·告子上》:“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意思是,活着是我希望的,正义也是我希望的。两方不可同时得到,那就要舍去生命而求正义。正因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追求义而轻于利,才逐渐形成了中华民族保家卫国不惜抛头洒血的高尚精神境界。抗日战争时期的“八女投江”“狼牙山五壮士”,就是固守我们中华民族“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精神的典范。“成仁”“取义”与孟子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体现的男子汉伟丈夫精神是相得益彰的。可见,孔孟思想对于中华民族精神境界的构建作出了伟大贡献。
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非常突出的是担当精神,负责任的思想境界。孔子一生为了追求天下的“均、和、安”,周游列国十四年传经布道,执着地宣教仁、礼、中庸等修己治人、安民之道,使中华民族在2500多年前就形成了高尚的担当精神、责任思想,形成了“仁义礼智信”与“孝弟忠信礼义廉耻”“恭宽信敏惠”等做人、为官的标准与道德思想规范。
《孟子·万章上》中说:“天之生此民也,使先知觉后知,使先觉觉后觉也。予,天民之先觉者也,予将以斯道觉斯民也,非予觉之而谁也?思天下之民,匹夫匹妇有不被尧舜之泽者,若己推而内之沟中。”孟子借伊尹之口说:“上天生下这些人民啊,随之就安排先明白道理的人去教育这些人明白道理。我是先明白的人,我不去使大家明白道理,还靠谁呢?想想天下人民的现状,如有没受到尧舜之道教育的人犯了罪,遭到惩罚,那就等于我把他们推入万丈深渊。”这种爱国爱民的担当精神,对万众极为关切、极为负责任的情怀,代代相因,使中华民族具有高度的凝聚力。每当外族入侵、国难当头,都迸发出高尚的爱国衷情。
焦裕禄、杨善洲、毛丰美等优秀干部无不是最具担当精神、最有责任意识的人。他们充满了浩然正气,以自己的行动践行和弘扬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尤其注重讲诚信,遵守礼义规范。一生一世都要坚守诚信,都要按规矩章法行事,且要永不懈怠。
孔子在《论语·为政》中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意思是,人不讲信誉,怎么可以。如同大车、小车没有牵引的着力点,怎能运行得了?不讲信誉的人,怎能立足社会,怎能得到人们的认可?万民立世,皆以信为先。一旦失去诚信,将万事颓废,所以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史非常注重恪守诚信,践行诚信。
礼,是做人的规矩、做官的规矩、做事的规矩。什么事都要讲规矩,什么人都得讲规矩。做官的要有做官的样子,要有做官的担当与责任义务;做民的要有做民的责任义务,也要有做民的权利。社会上各种角色的人都有自己的权利与义务,都有自己的责任与担当。这就是《论语·颜渊》中孔子所说:“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如果每个人不各守其道,违礼而行,势必造成个人与社会的重大损失。如《荀子·非相》说:“幼而不肯事长,贱而不肯事贵,不肖而不肯事贤,是人之三不祥也。”年轻人不尊重老同志,徒弟不尊重师傅,下级不尊重上级,能力差者不向能力强者学习,这都是违规违礼的。长期破坏规矩,偏离做人的轨道,肯定会失败。
讲信守礼是做人为官的大原则,是要坚持一生而且要代代相传的,不能有任何松懈怠慢。也只有如此,全社会才能真正持续地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综上所述,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指导下,在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精神指导下,认真学习经典,化为实际行动,有利于提高每个人的做人素质,有利于坚守党性原则,有利于不忘初心,巩固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信念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追求。
本栏编辑/厉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