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城镇化进程中“城郊中小学”的功能

2017-02-16 11:47朱永迪
吉林农业·下半月 2017年1期
关键词:功能

摘要:农村的城镇化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城镇化不仅是“物的城镇化”,更是“人的城镇化”,是人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以及思想意识的根本改变。城郊中小学不仅对“物的城镇化”具有重要的推进作用,更对“人的城镇化”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对城郊中小学功能的梳理和概述,对于农村学校教育的发展和农村城镇化进程的推进都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农村城镇化;城郊中小学;功能

基金项目:吉林省城镇化进程中的农村教育问题研究(项目编号20140418022FG)

中图分类号: G40-058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j.cnki.jlny.2017.02.029

农村城镇化是农村发展的必然趋势。所谓农村城镇化,通俗意义上指的是农村人口转移为城镇人口的过程,大多数学者普遍接受的农村城镇化的说法是指农业剩余人口向非农业人口转化并集中于城镇的过程[1]。农村城镇化的内涵包括两个方面,第一方面是“物的城镇化”,注重的是城镇规模、格局、人口、建筑等物质性的量化的指标;第二方面是“人的城镇化”[2],指的是农村人口从文化素质层面上实现从农民向城镇居民的转换。农村城镇化需要“物的城镇化”和“人的城镇化”相辅相成,共同发展。在农村城镇化进程中获得快速发展的城郊中小学的功能和作用不容忽视。

1 城郊中小学的类别划分

“城郊中小学”本身是一个较为笼统化的概念,根据学者余益中的研究,目前城郊中小学可划分为三种主要类型:

1.1 远郊学校

由于教育资源的分布按照以城市为中心,呈“城区——近郊区——远郊区”的圈层衰退的模式[3]。远郊学校在农村城镇化之前没有优势,处于边缘化的地位,但在农村城镇化的进程中,由于郊区成为众多进城务工者的聚居地,远郊学校成为众多务工者子女就读的选择,因此该类学校是农村城镇化进程中的巨大受益者,其学校地位、学校规模、学生数量、发展速度等均有了质的飞跃。

1.2 传统优质学校

在农村城镇化进程中,城市人口规模空前提升,对教育的承载力提出了新要求,很多位于城中的传统优质学校结合自身生存发展的需求,选择在郊区建立分校或附属学校,以保障自身的发展。由于城中传统优质学校在长期的发展中形成的品牌优势,具有相对优秀的教师资源、教学理念等,其分校及附属学校同样也是郊区中小学中较为优秀的代表。

1.3 打工子弟小学

由于地区性差异,很多城市存在入学户籍限制,同时公办中小学由于入学名额限制,很多进城务工者无法让子女就读该类学校,打工子弟学校便为解决该类问题而产生。打工子弟学校以民办为主,虽然办学条件、硬件设施、师资条件等均处于劣势,但由于其招生限制少,入学门槛低等相对宽松的条件,成为了很多进城务工者的折中选择,打工子弟学校为农村城镇化发展贡献了巨大的基础教育承载力。

2 城郊中小学和农村城镇化关系的内在机理

2.1 农村城镇化进程带来城郊中小学的跨越式发展

由于农村城镇化的发展,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选择进城务工,此为“第一代务工者”。城市需要面对由于大量务工者涌入而导致的交通、住房、饮食、卫生等一系列挑战,当城市的承载力达到一定临界值的时候,向城郊扩散便成为了必然的选择,于是在城郊发展形成了一大批聚居区,生活着大量的进城务工者。随着时间的推移,第一代进城务工者需要解决子女的入学问题,部分务工者选择将子女送回农村家乡,就读于本村或邻村的学校,但更多的务工者希望自己的子女能进城就读,享受更好的教育条件,由于城市教育资源的承载力有限,大量务工者子女无法在城市的教育体系中占有一席之地,由此,城郊中小学借此契机飞速发展,由此可见,城郊中小学跨越发展是农村城镇化进程的必然结果。

2.2城郊中小学的跨越发展对农村城镇化进程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城郊中小学是伴随着农村城镇化的脚步而不断发展壮大的,同时对加快农村城镇化发展起到不可估量的推动作用。一方面城郊中小学为“物的城镇化”提供了现实和未来的劳动力。现实性体现在城郊中小学直接意义上解决了进程务工者的后顾之忧,其子女在享受比农村学校更优质的教育资源的同时,还能更顺利的同城市教育资源接轨,这就保证城市能够“吸引来”并“留得住”大量劳动力。未来性体现在城郊中小学为农村城镇化发展提供了后备人才。城郊中小学将周边农村的生源吸引过来,为城镇化发展补充源源不断的劳动力;另一方面,城郊中小学为“人的城镇化”提供了教育基础。城郊中小学能够促进农村思想的转变,更快的实现“人的城镇化”。面对农村城镇化的进程,城郊中小学在其中也扮演着“宣传者”的角色,对农村生源具有巨大的吸引作用,当就读于城郊中小学的学生毕业升学或是参加工作后,必然会提升新一代劳动者的素质和水平。

3 城郊中小学在农村城镇化过程中的功能定位

综上所述,城郊中小学在农村城镇化过程中的功能定位是:

3.1 城郊中小学是城市基础教育压力的分担者

随着农村城镇化进程的加快,进城务工子女的教育问题逐渐成为社会热点,上学难、上学贵等问题一直是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这对城市教育的承载力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城市也在想方设法保障进城务工子女能够有学上,在此基础上,城郊中小学不失为一种较好的选择,通过城中优质学校建立分校;传统郊区学校加速发展以及众多打工子弟小学的建立,能在很大程度上解决进程务工者子女入学问题。因此,从直接意义上思考,发展城郊中小学是缓解城市基础教育压力的重要举措。

不可否认的是,城郊中小学由于地理位置、发展年限和规模等各种因素的限制,目前还存在诸多问题,如部分城郊中小学政策定位不明確,“公办”“私立”的性质不确定,无法准确地获得政府持续且足量的投资;部分学校的附属学校或分校名不副实,无法提供相应高质量的教育;部分学校利用稀缺资源优势,随意乱收费,增加进城务工者的教育成本;打工子弟小学教学楼和校舍的安全性难以保证,教师流动性大等问题,这些将是城郊中小学在发展中所必定面临的困境和必须解决的挑战。

3.2 城郊中小学是农村城镇化思想转变的重要推动力量

教育是实现“人的城镇化”的重要途径和手段。位于城郊的中小学与城镇化相伴而生,并成为了农村教育的另一块主阵地,能够更加直接和彻底的感受到农村城镇化的冲击以及带来的变化。城郊中小学在享受着农村城镇化带来的条件的同时,需要发挥其在农村城镇化中的重要作用,即农村思想转变的任务。城郊中小学自身不仅是基础教育的组成部分,同时也是文化氛围的营造者和维持者,在城郊中小学内,学生的学习内容、学习方法、教学方式、管理方式等更倾向于参考城市优质学校提供的范式,一方面使培养出的学生具备现代科学知识和文化素养,能够在城市化的进程中寻找到自己的定位,无论是选择升学,还是就读职业技术学校,都能在未来农村城镇化的发展中做出相应的贡献,实现学生思想观念的根本转变,从长远角度来看,实现的是新一代劳动者综合素质的提升。

同时,城郊中小学作为思想传播的基地,能够对周围村庄的居民产生重要的影响,帮助其树立农村城镇化理念,转变固有的保守思维,积极为农村城镇化作好准备,促使农村剩余人口积极投身农村城镇化建设中,加快农村城镇化发展。因此,城郊中小学的发展需要当地政府的重视,明确其身份定位,确保长期稳定投入,保证其顺利运转,以更有效的发挥其引领思想转变的重要功效。

3.3 城郊中小学是农村城镇化建设所需劳动力的重要培养基地

农村城镇化的高速发展对人才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并且随着代际之间的流动,对劳动者的素质要求将会逐渐提升,因此,教育需要担负起人才培养的重要职责。城郊中小学是农村城镇化的产物,同时对农村城镇化的发展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是农村城镇化发展重要的后续人才来源,从短期来看,城郊中小学中会有相当一部分学生选择就读职业技术学校,学习符合市场需求和农村城镇化发展要求的职业技术,如蓬勃发展的计算机技术、基础建设、专业技工、会计等不同种类的职业,在较短时期内具备工作能力,这批人才既具有农村城镇化发展的思想观念,同时又具有相应的专业知识技术本领,因此将成为该地区农村城镇化建设的重要推动力量,真正实现该地区经济模式,劳动力类型的转变,使这批劳动者能在城市中立足生存,完成农村城镇化的过程;从长期来看,城郊中学中部分学生会选择继续升学,就读优质高中、优质大学等,其中选择返乡发展的优秀学生将会带来更多先进的理念,甚至成为各行各业的翘楚和领军人物,在新一代优秀人才的引领下,该地的农村城镇化进程将得到有力推动。这就要求当地政府加强城郊中小学同高级中学、职业中学的联系,进行合理的人才分配;同时培养和引进并举,结合当地的优势吸引并留住高级人才,推动农村城镇化健康发展。

3.4 城郊中小学是维系农村基础教育的重要纽带

农村城镇化的过程在一定程度上牺牲了传统的农村基础教育,农村基础教育应该在农村城镇化不断发展的大背景中寻找自身的定位,通过教育资源的重新配置,逐步实现转型。城郊中小学的发展并不完全意味着农村基础教育的消失,而应该是一个逐渐替代和转换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城郊中小学便发挥着重要的纽带功能。一方面,城郊中小学应该同农村基础教育相联系,通过教师流动,技术支持,教师培训等不同手段帮助农村基础教育的维系和发展;另一方面,农村基础教育应在科学合理的政策指导下,逐步实现转型,和城郊中小学实现更深层次,更广泛的合作,借助较为优质的技术资源、教师资源等,逐步完成农村城镇化的转变。

农村城镇化的过程应该是同步转变的四个过程:职业转移(离土不离乡),地域转移 (离土也离乡),社会转型(身份转移)和角色转变 (质量的市民化)[4]。因此农村城镇化是一个逐步且长期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通过短期的、强硬的政策调整实现农村城镇化是不现实的,同时也是不可能成功的。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城镇化取得了非常显著的成效,2011年,我国城镇人口首次超过农村人口,农村城镇化比率达到了51.27%[5]。在农村城镇化过程中,政府部门应该明确指导思想,即实现“物的城镇化”和“人的城镇化”共同发展。城郊中小学作为农村城镇化发展的产物,同时对农村城镇化的进一步发展起着积极的能动作用,对其功能的科学定位有助于城郊中小学的健康发展,使之担负起在农村城镇化进程中应有的责任。

参考文献

[1]兰芳.我国城镇化发展的问题与对策[D].华东师范大学,2009.

[2]余益中.城镇化建设与教育改革[J].教育研究,2002(06),60.

[3]孙中华.农村城镇化背景下农村中小学校长专业发展面临的困境与出路[J.现代教育管理,2014(06):23.

[4]文军.城镇化的核心是人的城镇化[N].光明日报,2013-

10-16,(011).

[5]孫中华.城镇化背景下农村中小学校长专业发展面临的困境与出路[J].现代教育管理,2014(06):23.

作者简介:朱永迪,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教育基本理论。

猜你喜欢
功能
基层弄虚作假的“新功能取向”
深刻理解功能关系
基于电力系统备自投实现功能原理概述
含有电容器放电功能的IC(ICX)的应用及其安规符合性要求
钳把功能创新实践应用
关于非首都功能疏解的几点思考
基于PMC窗口功能实现设备同步刷刀功能
怀孕了,凝血功能怎么变?
“简直”和“几乎”的表达功能
中西医结合治疗甲状腺功能亢进症31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