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少青 承父业 抒胸臆

2017-02-16 18:21李雪
投资北京 2016年11期
关键词:外交部笔墨书法

李雪

李少青,号少卿,字佐城,男,汉族,1964年4月8日生于北京,现任外交部离退休干部局副局长 ,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央国家机关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外交部书画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外交部诗词协会副会长、中国硬笔书法协会理事、中华诗词学会理事、北京大学书法艺术研究所客座研究员。1986年毕业于北京大学英国语言文学系,同年进入新华社工作,先后在国际部、驻贝鲁特分社(黎巴嫩)、驻开罗总分社(埃及)任英文编辑和记者。1994年调入外交部,先后在亚洲司、中国驻日本使馆、驻新加坡使馆、干部司、驻温哥华总领馆(加拿大) 、驻波黑使馆等任三秘、二秘、一秘、领事及政务参赞(首席馆员),担任过临时代办 。2010年以来先后在离退休干部局任参赞兼处长、参赞(参加局领导)、副局长 。

他自幼喜爱书画,6岁时在其父李铎先生的指导下临习欧体书法。近年来研习行书、草书、榜书,遍览古今书法名人碑帖及作品,尤喜李铎先生书体,并认真研习二王、怀素、王铎等古代名家碑帖。多次参加中央国家机关书画展、外交部等部委书画展及各类笔会和书法交流活动。多次参加书法作品展,作品被收入书画作品集,并为钓鱼台国宾馆、驻外使领馆、中华慈善总会等机构和个人收藏。

作为现任外交部离退休干部局副局长,李少青的工作不轻松。

与其他部委的老干部工作有所不同,外交部退休的老同志不少依然活跃在外交舞台,发挥着“余热”。例如,一些已经退休的资深大使,仍然作为国家主席的特使前往世界不同地区完成外交使命,离退休干部局则承担着相关服务、协调和管理工作。

为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形势下进一步加强老干部工作的指示精神,充分发挥老同志的政治、经验和威望优势,离退休干部局积极引导老同志增添和传播正能量,组织开展老外交官走进社区、走进大学校园等一系列活动,宣传中国外交、弘扬中国精神、讲好中国故事。

作为中央国家机关书法家协会副主席、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外交部书画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李少青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利用业余时间潜心研习书法艺术。

就书法艺术来说,坚持“功课”是必不可少的基础。作为管理着三千七百多离退休人员的部门副职领导,本职工作和业余爱好之间要兼顾、搞好平衡,以本职工作为主、书法研习为辅,并力求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比如,外交部老年书画研究会的活动也是老干部工作的一个组成部分。李少青在办公室不设笔墨,每周一至周五的上班时间专时专用,只处理公务,如有社会书画活动邀请通常会婉拒,只有工作日的晚上和周末才是属于书法的时间。

如今,社会生活和工作节奏很快,李少青坦言,在这样的环境下,能够静下心来写书法的人很难得。就拿他所注重的古帖学习来说,非常需要耐心和静气。

正如他的父亲——著名书法大家李铎先生所强调的,书法贵在自学,古帖是习书者最好的老师。遵从这个理念,临帖要用心,而不只是简单机械重复;读帖更需要细心揣摩,体悟其中的细微变化。或许在外人看来,这样研习书法是在忍受孤独,但对李少青来说却是乐在其中。

父子之间的笔墨传承

儿时,李少青在父亲的指导下学习欧体楷书。六、七岁时起,便在父亲的要求下每天完成书法“作业”——大楷小楷各写一篇,打下了坚实的书法功底,俗称“童子功”。在李少青看来,楷书是习书的基础,按他的话说:“楷书解决了结构美的问题,有了楷书的基础,再去写行书、草书,每个字都是稳、匀、美的。”

李少青回忆,小时候是父亲的“书童”,站在桌案对面帮忙抻纸,耳濡目染,从小受到父亲书法艺术的熏陶。父亲李铎用心良苦,他告诫李少青,要认真观摩书法的创作过程,结字运笔、悬腕提肘都有门道有讲究。“当时我对书法还并没有产生特别浓厚的兴趣,但父亲既然这么说了,而且这个时间也干不了别的, 那就索性认真看他写字。” 这一“看”,李铎的创作手法就都印到了李少青的脑子里。对此,李少青有一个生动的比喻:“使用摄像机录制影像,画面会通过摄像头获取信息并存储到硬盘上,随时可以调用。同样道理,眼睛就好比摄像头,大脑就好比硬盘,看父亲运笔写字,通过眼睛捕捉到的这些‘信息都被存在脑子里了,后来进行书法创作时,便可以随时‘调出运用。”

李铎先生对李少青早期的书法艺术熏陶已见成效,40多年后的今天,父子俩的书作在中国驻新加坡大使馆同时悬挂,交相呼应。

早在1996 年,当时李少青在驻新加坡大使馆担任大使秘书,著名书法家启功先生率团访问新加坡,李少青参与接待。在会客室,启功进门看到李铎创作的书法作品《德业双臻》,对身旁的傅学章大使说:“这不是铎铎的字吗?”傅大使便向启功介绍李少青:“是啊。这就是李铎的儿子,现在使馆给我做秘书”。启功高兴地拉过来李少青在李铎书法前合影,并鼓励李少青要好好练字,好好传承父亲的笔墨。

如今,李少青的6尺对联《得山水清气 极天地大观》也悬挂在驻新加坡使馆的会客区,与父亲李铎先生的横幅《德业双臻》同挂一馆。父与子的笔墨在异国相遇,成为一段佳话。

此外,在阿尔及利亚首都阿尔及尔的中阿友谊园中有一楼一亭,楼的匾额《望远楼》为李铎先生题写,而亭的匾额《思源亭》则由李少青题写,成为另一段笔墨父子情缘。

师古的门道

在研习书法的理念上,李少青也深受父亲李铎影响。李铎将习书归纳成了四个词:兴趣、勤奋、悟性、路径。

这解释起来并不复杂。习书首先要有兴趣,这是首要条件;兴趣之外,还要勤奋,正如李少青口中李铎当年的经历一样:“父亲当年行军打仗,途中只要看到屋宇、寺庙、山石上有书法墨迹,就用铅笔在随身带着的小纸片上描摹下来,所谓‘处处留心皆学问,抓住点滴时间去学习。”勤奋是有所成就的必由之路;至于悟性,其中不乏天赋的成分,但在勤学苦练中善于开动脑筋,同样也能找到规律;路径是方法,找到好方法在习书的道路上就能事半功倍。

李铎在习书81年的时光中摸索、总结出来的经驗和规律,李少青在书法之路上如实践行。

比如,在古帖的学习上,就讲究勤奋、路径和悟性。

就路径方法来说,李少青强调,临帖不能是机械地临摹,而是用心临,每一个字都要一遍一遍地对临、背临,直到写出的字与帖上的字相似度达到90%以上。读帖同样不能马虎,“拿起帖细细琢磨,一个字为什么好看,要看它的细节。书法讲究变化,看上去相似相近的笔画,写法却并不一样。临帖、读帖、悟帖,要一个字一个字的认真分析、把握。”

李少青对学习古帖的切身体会是:诚如父亲所言,读帖、临帖到了一定程度,会觉得眼前的字帖仿佛能够与自己对话。原帖的作者仿佛就站在面前,亲授每个字该如何起承转合。

至于悟帖,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中,李少青找到了精髓。“悟者,觉也,明也。所谓悟帖,其实质体现在‘悟字上,悟什么?简而言之,就是悟得法帖的风格特点和内在规律,努力将法帖中内质的东西转换成自己笔下活的灵魂。”

笔墨抒胸臆

最早,李少青以唐楷入手,在“颜柳欧赵”中打下楷书基础;在行草书的研习阶段,上追晋二王、唐怀素、宋米芾、明王铎、清赵之谦等名家前贤,涉足楷、行、草及榜书诸体,融汇贯通。

有道是“能摹才能善书”、“笔墨当随时代”,李少青说,在继承的基础上要与时俱进,逐步形成自己的书法风貌。

“纵观书法上取得大成就者,无不是以个人风格独特而在书坛上占一席之地。继承传统的概念也并非是一个学书者对着一种古碑帖机械地临摹,而是在达到一定的功力后,用古人技法去书写能够表现自己特质的作品,做到‘师古不泥古。治艺要纵向有深度,横向有广度,这样才能融会贯通。”

在长期的临习以及对书法史的梳理过程中,他逐渐找到了适合自己的书法语言——魏隶行书。

“魏隶行书是我父亲的一种书法风格,魏碑体现一种金石味儿,很有力度,同时借鉴隶书的遒劲,别人评价父亲的书法是将魏碑和隶书融入行书,形成遒劲、浑厚、大度、雄浑的书法风格。”自小受到耳濡目染,观察父亲悬腕写字,李少青的字自然而然有父亲的影子。李少青在行草上着力最深,将楷、隶、篆、行草巧妙结合,继承了李铎独特的笔墨韵味,也逐渐形成自己的风格。

“一幅书法,除了笔法、字法、章法,还要看‘字外功。看一幅字有味道、不俗气、耐人寻味,体现的是书者的修养、阅历和品位。”可能和经历不同有关,李铎作为解放军的一员戎马一生,而李少青的外交官职业素有“文装解放军”之称,体现在书法风格上,有人评价说“李铎的字苍劲有力,李少青的字则多了一些灵动。”

王羲之曾言:“把笔抵锋,肇乎本性。”所谓“功夫在书外”,书法艺术的神采来自笔意和笔力,笔意和笔力的不同来源于书法家的个体差异,书法家因性格、气质、人品、趣味、学养、天分、资质的不同或悬殊,从而流露出来书法面目的多样及不同。

对于李少青而言,笔墨抒发着胸臆,传达出自己的个性和情感,从而创作出属于自己面貌的個人艺术符号。

猜你喜欢
外交部笔墨书法
笔墨厨神
笔墨厨神
诗书画苑
笔墨厨神
书法等
图说书法(三十九)
为练笔墨才写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