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州师范学院 陆芬囡 周北南
低年级学生“流水账”作文成因
湖州师范学院 陆芬囡 周北南
“流水账”作文是存在于小学生习作中较普遍的一种不规范现象,主要特征为文章内容大体按照时间顺序或过于细致或过于简略地交代事件的发生过程。解决好“流水账”作文问题是语文习作教学中的一项重要而艰巨的课题。本文将针对低年级学生“流水账”作文的产生原因展开深入研究,力图能为小学习作教学及研究提供理论参考。
流水账;习作教学;语文课程;习作意识
所谓“流水账”作文,一般是指按照时间顺序简单交代事情经过的低年级学生习作,往往缺失详尽的描写与真挚的情感流露。流水账作文涵盖的范围远比人们想象得广,包括叙述过程中将内容事无巨细地表述出来,导致文章没有重点,主题不够鲜明。这样的文章叙述面面俱到,但结果是篇幅过于冗长,甚至部分情节出现偏离文章主题的倾向,从而突出体现了“流水账”式特点。
“流水账”作文普遍存在于学生习作当中,其缘由有主客观之分,切忌将责任单方面地推向学生或教师。要分析“流水账”作文的产生原因,就必须将其主客观影响因素综合起来考虑。
“流水账”作文比较容易写,学生一般只需要运用日常口头语言来表达,不需要反复斟酌华丽精美的语言;只需要按照时间顺序罗列事件,不需要花费过多精力去设计编排文章的结构,因而成为学习态度不够认真或写作能力不够理想的学生首选的习作方法。刘岚琇、黄胜的《“流水账”式的作文成因及对策》中曾指出:“记流水账,不需构思,不需剪裁,想到记录哪一段时间的事,就按照时间顺序,把做过的或者见闻过的事从头到尾,不经筛选,点点滴滴一顺儿地罗列下来,记完了就完事。不需要费什么脑筋,只要罗列到了足够的字数,能向老师交差,就大功告成了。”
刘、黄文中还提出了“流水账”作文的另一个重要特征:能凑字数。实际教学中,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的实际习作水平,教师通常会规定相应的字数要求作为具体目标之一,即使课程标准中没有明确指出。显然,部分学生因为字数的强制要求会感到苦恼,而“流水账”作文的出现,则是解决该问题的一剂“良药”,学生只需要将事件过程罗列到规定的字数就算完成了。
“流水账”作文自身的性质与特征是产生“流水账”习作的根本原因。
习作教学过程具有明显的复杂性,值得注意的是,当前语文教学内容在课时分配方面存在突出的结构性矛盾,教师很难拥有足够的时间给予学生习作训练与指导,帮助学生提升习作能力。吴忠豪《基于课程层面的作文教学问题与对策研究》表明:“我国现代语文课程的基本形态是“以阅读为核心”组织教学,从教学时间看,阅读课时数一般要占语文课时数的四分之三甚至以上,而作文课时数占据不到四分之一。在非常有限的作文课时间里,有些教师还要抽出一部分时间进行作文内容或方法的指导,真正用于学生写作的时间少得可怜。”
根据调查,目前各级各类中小学日常语文教学活动中,教师的教学重心确实偏重于课文阅读。教师在组织教学活动时,基本都是围绕教材展开,尤其重视必读课文。教师往往利用大量课时来讲授课文与巩固单元内容,即通常学生口中的“新课”与“复习课”,实际分配给习作教学的课时少之又少。而习作课教学内容的丰富性和复杂性更是加大了教学难度,教师不仅要向学生传授写作技巧与方法,还要当堂点评学生文章。一节课只有45分钟,教师不可能顾及所有学生,只能抽取少数存在典型问题的文章作为范例来评讲,这本身又是一种不足。那些设想让学生当堂进行习作训练的教学环节更是很难实现。学生的习作不得不留在没有严格时间规定的课下完成,注意力很难集中起来,想到哪里写到哪里,习作普遍“流水化”是“水到渠成”的事了。
习作意识包括习作兴趣、留意观察、主题意识、素材意识、文本和文体意识等,是支配和指导学生习作活动的重要因素。习作意识薄弱是当前学生习作过程中存在的重要问题,特别是“流水账”作文中,习作意识薄弱尤为明显。
1.普遍缺乏习作兴趣
习作是小学语文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一直以来都是学生最薄弱的模块,也是小学语文教师最困扰的问题。
在实际习作中,学生普遍缺乏兴趣。兴趣作为学生习作的催化剂,学生若提不起兴趣,便无法调动习作的积极性,写出来的文章也只能算是勉强完成任务。据调查,低年级学生群体中只有一小部分是真正对习作有兴趣,平时能够自觉主动将生活中的细节记录下来,能够灵活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逐渐形成自己独特的习作风格。大部分学生是将习作当作一种负担,习作热情不高,甚至有些学生对习作持有一种反感厌恶的态度。为了完成任务,硬是吞吞吐吐挤出几个字来,进行“流水化”生成,文章显得生硬死板。
2.生活欠缺留意观察
学生习作感到困难的原因之一是没有素材可写。要把习作写好,头脑中就要形成自动化提取的庞大素材库,而其中的素材多来源于日常生活。叶圣陶先生说过:“我们要记着,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会做成什么文字。”生活是习作的源泉,要想把习作完成出色,必须从生活入手,两者密不可分。纵观当下,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交通工具不断便捷化,越来越多的家长重视并有条件实现开阔孩子的眼界,尽量抽出时间带领孩子旅游参观,更多地观察了解世界,这能够为学生习作提供充分的素材。但多数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往往只顾着“游”,却不懂得留意地“思”,一般也只会停留在浅层次的“流水账”。
另外,当今市场上各种习作指导书泛滥,一定程度上也加深了一些学生对指导书的依赖感。部分学生企图走习作道路的捷径,还会选择照搬指导书上的材料来代替自己生活中真实的所见所闻所感,这又是一种“泛书化”的现象。书本上的材料写得再动人,终究是他人的,书中的感情再深刻,也并非自己由衷表达出来的,因此,过度依赖指导书也是蒙蔽学生发展观察生活能力的原因之一,不利于学生习作能力的提高。
课堂上,一个话题抛给学生,一些学生很快就会文思泉涌,将生活中自己的亲身体验融入作文中,内容具体,感情真挚;而一些学生半天也挤不出几个字,内容“流水化”。其实,生活中写作素材很多,只需留心观察,抓取任意一个典型片段即可习作。但往往在实际生活中,学生缺乏留心观察的意识,忽略身边发生的趣人趣事,导致在习作过程中不会运用素材,甚至提取不到理想的素材,头脑一片空白,作文怎能写好?
3.学生缺乏明确的主题意识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中明确指出:“写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无论是“自我表达”还是“与人交流”,首先要有明确的目的、主题,才能有下文。
主题是一篇文章的中心与灵魂,各情节结构与语言风格均要以文章主题为基础。没有强烈的主题意识,作文就没有纲领。教师在习作教学中,往往会强调紧扣主题的重要性。学生写出“流水账”作文,与其主题意识淡薄、淡化联系密切相关。
习作过程中,文章开篇,学生还能自觉围绕主题展开,写着写着,尤其是文章篇幅一长,学生的主题意识就逐渐淡化,甚至将写作目的抛之脑后,一味将流水线式的素材组织并表达出来,最终创作出“流水账”作文。
4.文本素材缺乏积累
根据调查显示,低年级的学生普遍喜欢在课余时间阅读小说,比如著名儿童文学作家杨红樱创作的马小跳系列图书等,但这并不表示学生的习作能力会有相应的提高。阅读与习作之间没有构成直接的正相关联系。绝大部分低年级学生在阅读时是对情节一扫而过,关注的点也仅仅是情节的起伏,忽视了语言文字的丰富意蕴,更没有内化为自己的习作素材。经过一段时间的磨损后,学生就会把情节遗忘干净,更不用说借鉴运用作品中的美词美句了。表面上看学生是捧着一本书在用心阅读,其实真正能够转化为习作素材的“含金量”几乎是没有的。
小说中的故事情节、语言表达等自然可以成为学生借鉴的习作素材,但这就需要教师引领得当,做好学生习作与小说阅读之间的衔接转换、模仿运用工作,帮助学生积累优秀文本素材。
5.作文教学模式的束缚
应试教育背景下,习作活动通常是教师布置一个话题,学生围绕这个话题展开的过程。当前,分数几乎是学生学习的唯一评价标准,并成为一种社会风气,影响师生双方被迫片面追求学业成绩,且过于服从“标准答案”,学生习作也是如此。这一做法严重禁锢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为了提高分数,甚至存在一些教师粗暴地给学生呈现写作模板的现象,极不利于学生习作能力的培养与发展。
这种作文教学模式下,学生的思维创造力难以得到很好的开发和训练,写出来的文章自然大同小异。考试时,若遇到平时训练过的话题,写出来的文章水平的确比其他学生要高一些,但若遇到没练习过的话题,学生自然就毫无头绪,无从下笔,不得不编写“流水账”文章。
吕叔湘先生曾讲过:“运用语文是一种习惯。”针对低年级学生记叙文写作中出现的“流水账”问题,教师要正视这种现象,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和审美能力,关注学生在生命成长过程中的文化认知状况,指导学生留心观察周围的事物,进行系统、有步骤地习作训练,启发学生运用自己独特的语言,将生活中的亲身经历、杂事、琐事转化为书面作文中鲜活的材料,从而努力实现学生习作能力的质的飞跃。
[1]刘岚琇,黄胜.“流水账”式的作文成因及对策[J].教育·教研探索,2015(52):79.
[2]吴忠豪.基于课程层面的作文教学问题与对策研究[J].小学语文教与学,2017(2):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