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德为
本学期,学校音乐教研组围绕着“如何有效设问,打造高效课堂”这个课题进行了研讨,着重从课堂中出现的不合理的课堂设问来切入,进行深入分析,力求最大限度地使“有效设问”这个主题在课堂中凸显出来,现以《醇厚的中原韵》一课为例进行课堂设问的研究。
一、情景导入和分析
情景一
師:上星期我们感受了高亢的西北腔,今天我们一同走进中原地区,听听那里的歌声。
师(设问):我们先来听一听来自山东的《沂蒙山小调》,请同学们说说这首歌曲的情绪是怎样的?从音乐要素的角度说说它的演唱有什么特点?(设计意图:从音乐要素上分析音乐)
音乐很快就听完了,可是面对笔者的问题,学生反应很迟缓,有的学生说:“不好听,土!”有的学生一脸迷茫,还有的学生在窃窃私语。笔者只好说出答案,用“对不对”“是不是”这样毫无意义的词语做结束语,而学生也只是敷衍地回答“对”“是”。
情景二
师(设问):刚才我们已经对歌曲的情绪和音乐要素有所认识,现在我们再次来聆听并小声地跟唱,通过跟唱,说一说旋律和歌词在结构上有什么样的特点?(设计意图:民歌的创作手法:起承转合、鱼咬尾、衬词等)
师:我们一同来唱唱这四句谱,请同学们注意每一句的衔接处。
生:(只张嘴不出声)
对于笔者的问题,学生再一次沉默了,唱乐谱的时候学生也不敢出声,显出难为情的表情,有学生直接说:“老师,不会看简谱,唱不准。”
情景三
师(设问):同一首民歌在不同的地域也会呈现不同的风格,接下来我们聆听江苏版和河北版的《孟姜女》,请同学们聆听后进行对比,找出相同点和不同点。(设计意图:相同民歌在不同地域的变异性)
生:应该都属于悲伤的情绪;没有什么不同……
其实,这三次设问原本是想引导学生通过聆听和实践,找到问题的答案,也就是知识点所在,可是结果不仅没有达到预想的效果,反而还使教学环节停滞不前,有的学生在聆听第二遍《沂蒙山小调》时,甚至有“啊?怎么又听一遍”这样的反感情绪。很显然,这些课堂设问没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没有调动学生探索问题的欲望,当然更谈不上培养学生体验、思考音乐的能力。
这不禁使笔者想起了深圳北环中学特级教师刘宏伟老师的初中课《沂蒙山小调》,虽然这是一首简单的歌曲教唱课,可是在每一次的聆听中,刘老师都能通过不同的设问,激发学生聆听的兴趣,引导学生在聆听后发现新的知识点,最后使学生非常有感情地背唱了这首歌曲。
为什么同样的设问效果会大相径庭呢?其实好的课堂设问由很多因素构成,而以上情景凸显了我们在课堂设问中经常会忽略的几个问题。下面笔者简要分析如何有效地进行课堂设问。
二、有效课堂设问策略和要点分析
1.良好的情景氛围是设问的前提
一节课时间有限,因此在筹划课堂提问前,应先创设良好的课堂氛围。学生的思维,在很大程度上会受到情绪影响,所以我们应根据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显示出的心理状态把握时机,设计问题。
例如,在情景一中,上课伊始,学生的心还游离在课堂外,精力分散,这时候教师的提问肯定是无效的,因此,营造积极的课堂氛围,将学生的注意力拉回课堂,是课堂设问的前提。刘宏伟老师在上课前以欣赏教师二胡演奏《沂蒙山好风光》学生拍击歌曲节奏导入,创设了良好的学习氛围,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后面的教学得以顺利进行。
2.预设问题前要吃透教材,紧扣教学目标,找准切入点
在信息时代,教学资源极为丰富,教师应先对教材进行分析,认真筛选出最能达成课时目标的内容。在这里,并不是“教参中有什么就讲什么”,因为我们面对的学生层次不同,认知水平不同,接受程度不同,应该根据学生的情况选择教学内容。
例如,在情景三中,教材中为民歌的变异性这一知识点提供的是江苏版和河北版的《孟姜女》,但是90后的孩子对这首歌曲很不熟悉,所以根本听不出两个版本有什么不同。但如果选择另外一首歌曲—《茉莉花》,相信会有很好的效果,《茉莉花》也有河北和江苏两个版本,而且这两个版本的辨识度很高,风格差异较明显,比起《孟姜女》来说,应说更容易被学生接受和学习。
对选择出来的作品,教师首先应做到反复聆听,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找出问题的切入点,使设计的问题既能突出章节知识重点,又能激发学生的思考。
例如情景一中对《沂蒙山小调》的学习,教材中安排了两个版本的演唱,一个是4/4王世慧演唱的,另一个是3/4彭丽媛演唱的,两个版本的艺术处理不尽相同,给人带来的感受也不一样。教师若只听其中一首,然后直接请学生从音乐要素的角度说说这个作品有哪些特点,有些学生可能就会陷在“音乐要素”这个词中,无从说起。但如果教师能让学生聆听后进行对比,问学生更喜欢哪种风格的,为什么会喜欢,相信学生通过赏析后,更能各抒己见,并且能够在回答中对作品的音乐要素有所描述。
3.设问要审时度势,循序渐进
在课堂教学设问中,还应注意,教学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因此教师在筹划课堂提问时必须抓住教材的整体要求,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使提出的问题按知识点的难易级差递升,体现一定的坡度。
例如,在情景二中,学生对民歌的关注度本来就很低,对相关知识的储备也非常有限,这时如果直接问学生旋律的特点、结构,学生肯定无言以对。但如果换个角度,采用选择式的设问形式,相信会更有成效,如“同学们聆听后觉得这首歌曲的旋律是低回婉转的还是高亢嘹亮的?”“这首歌曲给你印象最深的是哪一句旋律呢?”“能不能为大家模唱一下?”这时,很多学生跟随老师在夸张的模唱中找到了第三句“风吹(那个)草地(儿)哎”。这样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很轻松地体验到了山东民歌的特点和演唱风格,还找到了民歌创作手法中“起、承、转、合”旋律中的“转”。另外,在聆听第二遍时,教师设问:“通过跟唱,大家还发现旋律有哪些特点?”其实教师是想引导学生发现“鱼咬尾”这种创作手法。可是,由于设问没有方向,没有梯度,学生够不到,不知如何回答。这时候,我们可以将设问再细致化一些,如“同学们找找句子间的衔接有什么特点呢?”“第一句旋律结束的地方和第二句旋律开始的地方有什么特点?”“再看看第二句和第三句?”这样一来,学生恍然大悟,甚至有学生会直接说出“鱼咬尾”。这时,教师再说:“好,我们再来一起听听,跟着旋律唱一唱,看看是不是这样。”通过这样层层递进的设问方式,学生肯定会饶有兴趣地跟着哼唱,而且一定会对旋律有更深刻的印象。
三、结束语
当然,有效的课堂设问不是仅仅通过一两节课就能解决的,而是长期实践的结果。我们面对的学生是不同层面的,同一位学生在不同阶段的认知水平也是不一样的,在这种千变万化的课堂环境中,除了关注有效设问这个环节,还要注意教学语言、教学方法、教学的难易度搭配,等等。作为高中音乐教师,在每节课中都应该根据学生的层次、水平,根据教材和课堂中即兴生成的问题对教学环节做及时的调整,并从中不断积累经验,总结方法,努力让学生从被动接受变为主动参与。久而久之,这必定能促使高效的课堂教学模式的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