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编辑部
摘 要:京津冀城市群建设,要从城市群规模结构优化和养老服务一体化两个方面重点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必须把全面提升地方品质放在关键位置,实施全面地区品质战略;京津冀协同发展需要依靠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体制机制创
2016年11月15日,由民建北京市委、民建天津市委、民建河北省委联合主办,河北经贸大学承办,民建石家庄市委、京津冀协同发展联合创新中心协办的“2016京津冀协同发展正定论坛”在石家庄市举行。本次论坛的主題是贯彻“五大发展理念”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民建中央主席陈昌智出席开幕式并致辞。全国人大常委、全国人大财经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民建中央副主席辜胜阻,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民建中央副主席、北京市政协副主席、民建北京市委主委王永庆,民建天津市委主委欧成中,中共河北省委常委、秘书长、统战部部长范照兵,中共河北省委常委、河北省人民政府常务副省长袁桐利,河北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王雪峰,河北省政协副主席曹素华出席开幕式。国家审计署副审计长、民建河北省委主委秦博勇主持开幕式。
开幕式上,辜胜阻作主旨演讲。北京大学秘书长、京津冀协同发展联合创新中心主任、中国区域科学协会会长杨开忠,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所长、中国社会科学院京津冀协同发展智库主任黄群慧,以及来自京津冀民建的三位代表分别作主题演讲。陈昌智致辞另发,其他六位专家演讲摘编如下。
京津冀城市群规模结构优化与
养老服务一体化
辜胜阻
当前,我国城镇化面临的一个突出问题是过度依赖超级城市、特大城市而不是依靠城市群。大城市特别是超大城市人口不断膨胀,“大城市病”日益严重;而小城市不断减少,尤其是20万人以下的小城市严重萎缩。许多原有的小城市随着经济发展“扩容”为大城市,但新的小城市尚未出现,小城市数量逐渐减少。从城市总量看,1997年,我国城镇常住人口3.9亿人,有城市668个;2014年,城镇常住人口达7.5亿人,但城市数量却没有相应增加,比1997年还有所减少,仅为650多个。从不同规模城市的数量看,2014年,超过百万人的城市达69个,50万~100万人的城市有103个,20万~50万人的城市有244个,而20万人以下的城市却少于20万~50万人的城市,只有240个,作为城市体系“塔基”的小城市明显不足。日本全国1.27亿总人口,却有787个城市,美国3.19亿人口,则有10158个城市。对大城市的依赖使得大城市超常发展,人口膨胀,成为生产要素流动“黑洞”,进而进一步依赖大城市,形成恶性循环,堵、挤、脏、乱、高、污等“大城市病”势必缠身。过度依赖大城市必然推高城市房价,进而影响实体经济发展,对创新人才产生挤出效应,削弱城市竞争力,削弱经济竞争力,经济增长步入“陷阱”。因此,必须减轻对特大城市的依赖。“五线”城市指县以下设立的、由县管辖的城市,是就近城镇化的战略支点,是实现区域城乡统筹的重点,是城镇空间布局优化的重要节点,是发展方式转变的关键对象,是人居环境优化的重要载体。要在城市群内大力发展“五线”城市,实现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优化城市规模结构体系。
推进以首都为核心的城市群建设,是有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破解北京大城市病和环首都贫困带难题,促进京津冀区域协调发展和形成新增长极的有效抓手。京津冀城市群建设,可以主要考虑从城市群规模结构优化和养老服务一体化两个方面重点推进。
(一)京津冀城市群规模结构优化
“十三五”规划纲要在城镇化问题上突出强调了城市群建设,提出了要打造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三个世界级城市群。目前,在城市群发展水平上,京津冀要落后于长三角和珠三角,京津冀的城市更像是“一群城市”而不是城市群。京津冀城市群也面临着超大城市人口不断膨胀,小城市发展不足的问题。京津冀城市群要优化城市结构,发挥北京的辐射效应和带动效应,以大带小,实现城市体系的优化。要减轻对北京市过度的依赖,在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的同时切实缓解北京严重的“大城市病”。要补齐小城市这一城镇体系的最大短板,把河北省作为小城市培育的“主阵地”,建设一批宜业、宜居的小城市,夯实城市群金字塔“塔基”。京津冀城镇化的空间还在河北。特别是京津冀小城市是疏解大城市部分功能的重要平台。比如,燕郊镇改市,这对首都功能疏解意义重大。“十三五”规划纲要提出,赋予镇区人口10万以上的特大镇县级管理权限,推进特大镇有序改市。河北城镇人口增长潜力最大的地方在县城,河北20万人口以上的县城只有12个,还有很大的潜能。县城和特大镇是城市之“尾”,农村之“首”。特大镇有序改市,要以人为本,产业兴城,扩大权限,要赋予城市职能,要改制,横向大部制,纵向扁平化。
(二)城市群养老服务一体化
城市群公共服务一体化对城市群协调发展非常重要。京津冀协同发展三大关键改革,一是推动要素市场一体化改革,二是构建协同发展的体制机制,三是加快公共服务一体化改革。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京津冀协调发展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把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作为京津冀协同发展的目标之一,重点是建立统一规范灵活的人力资源市场,统筹教育事业发展,加强医疗卫生联动协作,推动社会保险顺畅衔接,提升公共文化体育水平。公共服务均等化,首先是教育资源的共享。一个大学可以支撑一个城市,河北要依托现在的小城市来吸引北京的大学;其次是加强医疗卫生协作,这涉及到养老服务,特别是医养结合;第三要加强文化旅游共建;第四要加大脱贫攻坚力度。
实现养老服务一体化是京津冀城市群建设的一个重要抓手。北京将面临巨大的养老压力,河北和天津也面临严峻的老龄化形势,京津冀三地现在推出了养老服务协同发展,也就是说要在燕郊、高碑店和涞水三个地方建养老协同发展基地。北京养老成本高,河北养老具有价格的优势,比如河北燕郊养老院比北京养老院价格低很多,老年人觉得价格能够接受,服务也很好,而且背后有医院,特别是医养一体化,有五成以上的老人有意愿迁到河北养老。现在,民间资本纷纷进入环北京养老圈。燕郊的燕达金色年华健康养护中心长住老人有1500多名,其中98%的老人来自北京,这种医养结合异地养老模式值得推广,它可以助推京津冀养老一体化。要实现养老服务一体化,社会保障衔接尤其重要。北京市民政局鼓励北京老人到天津、河北等地养老,但这需要优质的医疗资源向河北转移,医疗、保健、相关的福利政策要衔接。京冀两地将互认9 075家定点医疗机构,京津冀三地132家医疗机构开始互认临床检验结果。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推进京津冀社会保障统筹,实现养老服务资源共享共建,将大大促进北京人口的疏解,助推京津冀一体化进程。公共服务一体化是京津冀协同发展非常重要的任务。京津冀养老服务协同发展也是一个大的商机。养老的问题既是事业也是产业,既有商机需要企业,又要协同需要政府,特别是政府在制度供给方面要大有作为,针对这个状况我们呼吁推进医疗制度的改革,真正实现京津冀医疗制度一体化,推进医养结合。
实施京津冀协同发展全面地区品质战略
杨开忠
京津冀协同发展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可以用“度、能、位、体、质、序、善”七个字来概括。“度”,即自由度,增进京津冀对内对外人口迁徙要素流动或商品贸易的自由度。“能”,即功能,以全面创新为驱动力,以疏解北京非首都核心功能为重中之重,创新区域功能,优化区域分工。“位”,即区位,优化节点、軸线、圈域的布局,打造一核双城三轴四区多节点的世界级城市群的区位布局。“体”,即密度,协调人口经济布局与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关系,实现疏密有致的空间开发。“质”,即品质,提升京津冀地区的品质。“序”,即发展的时序。“善”,优化区域治理结构,实现京津冀地区的善治。从这七字框架来看,在过去几年的京津冀协同发展实施工作中,大家比较注意能、位、体、序、善这五个字,相对来讲对“度”“质”注重不足、不系统。京津冀协同发展必须把全面提升地方品质放在关键位置,实施全面地区品质战略。
(一)为什么要实施全面地区品质战略
1. 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提出的基本要求。2014年2月26日习总书记到北京召开座谈会,对京津冀协同发展提出七点要求,有关扩大环境容量、生态空间,构建现代化交通网络这两点要求是地区品质方面的。对北京城市定位的要求,习总书记讲了四个中心,但归根结底就是努力建设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确定了三个优先突破领域,其中交通、生态环境,这两个优先突破的领域是有关地区品质的。2016年5月27号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要求进一步坚持世界眼光、国际标准、中国特色、高点定位,以创造历史、追求艺术的精神进行北京城市副中心的规划设计建设,着力打造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示范区。
2. 是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需要。2015年全国的人均GDP已经过8 000美金,沿海地区大部分都进入高收入国家或地区行列,京津处在我国高收入地区前列,河北人均GDP也超过6 000美金,跨入了中上收入国家和地区的行列。老百姓收入水平的提高,一方面消费模式加速升级,城乡居民消费正在从为生存的单调的同质化消费向为愉悦的符号的差异化消费转型;另一方面,时间更加珍贵,人与人之间作用和反作用的速度成为一个地区、一个城市竞争力的重要来源。
3. 是适应信息化、全球化条件下提升竞争力的需要。随着信息化和全球化,一个地区的竞争力已经不再取决于能够生产的可贸易品了,竞争力将取决于不可贸易产品和服务的数量、质量和独特性,所以地区品质重要。
4. 是创新驱动发展的需要。习总书记说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根本动力在创新驱动。在2014年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七次会议上总书记提出创新驱动实质上是人才驱动的科学论断。加拿大多伦多大学罗特曼管理学院商业与创意力教授理查德·佛罗里达的创意资本理论,以及哈佛大学城市经济学家爱德华·格莱泽(Edward Glaeser)教授的消费城市理论,提出创新决定于人才。国内外研究表明人才偏好有魅力的地方,因而地区品质决定人才的区位和人才的发展。
5. 是京津冀协同发展补短板的需要。以北京为例,英国拉夫堡大学全球化与世界级城市研究小组基于生产性服务,把全世界主要城市进行了排名,北京这些年来一直排在全球前十名之内。然而,在美世咨询2016年全球生活品质排名中,北京和上海虽然是中国排名最好的城市,但分别仅处在全球101位和118位。可见,品质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短板。
(二)怎样实施全面地区品质战略
地区品质就是一个地方不可贸易品数量、质量和独特性,包括四个方面,一是个人消费服务的数量、质量和独特性;二是公共服务的数量、质量和独特性;三是自然或人文环境的包容、质量和独特性;四是要素流、人员流、商品流、决策流的速度。
实施全面地区品质战略,建设新型首都圈,京津冀地区必须按照习总书记的要求,把品质放在关键位置,坚持世界眼光、国际标准、中国特色、高点定位,以创造历史、追求艺术的精神,坚持全人员、全组织、全要素、全过程进行规划、设计、建设和营运,重点抓好四项工作。
1. 努力把京津冀地区建设成为国际一流的消费中心。长期以来,我们重生产、轻消费,相对忽视地方生活功能、生态功能。实施全面地区品质战略,建设新型首都圈、提升京津冀地区品质,要纠正这种倾向,更加重视生活、生态,把消费提高到决定一个地方竞争力战略高度上来,大力培育地方消费功能,大力培育各具特色的智慧消费型城、镇、乡、村,使我们这个地区成为国际一流的消费型城市区域。
2. 处理好发展制造业和服务业、生产性服务业和消费性服务业的关系。纠正长期以来重制造业,重生产性服务业,轻消费性服务业的倾向,以旅游休闲、健康服务、教育、文化、创意服务为龙头,大力发展包括个人服务、公共服务在内的消费性服务,增加消费性服务的数量种类和独得性。
第一,要确立京津冀地区旅游立区的战略方针。以旅游业为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以全面质效发展为中心,以一体化为方向,以旅游创新驱动为动力,推进全人员、全组织、全要素、全过程、全时空旅游的发展。打造京津冀大旅游格局,使京津冀成为国际一流旅游休闲区。
第二,要把京津冀地区优势医疗、生态环境资源与养老、养生、旅游结合起来,打造国际一流的健康区域。
第三,建议中央采取特殊措施解决两个问题,一是实行京津冀高考招生统一政策,统一标准,建立京津冀高考招生圈。二是挖掘京津冀地区历史上已经消逝的著名大学底蕴,在河北省特别是在石家庄,搞一两所国际一流大学,这是决定河北地方品质能否与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很重要的东西。
3. 大力改善自然和人文环境,建设多元包容开放美丽的京津冀。既要大力修复或改善生态环境,又要坚持世界眼光、国际标准、中国特色、高点定位,以创造历史追求艺术精神规划、设计建设或管理好不同尺度的建筑环境。
4. 建设敏捷、高速的流动京津冀。速度,包括运输速度,把新思想转化为产品的速度,对市场环境变化的反应速度,已经成为一个地方魅力或竞争力越来越重大的因素。好的创意为什么不落户在河北,而落户北京、上海、长三角、珠三角呢?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河北把新的创意转化为产品这个速度太拖沓了。
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
黄群慧
河北同京津的工業化水平和现代化水平有差距,京津冀协同发展是不同工业化阶段的三个区域之间的协同发展。经过两年多的实践证明,京津冀协同发展任重道远,需求侧刺激已很难再现过去高增长速度的辉煌,需要依靠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体制机制创新才能实现既定目标。
京津冀面临的产能、库存、杠杆、短板问题是供给侧的问题,但原因是结构性原因,包括经济结构原因和动力结构原因。解决这个问题需要改革与创新,需要提升劳动力、土地、资本供给要素的质量,需要提升创新动力,需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供给侧改革的核心是提高创新能力与效率。
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核心是再造京津冀产业生态系统。通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整体优化资源在三地的区域配置和产业价值链分工格局,提高供给要素质量,促进要素合理流动,再造一个新产业生态系统。这个新产业生态系统与原有的产业生态系统的关键区别是,京津冀三地工业资源配置更科学,产业价值链分工更合理,具有更高的创新能力与全要素生产率,更有利于生态环境保护,增长方式从劳动力和物质要素总量投入驱动主导转向了知识和技能等创新要素驱动主导。具体而言,无论是处置“僵尸企业”、过剩产业“去产能”,还是房地产市场“去库存”,无论是利用金融创新“去杠杆”,还是同降低工业企业制度性交易成本、人工成本、税费负担、财务成本、能源成本、物流成本等各方面“降成本”,以及发展先进制造业等高新技术产业“补短板”,都要在京津冀三地统一协调,三地“一盘棋”,整体作为一个产业生态系统考虑和规划。从积极推进交通一体化建设入手,然后推进三地产业对接和生态环境保护,最终构造一个新的产业生态系统。
新的产业生态系统并不意味着北京完全不搞工业。第一,现代工业由于和服务业融合,通过技术进步和创新可以避免高污染、高能耗等问题,绿色节约的工业是可以大发展的。第二,北京工业结构需要向高精变化,包括都市工业、研发强度高的先进制造业,以及研发设计生产服务业。在京津冀协同发展中需要北京做龙头,在产业上有一个带动。短期内北京人才高度集中、科技资源高度集中的状况是改变不了的,需要利用现状带动京津冀协同发展,而通过工业产业的发展,会使整个京津冀区域有一个大的协同发展。第三,未来北京的工业发展战略一是直接关闭淘汰不符合首都功能定位的高污染、高排放产业,转移那些占地面积大、低端劳动力聚集多、技术含量低的工业产业和产业链环节,更重要的是通过技术创新改造提升保留下来的产业和培育发展新兴产业,使北京工业结构“高精尖”化,发展包括都市工业,具有研发强度高的先进制造业、以及充分发挥北京市科技资源集中的优势的研发设计和生产服务业,提供从前期咨询、可研、中试到中期的设计、制造再到后期系统运营的整体解决方案。
河北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短板,补短板,中央要有所为,要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加大对河北经济发展支持。具体建议:一是加大中央对河北的转移支付力度,在具体操作上,可考虑加大对河北增值税的返还比例。二是建立北京、天津横向向河北转移支付制度,可考虑将北京、天津的每年新增财力的5%左右转移给河北省。三是在建立跨区域税收分享制度、土地占补平衡制度建设方面向河北省进行倾斜。四是供给要素市场建设方面向河北倾斜,这包括在技术市场建设方面,以北京天津政府为主出资建立科技创投基金或者技术交易市场,对三地所有企业一视同仁服务;在人才市场建设上,对于在河北工作的人才采取更加灵活的管理机制和更大力度的激励机制;在金融市场方面,可以考虑研究由三地共同投资设立京津冀区域开发银行,在银行股份、支持项目等方面给河北省相应的优惠。
北京产业疏解应做到“破”与“立”兼顾
王永庆
北京产业疏解首先要科学确立产业疏解的指导思想,即北京在产业疏解过程当中,如何做到“破”与“立”兼顾的问题。
确立首都核心功能后,非核心功能必须疏解掉。从目前看,非核心功能所涵盖的内容主要是两个方面,一是城市公共资源,二是城市产业布局。城市公共资源由于历史的原因,有些功能先后重叠并存,有些功能畸形存续,严重影响首都未来发展,随着城市空间的舒展,而重新得到定位和发展。城市产业布局部分较为复杂,有些产业满足北京市民基本生活必须的设施,有些产业不合适在北京市继续发展,必须疏解出北京,有些产业随着京津冀大格局的建立,必须移出北京市重新格局。北京市疏解非核心功能,既要立足于确保守护核心功能的战略定位,又要兼顾起支撑北京未来发展的产业支撑力,这两者不可偏废。在产业疏解中,如果不顾北京未来发展一股脑将实体经济扫地出门,会破坏北京市形成的经济发展根基,给北京市未来发展造成不可恢复的破坏。如何使产业疏解做到科学有序,关键是加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淘汰落后,升级结构,有效而科学地增强实体经济发展,才能真正使疏解有利于提升核心功能。
1. 产业疏解要立足落地。目前北京市有关产业疏解的配套政策在积极稳妥制定之中。由于存在缺失相关政策以及法律配套支持问题,使推进此项工作产生诸多难点,为此近期出台了相关政策,将集中就腾退土地、搬迁资金、人员安置、疏解税收政策等给予落实,这将对产业疏解提供最为及时有力的政策支持。
2. 产业疏解要力求对接。京津冀大格局必然带来京津冀大区域产业重新布局,这就使得北京产业疏解一定要基于大协作关系,力求让产业疏解与产业对接紧密结合。
3. 产业疏解要结合升级。北京产业疏解绝不能为疏解而疏解,必须结合自身产业升级实际情况,谋好下一步发展战略。北京市应发展智能制造为核心的高端制造业。从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看,没有高端制造业就不会存续高端服务业。
4. 北京产业疏解要兼顾需要。北京是有着近3 000万人口的特大城市。以回龙观小区为例,这里原有的农贸市场服务当地常住人口36万,农贸市场取消一定会对当地居民生活带来诸多不便,处理不好甚至会刺激物价的上涨。因此北京的产业疏解工作必须在谋划未来发展的同时,还要兼顾自身的现实需要。
5. 产业疏解要体现行为关照。北京产业疏解工作不能一头热,要积极主动与天津河北对接,对输出产业、输出企业的生存要素等提交输出路线图、输入诉求清单,这样让北京输出的产能在河北能接得住,能生根发展,不至于被移植死。要充分发挥京津冀协同发展的体制机制的高层统筹协调作用,让迁移去河北的企业健康发展。
北京市产业疏解就其本质而言,是北京市这座城市整体性实现结构升级的一次历史性机遇,“疏”就是打造北京的新空间,“立”就是打造北京的新生命。今后北京市应该通过加速深化供给侧性结构改革,进一步发挥其首都的核心功能为加快实现世界级城市的目标而努力。
京津冀协同发展应有统一的环保标准
左海聪
建立跨行政区域的环境污染防治协调机制,实行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监测、统一防治措施是京津冀环保法律协同发展的应有之义,其中统一三地地方环保标准是重点亦是难点。统一标准有两个问题,一个是环境质量标准,另外一个是污染物排放标准。当前三地的地方环境质量标准和污染物排放标准差异悬殊,尤其是河北和天津的地方环保标准相对于北京而言呈现总量偏少、标准过宽、发展滞后等特征,不利于环境治理的有效深入。京津冀地方环保标准的巨大立法差异,不仅会间接助长污染源或污染物跨区域转移问题的频发,而且也对三地之间污染防治与监管的联动造成了严重阻滞,进而影响区域间环境权利的公平享有。
但是,河北同京津经济发展水平的巨大差距,产业结构的巨大差异,可持续发展理念与环境保护行动无法有效对接,缺乏必要的环保协作法律机制,历史原因等使得环保标准难以统一,河北与天津难以向北京看齐。河北已做出巨大努力,经济发展也付出了很大代价。如果京津冀三地不能很好地处理好责任分担的问题,将会极大影响天津和河北的环保积极性,如果京津冀三地不进行环境污染协同治理,环境保护统一行动,环境问题难以解决。
京津冀协同发展要有统一的环保标准,但不能急于求成。北京市在环境保护标准立法方面领跑全国其他省市,天津市、河北省受各种现实因素的制约,在短期内实在难以企及。通过一刀切式的统一标准立法并不符合现实。统一环保标准是长远目标,应分不同阶段予以实现。另外,统一环保标准并不是环保标准的无差别化,标准统一是相对统一,绝对统一是远期规划。
要建立健全京津冀環保标准一体化的法律机制。第一,由国务院环境保护主管部门成立京津冀环境保护协调委员会,负责协调三地环保标准的制定和落实、法律的监督与执行、跨行政区环境事务协调等任务,以便逐步实现标准的统一,从而为京津冀地区环保法律协同发展的有效推进奠定法律基础。
第二,建立统一的京津冀环保法律规则体系。目前,对于如何统一京津冀环保标准还停留在倡议层面,缺乏具体的行动计划和实施细则,要切实有效推动三地环保标准的统一,首先应当由国务院制定《京津冀环境协同保护条例》以便将统筹三地标准统一法治化。为了使其内容能够得到有效实施,应当制定《京津冀环保标准协同发展行动计划实施细则》,从而对京津冀环保标准进行一体化规范。其次,京津冀环保标准的统一要以统一其各行政区域内的环保标准和法律规范为先行,也就是说需要先对京津冀各自行政区域内的各级地方政府制定的现有与地方环保标准有关的法律规范进行整理,并统一相关规定,以便解决由地方立法权主体不同,导致的重复立法、立法无用、规范冲突、执行混乱等情况。再次,由京津冀环境保护协调委员会牵头,将与环保标准相关的术语、概念、适用范围、测定方法等标准统一化和规范化,对三地的现有地方标准进行整理和汇编。
第三,推动京津冀环境保护监管执法的统一。京津冀地方环保标准的统一应当是立法和执法上的双重统一。这就需要加强三地的环保联合执法并统一环保执法标准和力度,从而为实现三地环保标准统一这一目标提供保障。首先,采取措施推动三地环境信息监测的一体化和公开化。对三地的环境监测设备及布局进行统一规划,对环保监测数据进行统一管理,统一监测标准并提高监测能力。应当尽快建立、健全环境监测制度,制定环境监测规范,会同有关部门组织监测网络,统一规划国家环境质量监测站的设置并建立监测数据共享机制,以加强对环境监测的管理。其次,加强行政执法和环境监督。在国务院环保主管部门下设立京津冀环境监管机构,以便对三地环保行为形成有效监管。与此同时,应当建立环境保护定期检查制度,对污染行为、致污企业不留情分,对环境治理不留死角,持续保持严厉打击环境违法的高压态势。尤其是应当建立污染源动态数据库,完善“一厂一档”环境管理制度,强化执法的科技手段。再次,建立京津冀环保联合执法机制。尤其是要统一三地的执法标准和尺度。另外,要加强对重点污染源的环境监管,针对超标排放、偷排偷放等环境违法行为的处理,应当强化环保与公安机关、司法部门的联动,以严格的执法提高环境违法成本。
促进京津冀区域协调发展须加长“两块短板”
武义青
京津冀协同发展上升为重大国家战略以来,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加速。2015年京津冀三地相互投资额达1 948.75亿元,是2014年的3.2倍,增幅达220%。三地相互投资增长迅猛。
与此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与协同发展目标相比还有很大差距。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通过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调整经济结构和空间结构,走出一条内涵集约发展的新路子,探索出一种人口经济密集地区优化开发的模式,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形成新增长极。目前,京津冀区域发展的协调性较差。从人均GDP看,2015年河北只有北京的37.8%;而在长三角,江苏、浙江人均GDP分别相当于上海的84.7%和74.8%。从人均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看,2015年河北只有北京的16.4%;而江苏、浙江该指标分别相当于上海的44.0%和37.9%。由此可见,京津冀区域发展的协调性远远落后于长三角区域。
在京津冀区域空间布局“四区”中,西北部生态涵养区的经济密度最低,仅为中部核心功能区的5.66%;而南部功能拓展区的经济密度也只有中部核心功能区的36%。西北部生态涵养区和南部功能拓展区成为制约京津冀区域协调发展的两块短板。
要加长西北部生态涵养区短板。目前河北还有62个贫困县,占全省所有县的一半还要多。特别是在西北部北京周边有一个燕山-太行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这一地区共有33个县,其中22个县在河北,这些县主要集中在西北部生态涵养区,是京津冀生态环境支撑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要加快生态扶贫力度。生态扶贫是生态与扶贫的有机结合,关键是将生态补偿作为扶贫的重要途径。仅仅在贫困地区进行生态保护,发展生态经济,并非生态扶贫。只有承认并界定生态环境支撑区的生态价值,由生态受益地区和中央政府进行价值补偿,才是生态扶贫。生态扶贫并非施舍,而是合理补偿。可喜地看到,近期国家有关部委联合印发了《京津两市对口帮扶河北省张承环京津相关地区工作方案》,全面启动京津两市对口帮扶河北省张承环京津相关地区工作;冀京、冀津也分别签署了对口帮扶框架协议,明确了京津两市18个区对口帮扶河北省(张家口、承德、保定)21个县区。
要加长南部功能拓展区短板。南部功能拓展区集中在河北省的石家庄、邢台、邯郸、衡水。从城市群体系看,京津冀城市群缺少500万到1 000万人口的特大城市,区域城市空间结构非常不合理,和长三角城市群和珠三角城市群形成了明显的反差。建议对南部功能拓展区加快培育新经济增长极。北京和天津两直辖市无疑是京津冀地区的两个增长极,要打造京津冀世界级城市群,河北缺少自己的战略支点,这个支点应该在哪里?石家庄具有省会优势,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较好,机场、高铁、高速交通便利,石家庄综合保税区封关运行。石家庄应增强辐射带动功能,加快建設现代化省会城市,努力把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做大做强。《河北省现代服务业发展“十三五”规划》明确现代服务业空间布局,强化“一极”——石家庄作为京津冀现代服务业发展“第三极”;打造“一环”——环首都现代服务业集聚高地;隆起“一带”——沿海现代服务业隆起带;提升“一区”——冀中南现代服务业发展提升区。
应以京津冀协同发展为契机,把石家庄打造成为贸易便利、业态高端、功能完善、服务京津、辐射全国的现代商贸物流中心城市,成为京津冀区域历史文化名城和重要旅游目的地。集中布局发展金融、商贸、科技、会展、交易、电子商务、现代物流等高端服务业,提升发展健康养老、文化创意、休闲旅游、信息服务等特色服务业,发挥现代服务业发展示范引领作用。石家庄发展起来南部的人留在这里,可以减少北京的人口压力,冀中南发展起来了,整个京津冀城市群就形成了(现在是一群城市,而非一个城市群),否则南部就是坍陷地带。
除了加长两块短板,还要倾力打造两个增长极,一是滨海发展区,包括天津滨海新区、唐山曹妃甸区、沧州渤海新区、秦皇岛北戴河新区,二是京南示范区,一区十园,大概500平方公里。
生产要素总是流向效率高、收入高的地方,京津冀协同发展关键是把周边地区先垫高,使差距缩小。可支配收入反映公共服务能力,京津冀公共服务差距远大于经济发展水平差距,从人均公共预算支出来看,2015年河北只有北京的28.7%,而在长三角,江苏、浙江分别为上海的47.3%和46.8%,要缩小这一差距,除了河北自身要努力、京津协同外,中央政府的支持同样很重要。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日本的经验值得重视。1989年日本最富地区与最穷地区财政能力之比为6.8∶1,政府在地区间进行大规模的转移支付之后,这一比值降为1.56∶1。这是日本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的重要原因。区域发展的协调性是衡量协同发展成效的重要标志,建议把缩小人均收入差距作为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要目标。
(本文由责任编辑高钟庭根据录音整理并经作者本人审阅)
责任编辑:高钟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