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克斌/中农威特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2017年春季口蹄疫防控注意事项
李克斌/中农威特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口蹄疫是一种典型的“政治经济病”,具有感染动物种类多、传播速度快、传染性极强、引起的经济损失巨大等特点,党中央、国务院历来高度重视口蹄疫防治工作。全国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采取免疫与扑杀相结合的综合防治措施,使口蹄疫疫情得到了有效控制,并先后建成了海南、辽宁、吉林永吉、胶东半岛免疫无口蹄疫区,为保障农业经济平稳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然而,口蹄疫的流行形势在变,口蹄疫病毒在全球分布范围广泛,可远距离传播,容易发生变异,变异以后原有的疫苗可能会失去保护效果等因素,所以我国发生口蹄疫疫情的风险依然存在。现就个人所见,就2017年我国口蹄疫的风险进行评估,以启示大家采取合理的对策。
(一)口蹄疫仍然是全世界最广泛的流行性疾病
2016年,口蹄疫仍然被列入世界动物卫生组织(OIE)多种动物疫病名录。周边国家或地区常年发生口蹄疫,境外疫情传入风险极大,对我国构成严重威胁,特别是来自境外的O型、亚洲I型、A型变异毒株以及SAT1型、SAT2型、SAT3型等其他血清型口蹄疫传入风险较大,控制和消灭口蹄疫的工作仍将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任重道远。
(二)我国仍是口蹄疫危害较为严重的国家之一
农业部新闻办公室2016年11月21发布,江西省九江市濂溪区发生一起猪O型口蹄疫疫情。发病208头,死亡145头。已扑杀和无害化处理337头生猪。以此推算,全群发病率:208/337=61.72%;全群死亡率:145/337=43.03%;发病致死率:145/208=69.71%。
2015年1月2日,安徽省马鞍山市慈湖高新区部分农户饲养的猪发生A型口蹄疫疫情,发病猪556头,死亡314头。当地对病猪及同群猪共612头进行了扑杀和无害化处理。全群发病率:556/612=91%;全群死亡率:314/612=51%;致死率:314/556=56%。
(三)我国口蹄疫的流行情况比较复杂
总体来说,近期口蹄疫防控面临的形势是内忧外患,血清型复杂、毒株繁多,有效防控迫在眉睫。为此,应有清醒的认识,科学应对。O型、亚洲I型、A型3种血清型口蹄疫病毒并存,猪牛羊等易感动物都有感染。其中,O型呈地方性流行,亚洲I型自2009年以后持续多年无疫,A型零星散发。不同的型内又有多个不同的毒株,不同的毒株又在不断的发生着变异和进化。
(四)口蹄疫的流行形势有变化
以2010年开始的缅甸98毒株(O/Mya98)为主的O型口蹄疫的流行还未减弱。2013年又从境外传入了东南亚97毒株(A/Sea-97/ G2)A型口蹄疫的流行;同时也有泛亚O型口蹄疫发病的报道。与以往不同的是在自然流行过程中,A型口蹄疫病毒主要引起牛、羊感染和发病,猪的病例极少;然而本次流行的A/Sea-97/G2毒株对牛、猪都有致病性,并都有临床发病的报道,且在牛上,毒力高于2009年湖北武汉A型流行毒约10倍之多。我国目前还没有正式批准可以准许使用于猪的A型口蹄疫疫苗。发病情况难以全面报告,政策有滞后。周边国家疫情不断,有可能有新的毒株继续侵入。
缅甸98毒株的O型口蹄疫是继1999年之后,时隔10余年,我国再次向OIE报告疫情。被联合国粮农组织称为亚洲50年来最严重的一次大流行。影响力大,猪、牛、羊多种动物发病。
东南亚97毒株(A/Sea-97/ G2)A型口蹄疫,在 2012—2013年就在中亚和东亚流行。2012年10在泰国有确诊,2013年2月28日,广东茂名市,首次报道猪发病。2013年3月1日,俄罗斯东南近中国边界,牛发病。基因分析资料显示,正在快速扩散,对欧洲形成威胁。
(一)坚决同时做好O型A型口蹄疫的防控
A型和O型对猪的危害不可小视。2013年A型口蹄疫异常活跃,报告发病或检测到病毒的国家多达17个,是2012年发病或检测到病毒国家数量的2倍多。2013年OIEFAO参考实验室在259份阳性样品中分离到口蹄疫病毒,其中,A型占48%,O型占40%,亚洲Ⅰ型11%,南非Ⅰ型1%,说明,O型比例超越A型。2013—2016年6月,我国报告西藏、青海、新疆、云南、湖北、广东、江苏、安徽和台湾,涉及9省区,发生26起A型疫情。
国家口蹄疫参考实验室的有关工作已经证明,我国2013年以来发生的A型口蹄疫都是由该毒株所致。2013年17次A型Sea-97/G2疫情毒株VP1基因序列同源性在99%以上;通过对23株A型流行毒VP1基因的遗传变异趋势、遗传演化,以及对重点氨基酸变异情况分析表明,23株口蹄疫病毒均为A/GDMM/ CHA/2013谱系毒株;A/GDMM/ CHA/2013谱系毒株经过3年遗传变异,衍化到A/AH/HF/2015/7毒株时同源性为99.4%,仅变异0.6个百分点,变异率较低,RGD侧翼序列基本无变化,说明,A/ GDMM/CHA/2013毒株没有减弱的趋势,该毒株会在猪场持续存在,只有加强免疫才能阻止A/GDMM/ CHA/2013的流行。
我国目前口蹄疫免疫目标应为O型和A型。口蹄疫病毒有7个免疫性明显不同的血清型:A、O、C、SAT1、SAT2、SAT3和Asia1。2004年以后全球再未发现C型,南非1、2、3型主要流行于非洲,未在我国发现过,亚洲I型在2009年5月以后中国再没有发现过。截至2015年10月,我国已连续78个月没有出现新发疫情,连续53个月没有检测到病原学阳性样品,亚洲I型退出免疫的时机已经成熟。为此,我国全面退出亚洲I型口蹄疫免疫的工作已经启动。
使用现有的OA双价灭活疫苗有效果。尽管我国目前还没有正式批准可以准许使用于猪的A型口蹄疫疫苗,但迫于疫情压力,许多养猪场已主动使用了OA双价灭活疫苗,从免疫效果来看,该苗是目前最为有效的疫苗,由于有效,养殖场使用该苗的主动性和用量不断增加。只免疫O型疫苗,对A型是没有保护效果的。
(二)各项防控措施要同步进行,整体推进
同所有的传染病一样,口蹄疫防控的基本原则也是,消灭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提高动物的抵抗力。免疫预防、监测净化、流通监管、应急处置、无害化处理、检疫监督、加强动物的饲养管理,改善饲养条件、建立生物安全措施等相关措施需要同步进行。
尤其是,进行大规模的免疫接种,一定要注意疫苗及其检测毒株与流行毒株的匹配性,整体推进,提高防控工作的针对性。
柠檬酸是防治口蹄疫理想的消毒剂。由于口蹄疫病毒抵抗力较强,在自然情况下,含毒组织和污染的饲草、毛皮及土壤等可保持传染性达数周甚至数月,口蹄疫病毒“怕热不怕冷,怕干不怕湿,对酸碱敏感”,常见的生理盐水、75%酒精、乙醚、氯仿和去污剂等对口蹄疫病毒则作用不大,而且在有机物存在下,可抵抗碘伏、季铵盐和酚等消毒剂。因此消毒剂也要匹配,OIE网站显示,口蹄疫病毒可以被氢氧化钠(2%)、碳酸钠(4%)、柠檬酸(0.2%)和乙酸(2%)等灭活,特别是在有机质存在的情况下,口蹄疫病毒对碘制剂、季铵化合物、酚类消毒剂有耐药性。
(三)及时确诊,密切监视疫情新变化
要用动态的观念来进行口蹄疫的防控。变异是口蹄疫很重要的一个生物学特征。变异包括毒力、抗原性、宿主噬性的变化。往往发生大的抗原性变异以后,原有的疫苗很可能对其没有免疫保护效果,就需要及时更换制苗种毒。口蹄疫病毒有交替感染的特性,即:各血清型之间不能产生交叉免疫,感染某型病毒后的康复动物或免疫某型病毒疫苗后的动物,仍可感染其他型病毒。这一特性往往会导致误诊。近年来,网络流传的塞尼卡谷病毒,临床症状与口蹄疫很相似,注意鉴别诊断。
强化监测与流行病学调查。及时准确掌握病原分布和疫情动态,科学评估口蹄疫发生传播风险,及时发布预警预报。坚持抗体监测、病原学监测、流行病学调查和风险评估、跟踪病毒变异情况,分析疫苗毒株与流行毒株的匹配性,提出防控措施建议。
(四)认真分析总结口蹄疫疫苗免疫失败的原因
“猪场口蹄疫疫苗免疫后,个别情况下有出现发病和死猪的现象,这不能说明疫苗质量有问题,往往与有疾病潜伏有关。”口蹄疫免疫失败的原因复杂,并非单一的产品质量决定。如环境污染,病猪散毒的情况;免疫密度不够,野毒干扰;疫苗不匹配;免疫程序不合理;疫苗的冷链运输和贮藏有问题;接种不科学,免疫质量没有保障;免疫效果评价不客观;接种应激因素的发生;疾病综合防治措施不到位等。另外,口蹄疫的群体潜伏期和病程长短不一样,如果在潜伏期注射疫苗,免疫后可能会出现发病或死猪的现象。
(五)防范外来口蹄疫
目前,A-Iran-05,O-Pan Asia-2和Asia1-Sindh-08等抗原变异毒株在中东地区普遍流行,我国应及早部署,建立必要的技术储备。
总之,口蹄疫的危害巨大。口蹄疫一旦暴发,能迅速演变为生物灾害,国家或地区的经济、贸易、形象受损。是烈性传染病,发病率几乎达100%。幼畜恶性型死亡率通常50%,有时可达100%。种畜价值丧失,奶产量平均下降40%,肉产量下降30%~40%。役用畜使役能力下降,昂贵的防疫经费。为此,我们必须要慎之又慎,科学防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