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俊蓉
刚刚走上讲台不久的同行,可能都有类似的经历:教中年级学生作文,不知如何驾驭自己的课堂。作文课上经常会有很多学生因为写不出而感到头疼。其实习作就是一件情动而辞发的事情,只要教师引导得法,学生就会觉得习作是一件很轻松、快乐的事。那么,怎样引导学生积累素材,让他们快乐作文呢?通常情况下,我从以下三个方面对学生进行习作指导:童话引路、活动搭台和口头铺垫。
中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阅读基础,尤其喜欢阅读童话作品,阅读时间长了,每个学生的内心就都建立起了一个属于自己的童话世界,慢慢地也就有了创作童话的冲动。了解了学生们的这种心理之后,教师可顺势而导。我会根据当下学生的阅读内容和阅读水平,适时进行童话习作的练习。这就是我说的“童话引路”,旨在培养学生们的习作兴趣,写好写坏先不管,重要的是让学生们通过自编童话爱上习作。我通常采用以下步骤:
如在一堂作文课上创设这样的情境:有一条小河从森林中间流过,河的这边住着一群山羊,河的对岸住着一群猴子,然而河上只有一座独木桥。有一天,小山羊准备去河对岸,他刚走上独木桥,发现有一只猴子正从独木桥那边走来……
把情境呈现给学生们后,让学生想象故事情节。这时,可以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进行讨论和交流,这样便于发散学生的思维。
在学生经过5~10分钟的思考和交流之后,再在各自的组内进行口头讲述,并评出组内的优胜者。
口头讲述结束后,及时地让学生把自己刚刚讲述的情节用文字记录下来(告诉学生怎么说就怎么写),这时,学生很快就会把刚刚讲述的情节记下来。对于写得快的,我还通常鼓励学生配上插图。
如此,通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学生们很自然地就爱上习作了。完成童话引路后,我又借用活动为学生搭建了习作的平台。
习作教学其实就是要解决好两个问题,即写什么和怎么写,前者比后者更重要。我们经常一味地指导学生怎么写,往往忽略了对写什么的指导。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只单纯地进行方法上的指导,没有内容上的指导,学生是写不出文章来的,更不要指望写出好文章了。为了充实习作内容,我通常采用的是活动搭台的方式,即给学生们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学生们有更多的习作素材。比如,可以在课间组织学生做各种游戏,让学生参加劳动实践(有条件的可以在劳动基地,也可以在班里让学生养蚕种花等),组织学生郊游或者野炊,参观纪念馆、博物馆,组织学生进行义卖等等。每次活动之后,先让学生进行交流,谈收获体会,及自己在活动中发现的问题,最后让学生用文字记录下活动的经过。下面是我组织学生看电影后,一个学生写的习作。
“看”电影
前天上午,我们的班主任老师对我们说:“只要大家表现好,我就带大家到多媒体教室看《爸爸去哪儿大电影》。”听了这句话,大家马上欢呼起来,一个个高兴得合不拢嘴。
接下来就是漫长的等待。为了能在晚上看《爸爸去哪儿大电影》,大家都拿出了最好的表现,就连平时最贪玩的同学中午也都在教室里学习,卫生也搞得特别干净。要知道,看《爸爸去哪儿大电影》可是我们期待已久的事情。晚自习的铃声响了,大家显得特别激动,心都快飞出来了,但我们还是假装无所谓的样子,安安静静坐在教室里。不一会儿,爸爸(班主任)来了,他一手拿着多媒体教室的钥匙,一手拿着优盘,这可把大家乐坏了。可是爸爸却说:“今晚大家安静地在教室里自习,我要跟老师们培训,电影等明天再看。”刚才还劲鼓鼓的同学们,听了这句话一个个就像泄了气的皮球,都趴在桌子上撅着小嘴不作声了。
昨天,大家又延续了前天的表现,目的只有一个就是看《爸爸去哪儿大电影》。好不容易熬到晚自习,可是进教室的却是我们的数学老师。原来昨天的晚自习不是我爸爸的课,害得我们又空欢喜了一场。
今天大家表现依然很棒,甚至比前两天还要好。不知道是为什么,大家都感到今天的日子特别长。同学们等啊等,盼啊盼,终于到吃晚饭的时候了。爸爸来到食堂说:“请大家抓紧时间吃饭,半个小时后准备看电影。”听到这句话,同学们别提有多高兴,有的同学甚至发出了尖叫声。接下来我们狼吞虎咽地把饭吃完了,还没到半小时,同学们就开始在多媒体教室门口排队了。多媒体教室的门一打开,我们就一窝蜂地跑进去了。
期待已久的时刻终于到了。爸爸在前面打开电脑,插好优盘,可屏幕上什么东西都没有,原来是投影仪没打开。爸爸东看看西瞧瞧,左摸摸右按按,搞了好半天没见一点效果,最后只好把黄老师叫来。黄老师一来,就拿着遥控器操作,鼓捣了半天也没效果。这时有的同学开始叹气了,爸爸不甘心,重新操作了一次,还是无济于事,只好无奈地对我们说:“大家回教室吧。”同学们一个个像被霜打了一般,耷拉着脑袋,极不情愿地走出多媒体教室。
谁都没想到我们的电影计划今天就这样泡汤了,谁都不相信这是最终的结果。
这篇习作虽写得不是特别好,但对于一名三年级学生来说,能写成这个样子,已经非常不容易了。可见,作为一名语文教师,为学生搭建习作平台,有多么的重要。若想让学生真正爱上习作,还是要通过大量的阅读来夯实基础,让学生丰富语言积累,获得人生感悟。
在正式习作之前,我们可以先让学生分组进行口头交流,分享活动过程中精彩的、难忘的片段,然后再把自己所说的记下来,真正做到“我口说我心,我手写我口”。当然,在训练学生口头交流时,我们可以借助教材中的“口语交际”这个平台。口语交际课贴近学生的生活,它看似是为了习作而进行的准备工作,其实不然,口语交际是一个学生搜集、整理素材的过程,也是文章语言组织的过程。口语交际教学关系到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强弱、习作水平的高低。从中年级开始,单纯的口语交际练习逐渐减少,教材的口语交际与习作设计是同一个专题,作为教师就要牢牢地抓住每一次锻炼学生能力的口语交际活动。在教学中,我重视每一次的口语交际课,课前会为学生预留充足的时间准备材料。如教学人教版三年级上册“口语交际六——风景优美的地方”时,我提前几天要求学生搜集和整理自己出游时曾经拍摄过的照片,并回忆当时的情景。由于是学生的亲身经历,故而他们的兴致很高,在搜集整理过程中,有的学生将相片配上画,有的学生将相片内容串联写成语段,甚至有些学生在家长的帮助下制作PPT,配上音乐、文字。在课堂展示时,学生先在小组内自我展示,再由组内成员推荐最好的讲述者在全班展示,与大家一起分享快乐。经过一轮轮的讲述,学生们慢慢地开始规范语言,说话内容十分清楚,有逻辑性和条理性。口语交际的重视,不仅让学生们的讲述能力在锻炼中越来越强,语言的组织能力也日渐提高。在紧接单元的习作中,学生习作难度减小,大家都有事可写,有情可抒。因此,我们班每一年暑假过后的开学第一课是《我说我的假期》,同学们都将暑假出去游玩的相片传到班级QQ群,自己在家中做好解说的准备,开学后都可以对着相片与同学们分享自己的假期。这既培养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又提高了学生的习作水平。口语交际课既为学生习作做好了铺垫,也成了我们班学生分享快乐的美好时光。
在平时的学习和生活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多注意、多观察、多积累,让素材信手拈来,长此以往,习作便会成为一件轻松、快乐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