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 静 夏玉钦
教育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但不符合人才成长规律、不适合人才成长需要的教育,不仅不能育人、出人才,还可能误人、毁人才;不适合人的生命发展需要、不切中社会变化发展需要的教育,不仅不能强国、兴国,甚至可能弱国、误国。强国必须强教,强教必须改革创新。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高等教育快速发展,规模、数量都已达到了相当的高度,但是我们的教育仍存在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离让人民满意的目标和期待还有较大距离。大学生纸面分数不断上升,但自立、自觉、自新的能力未能跟得上,潜在的问题和危机日益凸显,大学教育质量的问题等已赫然摆在了我们面前,亟须解决。
大学教育改革,须且必须转变教育思维,还要进行教育生态文化的革命。除此,别无它径。多年来,我国大学教育思维和结构亟须转变已成共识,可以说是老话题。然而,老话题始终未能真正得以解决,也未能真正得以转变;老问题没解决,就是摆在我们面前的“新话题”,老问题没解决,就是摆在我们面前的“新课题”,故本文就老话题的转变进行“新讨论”。
转变是实实在在的改革,是主动的创新。大学教育的转变首先应是思维的转变,如果按照过去的思维进行深化改革,恐怕依然是徒背“瞎折腾”的骂名而收效甚微罢了。
第一,观念和思维要从旧有的模式转变过来,思维决定教育转变。转变就是给学生“松绑”,让学生真正自主、自由,由封闭走向开放。大学教育是人的教育,核心是真正转变到以人为本上来,真正厘清大学教育的本质,真正地以开放的思维、心态和开放的形态办好教育。其内涵是:第一,大学教育是以满足学习者的需求为本,而不是以满足社会的需求为本。为什么呢?因为以满足学习者的需求为本,就会自觉地、主动地联系社会发展的需求。内在的是人和人的学习需求,因而见人也见知识、文化和精神等。相反呢,以社会的需求为本,在宏大的社会概念下就会忽视人和人的需要,就会只见知识技能不见人,不见文化等。这是个本末不可倒置的大问题,如果搞颠倒了,大学教育就会误入歧途,形成不可逆转的问题。所以,大学教育是以满足大学生的学习需求为使命,从而为学生提供人生发展中所需要的精神、文化和知识技能等,以使学生成为适应未来的人才。
第二,大学教育是高层次的人的教育。教育的目的是改变人,不是改变社会;是为把人培养成社会发展的有用人才,而不是为“社会”培养人才,不可倒置。可能有人会说,把人培养成才了,不也就为社会培养了人才,这有何区别!其实,两者有着教育本质的根本区别。
为把人培养成社会发展的有用人才,就必须一切着眼于人、以人为中心。而人是灵动的、灵活的、灵性的发展体,又是个性化的社会体。因而大学教育就必须具有灵活性、发展性、社会性,就必须“循序渐进”“因材施教”。而且,1953年DNA的问世,充分说明每一个人的先天基因是不同的,加上后天条件的千差万别,因而每一个学生具有不同的相貌、个性、性格、志向和特点。人与人不同,恰恰是这些不同,从人类结构来说是一种上帝造化与自然法则。大学教育是人的教育,就必须尊重人和人性、就必须遵从上帝造化,尊重天道和自然法则,因而大学教育还必须具有个性化和自由化。立足于人和人的个性化、发展性和社会性,就自然会面向未来,密切联系社会,联系行业、产业、事业以及市场,不断调整和转变其形式、内容、方法。有了个性化的教育,人和人的不同,顺势培养,就可成才,成为各种各样的人才;越是个性化的教育,越符合教育规律,越朴素和简单,教育质量越高;越是自由之教育,越符合生命的自然法则,越容易拿到教育文明的密码,越容易拿到提高教育质量的密码;越是开放之教育,内在动力越强,教育转变就越有效。鸡蛋自由地从内打开是活的生命,而强制地从外打开只是死的食物。
而为“社会”培养人才,“社会”不是人,就会只见“社会”不见人,就会统一化、行政化、标准化、命令式和一成不变。一切从社会出发,以社会需求为中心,伟大而权威,集中体现于大一统的意志,只能“因需施教”,不可能因材施教,何以培养人?培养人才?譬如,社会需要艺术类人才,于是全都瞄准艺术类,一起上,拉人进来学艺术:招生、开班、上课,几年后,一批批“艺术类”人才毕业了。孰不知,有的学生由于艺术上的先天不足、后天动力不够,几年下来还是长进不大或没什么长进。究其原因,就是只见社会不见人,丧失了个性化的教育,必然沦为学校是“工厂”,课堂是“车间”,学生是批量制造的“产品”。毫无疑问,越是统一化的教育,越违背教育规律,越浮华和复杂,教育质量越低下。而且,由于“社会”高大上,教育极易丧失个性化和灵活性,形成大学毕业生就业难、难就业的尴尬景象。
第三,大学教育不是以追求人人上大学为目的,也不是以追求人人上好大学为目的,更不是以追求物质财富为唯一目的。旧思维必须要转变,要向开放的思维转变。因为学生有区别,学校有差别,发展有先后,这正是大学教育的自然态。大学教育必须要尊重自己的生态位和自己的特色,以特色立校、以特色立人、以特色育人才。做航天技术的是人才,修下水道的也是人才;培养航天技术人才需要大学教育,培养修下水道人才也需要大学教育。把大学都办成清华北大之大学,把孩子都培养成为做大官、赚大钱的人才是及其危险的,也是极端荒唐的。
大学教育结构亟须调整,这是我国社会发展的新格局以及经济、结构转型发展、就业形势倒逼的现实要求,也是大学教育结构性矛盾的自身要求。反过来,现如今经济社会、组织和科技结构等正在发生着剧烈的变革,大学教育结构还能一成不变吗?再说,一纸文凭很难立命,更不可能终生受用;职业转换、技能革新、再学习再就业等变化万千,大学教育结构不调整能行吗?毋容置疑,大学教育结构的调整已势在必行。
第一是精神层面上的结构调整。大学教育永远是高层面上人的教育,以人为本、为学习者需求而存在、为人更好地成才为宗旨。基于每个学生的先天基因不同,加上后天的家庭环境、社会环境等的不同,他们的年龄、相貌、性别、性格、志向、态度、爱好等各不相同。这些不同,正是人类结构的上天造化和自然法则,只有顺从、遵从才是自然之道;学术之自由、学业之开放、学途之放开、个性之独立、百舸之争流才是大学精神的本质所在。
从社会人才结构来说,社会如同一棵参天大树,有树根、树干、树冠;有树枝、树杈、树叶;有老枝,有新芽。它们相互依存,共同作用,才使大树顶天立地,郁郁葱葱。一个社会,栋梁之材是需要的,非栋梁之材也不可或缺,红花需要绿叶扶。正是基于社会需要各种各样的人才,他们只是分工不同,但相互作用,才使其正常运转和可持续发展。我们说,送卫星上天的是人才,修马桶的也是人才;高层管理者是人才,种田铺路者也是人才。人才,人之有才,因材施教,人人成才是大学精神之追求。大学精神追求是大学的灵魂,不可为功利性需求的非理性思维所绑架,不能为“钱途”而迷失。
第二是组织结构调整,构建灵活的教育体系。组织结构的调整,关键是以学习者的需求为中心,构建起灵活、新型的教育体系。国家层面上有顶层设计,政府有所作为,学校积极行动,共同为学生提供适合学习者需要的内容、时空和方式;为开发学生的潜能创设情境;为使学生的能力和表现得以充分发挥提供机会与空间;为学生及时就业、更新技能和变换工作做好准备、奠好基;为学生就业需要的再学习提供帮助。围绕这些,在教学、实践、学科、专业、文凭、学位、管理和层次要求、考核评价、师资配备等诸要素上进行灵活的配置,架构起学术、技术、职业、文化、精神和学习动力、学习力、实践能力等要素及支撑体的有机的而无郁结、无堵塞、无错位、无越位、无节治的活力四射的绿色生态教育结构。
第三是增加选择性,优化教育结构。众所周知,同样是碳元素,但架构的不同,就形成了品质完全不同的金刚石和石墨。同样道理,大学教育的要素,包括形式、层级、类型、学科、课程、队伍、知识、技能、管理、评价等,不同的架构,也会呈现完全不同的品质状态,可以说结构决定品质。优化教育结构,一是以人为本,增加选择性。让人民和大学生选择参与、选择学习、选择实践。只有可选择性,才能自觉地与社会结构、人才结构相融合,才能优化结构。原西南联大,那时候学生想转专业,只要填一张表即可解决。这种高境界的开放,铸就了它的品格,也很值得我们学习。二是有自然分流。教育的自然分流是教育原生态的标志,也是教育本真与文明的标志。打破行政化、统一化、标准化、模式化、刻板化,构建人性化、自由化和个性化的教育机制;进一步解放思想,真正呈现出开放和放开的形式以及千姿百态、多姿多彩、百花齐放、不拘一格的形态;不断开创、拓展大学教育分流的渠道,越多越好。我们记得,沈从文20岁时渴望上大学,只身来到北大报名,由于小学毕业,报名的资格不够,但是当时的北大以博大的胸怀,允许沈从文作为旁听生来听课,才扶住他日后成为大师级的人才。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很值得我们学习。只有丰富的、分流的大学教育,才能使每一个学生找到适合于自己的发展方向和发展通道。为什么要统一分配、统一模式?开放、灵活的模式,不是更能增加流动性和激活能动性吗?
第四是创新多元、适合的评价机制,激活教育结构。任何一种评价方式,应用的时间越长暴露的弊端越多,越容易偏离适合的方向。由于评价决定着价值取向,只从书本和卷面上认识世界,从纸面试题上认识事物,恐怕永远走不出杰出人才来;纸上谈兵、东施效颦,非但培养不出杰出人才来,反而可能适得其反。因此,评价决不可僵化与轻视。不适合的评价往往会带来不可逆转的问题,要比不评价更可怕。真正的人的素质是通常更多体现在“纸面成绩”之外,打破自以为是的纸面化、标准化考试的束缚,构建多元化、多样化和灵活的、灵动的、适合的评价考核机制,是摆在我们面前紧要大事。我们需要真正意义上的教育家办学、专家治校、按规律办教育的结构。
第五是创设多元发展通道,贯通教育结构。我们说,一条通道,众人拥挤就会挤伤人甚至挤死人。过去,普教类大学与职教类大学,两块牌子、两个阵营,老死不相往来。而且,似乎普教强于职教,形成了“千军万马上普教,分数不够上职教”的非正常态,其实完全是畸形的结构。此外,文理不融通、理论与实践脱节、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脱离等等,都是教育结构上的问题。当下,我们要千方百计地打通普教与职教,打通理论与实践,打通小课堂与大课堂,打通书本世界与生活世界;打通心灵,打通天、地、人,打通德、智、体;打通精、气、神,打通过去、现在与未来,打通学业与工作;将一切画地为界的围墙、利益固化的藩篱统统拆除以学做连通、手脑并用、学思化通、文理化通、身心化通、内外化通、心灵化通,构建起四通八达的发展通道。真正形成内在与外在通透、全面发展通途、多元开放通道的大学教育结构,努力给学生提供多元发展的就会,让他们从多种途径寻找自己的发展方向和成功之道。
最后,得教育之道者得人才,得人才者得天下。真正弄清楚大学教育形态及其心态、生态,从而才能进行有效的大学教育转变。大学教育的转变是大学教育实实在在的改革,是主动的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