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敏慧要事业也要生活

2017-02-14 12:33陶玉寇萌
神州学人 2016年11期
关键词:工程师法国化学

陶玉++寇萌

她是一位低调的科学家,热爱学术,成就斐然,曾在法国居里研究所担任主任研究员多年,居里夫人是她的偶像。27年前,她走出清华园,留学法国。母校行胜于言的校风早已融入血液,她笃实进取,干一行爱一行,一步一个脚印,数十年如一日地跋涉在钟爱的化学世界里。

就是想当工程师

李敏慧天资聪颖,从小学到高中,成绩一直名列前茅。1981年,年仅16岁的她拿到了清华大学化学与化学工程系的录取通知书,走进清华,拉开了李敏慧科学人生舞台的大幕。

大学毕业后,李敏慧留在母校继续攻读硕士学位。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优秀学子纷纷出国留学,李敏慧的爱人走出清华园赴法留学。为了同赴海外,她在拿到硕士学位后,申请到法国原子能署的博士研究生奖学金,1989年秋天开启了在法国的学术之旅。

“到了法国,我被震撼了!我幸运地遇见当时法国乃至世界上最优秀的一批知识分子。我的博士课题——液晶高分子构象的研究,就是围绕着软物质之父皮埃尔-吉勒·德热纳教授(1991年因在高分子和液晶科学领域的杰出贡献,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的一个理论的实验证明展开的。”在法国,物理、化学和生物等各学科之间相互交叉,紧密联系,各大实验室之间的合作十分密切。李敏慧在原子能署萨克雷研究中心LLB实验室做博士论文,她的导师是一位研究中子散射的物理学家,她每天与有机化学家、高分子物理及化学专家共事。博士期间,她还获得了到英国剑桥大学和斯特拉斯堡高分子研究所学习与合作研究的机会。她认为:“如果说清华的教育给了我基础和自信,那么在原子能署的博士研究则打开了我的视野,培养了我对科学研究的极大兴趣。”3年半后,李敏慧以优异成绩顺利通过了博士论文答辩,获得巴黎居里大学化学博士学位。“有意思的是,我发表的第一篇学术文章,不是在化学领域的期刊,而是在美国物理学会的Physical Review Letters(物理评论快报)上。”刚拿到博士学位的李敏慧,仍忘不了想当工程师的初衷,曾给法国好几家化工企业研发部门写求职信。但在1993年,法国企业招聘中国学生的机会很少,这让李敏慧重新思考自己的发展方向。“我意识到作为中国人,要做应用研究可能比较难,所以开始考虑做基础科研工作。”

李敏慧先在法国石油研究院做了一年博士后,1994年顺利地通过了法国国家科研中心(CNRS)的选拔考试,被录取到波尔多地区的一个物理化学实验室,很快成为CNRS的终身研究人员。她工作后的第一个课题是新型小分子液晶的开发和研究。对于她,这是一个全新的领域,意味着在科研道路上需要探索新的起点。她很快适应了新的环境,做出了很好的成绩。1997年,女儿的出生让她决定调往巴黎工作,与爱人团聚。她如愿进入了法国最好的实验室之一——巴黎居里研究所的居里物理化学实验室。之后的17年,她就在居里夫人曾经工作过的地方从事软物质智能材料的研究。2011年,在经历了数次严格的选拔考试之后,因为不凡的科研成果,李敏慧晋升为CNRS教授级主任研究员。或许还是因为年少时的工程师之梦,2015年,她决定加盟法国的一所精英工程师学校——国立巴黎高等化学学院。在这里,李敏慧带着她的博士生们,继续软物质科学研究,同时还作为该校校长的中国事务顾问,积极策划、参与中法科研及工程师教育的合作与交流。

要事业

也要生活

当初为什么选择学化学?是什么原因让李敏慧毕业后决定留在法国继续科研之路?她很肯定地说:“法国是最适合女性科学家发展的国度,国家和社会都给她们很多支持和鼓励,别忘了玛丽·居里就出自巴黎!”

“其实,除了童年的特殊经历让我立志学工,后来其他的选择都充满了偶然性。上清华,是因为高考考得好。选了化学系,只是因为高考化学比物理多考了两分,随性填的志愿。来法国留学,则是因为我爱人当年被派到法国留学。尽管这样,我还是在清华硕士毕业后才来法国读博士的。我算是一个完美主义者吧,我的特点是执着坚守,干一行爱一行,每做一件事,都竭尽全力做好。”

“要事业也要生活!这是上世纪80年代初我的一位学姐在北京市大学生演讲比赛上获奖的题目,也是我们大多数清华女生的理想,是我一生的追求。”

到了法国,李敏慧欣喜地发现她的导师和同事们是一批充满理想主义的知识分子,他们因为热爱科学而从事科研事业。在法国的科研界,以居里夫人为典范的女科学家很多,国家也创造良好的条件来鼓励女性从事科研事业,李敏慧的身边就有不少女教授、女研究员。“我记得我的同事Brigitte Pansu教授,才华横溢,充满激情,她也是3个孩子的母亲。有一年她负责组织一个液晶学术研讨会,那时她刚刚生完第三个孩子,还没满月。会议当天,她提着一个婴儿篮就来了。上台演讲的时候,她就把宝宝放在身边。当时刚博士毕业的我坐在台下听她演讲,她光彩照人,脸上还洋溢着做母亲的幸福,太棒了! 我就想做这样的科学家。”

正是法国知识分子的理想主义情怀和法国尊重与扶持女科学家、女学者的氛围,让李敏慧下定决心留在法国进行科研工作。“我大学时期看的法国文学作品不多,其中有罗曼·罗兰的《约翰·克利斯朵夫》和艾芙·居里的《居里夫人传》。艾芙·居里笔下的居里夫人给我印象太深刻了。当时读的时候我绝对没想到,若干年后我自己会来到玛丽·居里创立的居里研究所工作,每天走过展现她当年工作场景的居里博物馆。我感觉非常幸运能在这样一个环境里工作,中国许多老一辈科学家也在这里工作过,他们中有钱三强、何泽慧、施士元、严济慈、汪德昭、杨承宗等,他们都是我上学时心目中的偶像。更重要的是,我在这里和软物质领域的世界顶级科学家共事,他们一直影响着我的学术生涯。”

做学问必须静得下心来,很多时候要甘于寂寞,不能急功近利。在居里研究所的17年里,李敏慧也曾经感到矛盾和迷茫,但她坚持了下来,潜心做学问。她在软物质化学领域,在高分子、液晶和纳米材料方面,做出了世界一流的成果,在国际上获得好评。

“人生是多彩的,生活是丰富的。”李敏慧真心地希望中国社会也能给选择走学术道路的女性更多的宽容和理解。

“每个人的能力都不同,不分男女。”她建议女同学们要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选择自己的路。如果发现自己最初的选择不合适,也要允许自己调整重选,毕竟现代社会给人们的机会越来越多。其实科学家也不是只活在学问的象牙塔里,理工科学生也可以充满浪漫的情怀。“我们今天喜爱的歌曲《传奇》《一生有你》《同桌的你》,就诞生于20世纪80年代末那个还只有理工科的清华园,它们讲述的就是那里的学人故事。”

有梦想,有追求,热爱生活,勤奋工作,才有精彩的人生。李敏慧强调,还要有强健的身体。“虽然我体育成绩不够好,没当过校队运动员,但是在校园里养成了喜好运动的习惯,比如那时受启蒙打网球,就一直坚持至今,受益无穷。”

在法国生活多年的李敏慧,对法国文化也有着深刻的理解。面对文化差异问题,李敏慧说:“需要去认识、理解当地的文化与历史,这个过程很漫长,语言和交流非常重要。”在大学选修第二外语时,她阴差阳错地选了法语,那时候开的课是科技法语,主要是为了读懂文献。但法语课老师王杰非常重视教授标准的法语发音,李敏慧学得很认真。没想到若干年后来法留学,她标准的法语发音派上了大用场。“语言和专业一样重要,一定要善于与人交流。”李敏慧认为,要入乡随俗,在细节上做到尊重当地人的习惯。还要不卑不亢,要学会欣赏与赞许,遭遇不公时也要表达不满,有时还要据理力争。

搭建中法教育合作的桥梁

20世纪80年代的理工科学生,大都有一个共同的心愿,就是为祖国的科技强盛贡献力量。从2000年开始,李敏慧就积极与国内同行联络,进行科研合作,为中国培养博士、博士后,她先后到清华大学、复旦大学、中科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上海大学、北京化工大学、浙江大学等校讲学。作为北京化工大学和浙江大学的兼职教授,李敏慧每年都要回国工作几个月。作为师者,她用高水准的要求和悉心的指导,为学生们传道、授业、解惑。从国内高校的学生身上,她欣慰地看到国内教育和科研水平的提高。对比中法的科研现状,李敏慧认为,中国的科研,特别是在化学领域的成绩已经十分喜人,经费也比法国充足。“中国的科研发展势头真的很好,非常鼓舞人心。”

李敏慧还积极为中法科研和教育的合作搭桥铺路。2015年以来,李敏慧开始参加中法“9+9”项目的招生选拔工作,这是法国顶尖的12所工程师学院和中国顶尖的12所大学合作培养精英工程师和硕士的项目。除此之外,她还负责巴黎高科集团接收中国国家留学基金委派出的博士生的选拔工作。能够亲身参与中法高等教育的交流合作,为众多中国学生提供机会,一直是这位留法学者的心愿。

目前国内中法合作办学的模式正从萌芽走向发展阶段。2016年9月,浙江大学成立了浙江工程师学院,巴黎综合理工大学等法国高校就是他们的国际合作伙伴。但目前还没有一所化学方面的中法合作办学机构,而李敏慧就正在参与一个创办中法化学工程师学院的计划,即北京化工大学和国立巴黎高等化学学院等法国十几所化学工程师学院联手,拟创建北京化工大学中法工程师学院。2016年6月底在巴黎举行的中法高等教育论坛期间,合作办学意向已在中法两国领导人的见证下签署了,争取在2017年得以落实。

“我就是想搭建这么一个桥梁,沟通中法在化学与化学工程方面的高等教育交流与合作。”李敏慧说,“其实中法合作办学,也不光是单方面的中国向法国学习,法国也可以向中国学习。现在中国的校园建设得非常好,大学里生机勃勃,充满活力。我相信中法联合,一定能培养出未来国际型的优秀人才,为中法两国经济的繁荣,为人类的进步,作出更大的贡献。”

猜你喜欢
工程师法国化学
《机械工程师》征订启事
Kenoteq的工程师研发环保砖块
法国(三)
法国(一)
青年工程师
法国MONTAGUT教你如何穿成法国型男
法国浪漫之旅(二)
工程师变成“资本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