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张云
课堂教学是基于教材的师生、生生对话的动态发展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适时、适切的课堂评价具有激励、启发、引领、诊断、促进等诸多功能。课堂评价是课堂教学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贯穿于师生、生生对话间的评价互动、艺术点缀,可以让学生内心受到鼓舞、激励、唤醒,自由畅快地成长。综观当前课堂教学,很多教师为了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尊重学生的个性化表达,往往一味迎合学生,用“真棒、回答得真好、非常好、很有自己的见解”等单一、笼统的评价来应对学生。这样的含糊评价,只能满足学生一时争强好胜的心理,不能给他们以启迪、激励、完成认知建构的帮助。而且,小学生心智发展还不够成熟,分辨是非的能力也较差,这类没有指向性的评价并不利于他们的生长。因此,教师的课堂评价既要热情肯定学生的精彩之处,又要真诚地指出他们欠缺的地方,引领发言学生走向正确而深度的思考,促进学生的坚实成长。
“人性中最根深蒂固的本性是想得到赞赏。”(威廉·詹姆士语)当教师能够敏锐地捕捉到学生发言的精彩之处并进行归纳、总结时,可以有效地激起发言学生的成就感、自豪感,并产生继续探究的动力。而对于其他学生,则有了一个榜样示范作用,产生了学习的动力,这对于推动全体学生的学习进程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如《庐山的云雾》一文,作者在介绍云雾的千姿百态时,选择了山顶、山腰、山谷、山前四处的云雾,运用比喻的手法,生动地描写了其形状。教学时,有学生举手说:“老师,我觉得云雾不会永远停留在山顶、山腰、山谷,山顶的云雾也会慢慢扩散、弥漫,山腰的云雾也有可能上升……”这样的思考,正与第3自然段云雾瞬息万变契合,我及时肯定了他的观点:“是呀,云雾怎么会静止不动呢?肯定会随着风向不断变化,你的想法很好。你看,刚刚笼罩山顶的大绒帽在变……”发言的学生满足地坐了下来,其他学生随着我的描述忍不住展开了想象:“云雾变成一小朵一小朵的,像一群白色的鸽子在挥动着翅膀,向朝阳飞去。”“大绒帽越来越大,越来越沉,它渐渐地下降,变成了一条雪白的围巾!”“围巾随风飘呀飘,飘呀飘,像魔术师似的,变出了许多大大的白色花瓣。”“环绕在半山腰的玉带,转动着,转动着,像顽皮的孩子在玩着呼啦圈”……此时,在他们的眼里,云雾已不再是课文中静止的大绒帽、玉带、大海、天幕,而是不断变换着的风起云涌的动态画面,他们的思绪亦随着自己的想象飘飞。这时,我接着呈现第3自然段“一缕轻烟”“九天银河”“白马”“冰山”等语句,学生心领神会,思路得到了进一步的打开,审美得到进一步提升。
鉴于认知的客观限制,学生在思考、应答时难免会有以偏概全、悟一点而满足的现象。面对学生这样的浅表性思考,教师不能简单地用“不对”“不够完整”“只能得50分”“还能说得更具体一些吗”等直接的评价来结束师生间的对话,而应多一点耐心,适当地进行一些循序渐进的追问,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全面,并让所有学生都可以经历这样真实、完整的探究、思考过程,使得他们从粗读走向细读、精读,从肤浅走向深刻。
如在教学《雪儿》一课时,我让学生思考:“作者为什么这样喜欢雪儿?”学生的答案是多种多样的,但始终离不开“雪儿很可爱”“雪儿是蓝天信使”“雪儿不怕困难”“雪儿很忠诚”这些直接的信息。于是我继续追问:“雪儿刚来时是什么样的?”“它在养伤期间,作者和它之间又发生了什么?”“伤好以后,雪儿是直接离开了作者吗?”这样层层推进的追问,让学生的思维不断从文字表面走向情感深处,他们说出了这样的句子:“‘我’和雪儿都受了伤,同病相怜。”“养伤期间,雪儿成了‘我’的伙伴,让‘我’不再孤单。”“雪儿伤好以后,飞起来很美。”“雪儿依依不舍地与‘我’道别,很可爱。”……由此,我没有止步于这些句子,而是再次引领他们尝试进行完整的描述,以梳理思维、完善表达、巩固认知。学生在充分回顾、梳理中纷纷发言:“作者这样喜欢雪儿,是因为雪儿和他一样受了伤,雪儿也让他不再是孤单寂寞的一个人,他们在养伤中互相陪伴。”“雪儿不光给作者寂寞的生活带来了快乐,它养好伤后的飞行,也带给作者满满的幸福感,它恋恋不舍,是对作者的感激。这些,都让作者喜欢上了雪儿。”“雪儿是作者寂寞时的伙伴,作者也敬佩雪儿的坚强、忠诚,而且雪儿知恩图报,所以作者喜欢雪儿。”“作者喜欢雪儿,不光因为他们同病相怜,更因为雪儿是蓝天信使,不怕困难,忠诚于人类。”……这样,学生在反复尝试、练习、实践中,一步步让自己的思维走向清晰、走向深刻、走向多维,在实实在在的思维和语言实践中提升了素养。
课堂评价的主体,除了组织课堂教学的教师之外,还有学习同伴,他们的评价也不能忽视,教师一个人的赏识远远抵不上全班同学的一致认可。因此,发挥学习同伴的作用,可以增强学生的信心,并让他们充满力量地持续下去。同时,引领其他学生参与到课堂评价中来,对他们来说是一种学习,更是一种挑战,他们必须在认真倾听的基础上迅速做出反应,在积极参与中汲取新知、加深印象或批判、补充、完善。
如教学《大作家的小老师》一课,学生对小姑娘学着萧伯纳的口吻说话感到非常有意思,纷纷笑着重复朗读。从他们戏谑的语气中,我感受到他们对萧伯纳的取笑与嘲讽,这是一种完全不正确的解读和不健康的思想,直接告诉或者呵斥肯定不行。于是,我干脆满足他们的欲望——邀请不同学生对小姑娘的话进行朗读展示。当第一位学生粗着喉咙,板着面孔,一字一顿地读着小姑娘的话时,台下哄堂大笑,我故意装作疑惑不解:“读得没错啊!你们笑什么呀?”“小姑娘是学着萧伯纳口吻说的,应该带着自豪的语气。”“为什么呀?”“因为萧伯纳觉得自己是大作家,他对自己的成功很满意。他这样说,是想给小女孩一个惊喜。”“那我们该怎样读小女孩的话呀?”“应该很自豪地说。”“小女孩她有值得自豪的地方吗?”“有!课文里说,小姑娘白白胖胖,大眼睛很有神,样子很可爱,而且很乐意陪着客人,她觉得自己也很优秀。”“是啊,小姑娘并不是想嘲笑萧伯纳,她只是想自己推荐一下而已。”“我觉得萧伯纳说这话时除了自豪,还应该有点感谢的味道,因为小姑娘带给他很多的快乐,他没有其他感谢的方法,所以想通过这样的话,让小女孩因为跟他在一起而觉得幸运。”“现在,你能读好萧伯纳和小女孩的对话吗?”台下立即小手如林……我很庆幸当时没有武断地终止学生各种样态的朗读,而是将评价的权利交给了他们,让学生自己比较、点评、发现,这样得来的认知才是水到渠成的,这样的纠偏才不会生硬。
适切的课堂评价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实际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精心设计、及时思考,给出具有激励、引导、启发意味的课堂评价,从而有效激起学生源源不断的学习热情和动机,引领他们更加积极、认真地思考,及时给予暗示和指导,帮助他们突破单一、片面的认知,逐步走向思维的深刻。同时,将评价的权利赋予学生,也能很好地唤起他们的参与意识,从而在积极思辨、互相启发、互为补充中强化认知,不断推动他们的学习走向深入,实现生命的真正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