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 玲
《祁黄羊》一文洋溢着浓郁的人文情愫,是学生学习语言的好素材。在教学中,可充分利用这篇课文的特点,促进语文课程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和谐统一。笔者选取教学时的两个片段,谈谈自己的看法。
语文能力说到底就是听、说、读、写、用的综合能力,其中“读”作为输入性学习活动,是学生感知语言、体悟写法的重要渠道。因此,教师要通过多种渠道落实学生的朗读,让学生充分关注文本的言语形式,从而在朗读中感悟言语的表达效果。
课文中晋悼公的话以问句居多,笔者紧扣反问句,引导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反复朗读进行感悟——
(出示晋悼公说的话)
师:读着晋悼公说的话,你有什么发现吗?
生:晋悼公说的话中居然有5个问号,全是问句。
师:自由朗读这5个问句,深入思考一下,它们在表达上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
生:第2、第 4、第5句都是反问句,第1、第3句是真正的疑问句。
师:你是怎么辨别出来的?谈谈自己的想法。
生:因为在第 2、第4、第5句中,晋悼公已经知道情况,心中早已知道答案,用反问的语气来提醒祁黄羊;而第1句是晋悼公询问祁黄羊,第2句是晋悼公感到意外,内心有困惑,所以都是疑问句。
师:你真善于发现。那运用反问句有什么效果呢?请同学们假设自己就是晋悼公,好好地朗读,细细地品味。
(生用心品味,并在改成肯定句之后与原句进行对比,真切感受到反问句更能加强语气,使得表达的情感更加强烈。)
师:在我们的生活中,反问句经常会用到,你会在什么时候用到反问句?
生:妈妈催我做作业时,我有时就会说:“我作业已经写完了,你难道想让我再写一遍?”
以晋悼公的问句为载体,笔者引导学生在反复品析中感受反问与疑问之间的差异,让学生在深入细读中感悟反问句所表达出的强烈意味,学生真正领悟了反问句的表达效果。
阅读教学应重视语言的运用。在对比中,才能真正体悟出语言的魅力所在。本文中祁黄羊两次举荐非同寻常之人,无论是举荐的方式,还是晋悼公的反应都完全不同,为教师采用整合对比的策略提供了资源。
师:祁黄羊先后两次举荐不同的人,对比这两个自然段,晋悼公有着怎样的反应?请同学们对比阅读,仔细圈画。
生:第一次举荐解狐,晋悼公是“深感意外”,而第二次举荐祁午时,晋悼公则是“十分惊讶”。
师:你们觉得这两个词语可以调换顺序吗?(生思考后陷入沉默)
师:“意外”就是完全想不到,他究竟没有想到什么呢?
生:祁黄羊居然推荐与自己不共戴天的杀父仇人,这是晋悼公怎么都想不到的。
师:那给“惊讶”找个近义词——“吃惊”,晋悼公吃惊的是什么呢?
生:很多人为了避嫌,自己的亲友都要回避,更何况是自己的儿子呢?这让晋悼公吃惊。
师:联系前后语境,细细对比,你觉得可以互换吗?
生:不能。推荐杀父仇人令人不敢相信,用“意外”非常合适;而举荐儿子会令大家感到奇怪惊讶,但并不能算是“意外”。如果对调,用词就不够准确了。
生:我也认为不能。两个词语表达的意义就不一样。“意外”本身就比“惊讶”程度更深一点。如果推荐儿子还在情理之中的话,而推荐杀父仇人就显得不可思议了。调换的话,与人物的行为就不协调了。
这两个词语的运用看似漫不经心,实则匠心独运。笔者引导学生结合具体语境,对词语的大意和所承载的意蕴进行了深入辨析,学生在感受两者细微差异的同时,真切感受到了作者运用词语的精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