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加亮(宁波市建设银行工会)
李白与杜甫完美结合的光辉诗篇
——重读毛泽东诗《七律·送瘟神·其二》
■鲁加亮(宁波市建设银行工会)
李白的诗,超迈,雄奇,意像星呈,气韵潮涌;杜甫的诗,工整,严谨,情理交融,冷面热肠。若论不足,前者宣染自我,很有“以自我为中心”的做派,对世道民生、百姓疾苦关注度不够;后者虽接地气,但学究上场,未见奇兵绝招,终究匠心过重。
五分李白,五分杜甫,二者相加得十分,方是化境,才是诗之珠穆朗玛峰。那么,出现过这样的诗例吗?重读毛泽东《七律·送瘟神·其二》,探幽知著,拨云见日,如启天窗,高山仰止,我认为自己找到了答案。
说起诗人毛泽东,人们自然会想到他震古烁今的《沁园春·雪》,而我要说,假如一个诗人在其生命不同阶段各有代表作的话,那么“雪”篇无疑是毛泽东早期得意之作,《其二》则能代表他中后期的艺术实践。前者先声夺人,无意间遮掩了后者的艺术光芒。现在,我把后者推上来,放在与前者相同的位置。
《其二》写于1958年6月30日,作者在小引中点明起因:“读六月三十日《人民日报》,余江县消灭了血吸虫。浮想联翩,夜不能寐。微风拂煦,旭日临窗,遥望南天,欣然命笔。"领袖心、赤子情跃然纸上。
血吸虫病,俗称“大肚子病”,是一种严重危害身体健康的重大传染病和寄生虫病,人和家畜都可能感染。此病流行范围广,至50年代中期,我国南方地区一千万人受害,一亿人受威胁,其严重性,诗人在《送瘟神·其一》中描述:“千村薜荔人遗矢,万户萧疏鬼唱歌。”。农民群众,热切期盼新中国的领导者们,能像推翻三座大山一样,带领大伙把血吸虫这一恶魔斩草除根。情,为民所系,毛泽东将血吸虫病防治作为一件大事,始终放在心上。在听取汇报、实地查看的基础上,他先后3次派血防人员、专家小组深入虫病流行区调查考察,先后9次专门就虫病防治做出指示,并且向全党、全国发出了“一定要消灭血吸虫病”的伟大号召。余江县作为血吸虫病的重灾区,毛泽东颇为关注,曾亲自派专家前往调查取证,并具体指导防治工作。余江县人民经多年艰苦努力,于1958年全面消灭血吸虫病,创造了世界血吸虫病防治史上的奇迹。无怪乎,捷报传来,毛泽东兴奋不已,心潮澎湃,诗闸轰然开启。
全诗如下:春风杨柳万千条,六亿神州尽舜尧。红雨随心翻作浪,青山著意化为桥。天连五岭银锄落,地动三河铁臂摇。借问瘟君欲何往,纸船明烛照天烧。
瘟神,传说中散播瘟疫的恶魔。把血吸虫称之瘟神,可见诗人恨之深。这是杜甫式的愤怒。一个“送”字,彰显的是“雪”篇里的自信、豪迈,李白式的风采。
作为律诗,七律二、四、六、八句的末字必须押韵,而且用韵有严格规范,不是随便哪个字都可拿来押韵的。《其二》用的是ao这个韵,与“雪”篇所用韵一致,此韵用来表达高昂、兴欣。同时,全诗56个字,每个字的声也是规定死的。因此,写诗之说不准确,应是吟诗。由此可见诗人提笔时的心态、神态。真乃是:愤,与民共愤;乐,与民同乐。
首联“春风杨柳万千条,六亿神州尽舜尧”。春风杨柳,意气风发,生机勃勃,写出了人民群众的精神风貌。“尽舜尧”,出自孟子“人皆可以为舜尧”,与“雪”篇中的“风流人物”是同一个意思。在李白们的诗中,“舜尧”是山川日月、诗人自个;在杜甫们的诗中,人民则是凄苦不幸、值得同情的对象。可在毛泽东心中,“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人民的力量很大,人民的地位很高。以群体的、英雄的形象塑造人民,歌以咏之,其情殷殷,其识洋洋,其声如雷,其品自高。在另一首《七律·到韶山》中,诗人也曾以“遍地英雄下夕烟”,形容收工晚归的农民群众。而这,恰恰是古诗中所欠缺的境界和格局。
颔联“红雨随心翻作浪,青山著意化为桥”。红雨,泛指落花,出自李贺“况是青春日将暮,桃花乱落如红雨”句。伤春、悲秋,诗人们普遍怀有的情结;而落叶,简直就是伤春的专门具象。如周端臣诗句:流水落花,夕阳芳草,此恨年年相融;再如白居易有吟:落花不语空辞树,流水无情自入池。林黛玉的《葬花吟》,更是如诉似泣,凄凉可叹。毛泽东则不然,他常有反其意而用之,化哀叹为绝唱的惊人之笔。陆游笔下寂寞无主的梅花,在他眼里成为昂首挺立、娇俏报春的使者;曹操“萧瑟秋风,洪波涌起”的悲鸣,他给出的回响是“换了人间”的战士宣言。这里也是一样,在大无畏的、具有革命浪漫主义、现实主义情怀的“舜尧”们面前,红雨翻滚,那是战天斗地、改造山河的热潮在奔涌;山峰耸立,那是为人腾马跃、社会前进架设的桥梁。诗人本色是英雄。
为什么说人民是“舜尧”?颈联做出进一步的回答,更具体的描述“天连五岭银锄落,地动三河铁臂摇”,一派愚公移山、大禹治水的壮丽画面。五岭逶迤在祖国南方,三河奔腾在祖国北方,六亿神州,遍地英雄,不信邪,不怕鬼,手起锄落,治山治水,什么人间奇迹也能创造出来。如果说上一联是虚写,此联则是实写,意象直追李白,造句犹同杜甫,新奇,传神,壮阔,显示出诗人高超的状写神功。孤傲李白也有类似场景状写,如: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但与诗中颔联、颈联比较,显然格局小了些。
尾联“借问瘟君欲何往,纸船明烛照天烧”,显示出诗人藐视一切艰难险阻,团结人民,依靠人民,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坚定信念、乐观态度。“瘟君”“纸船明烛”,对应了毛氏独有的语言风格。
最后,让我重锤再敲:李白与杜甫完美结合的诗例,有的,那就是毛泽东《七律·送瘟神·其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