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缝隙护理在急诊内科心血管危象患者中的应用效果分析

2017-02-14 10:58张晓春
中国临床护理 2017年1期
关键词:危象缝隙内科

刘 娜 张晓春

·临床护理·

内科护理

无缝隙护理在急诊内科心血管危象患者中的应用效果分析

Application of seamless nursing in emergency patients with vascular crisis

刘 娜 张晓春

目的 探讨无缝隙护理在急诊内科心血管危象患者中应用效果。 方法 选取2013年6~12月急诊内科收治的93例心血管危象患者作为常规组,采用急诊内科常规护理模式;选取2014年2~7月收治的104例心血管危象患者作为无缝隙护理组,采用无缝隙护理模式。比较2组静脉通道形成时间、焦虑评分、住院时间、不良症状、死亡发生情况及患者和家属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 结果 无缝隙护理组静脉通道开放时间和住院时间均低于常规组(t=5.453,P<0.001;t=9.454,P<0.001),焦虑评分、不良症状和死亡发生率均低于常规组(t=12.164,P<0.001;χ2=3.938,P=0.047;χ2=4.640,P=0.031),患者及家属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显著高于常规组(t=14.705,P<0.001)。 结论 无缝隙护理模式使抢救和护理过程更加有序化,有效提高了急诊内科心血管危象患者的抢救效率和护理质量。

急诊内科;心血管危象;无缝隙护理

心血管危象是急诊内科常见的危急病症,护理质量对于患者抢救效果、转归和预后至关重要[1]。现代护理要求体现以人为本的个体化理念,要以患者的需求和满意度作为护理质量的衡量标准[2]。无缝隙护理是一种现代护理管理模式,要求护理中各个环节均能够严密衔接,成为一个连续的、无缝隙的过程,以提高护理工作效率和质量,满足患者需要,提高患者对护理过程的满意度[3]。我院急诊内科将无缝隙护理模式应用于心血管危象患者的抢救和护理过程中,探讨该护理模式在提高抢救效果及患者满意度中的效果,以期为临床实践提供基础资料。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13年6~12月我院急诊内科收治的93例心血管危象患者作为常规组,男性53例,女性40例;年龄23~85岁,平均年龄(46.7±5.8)岁;急性心肌梗死34例,急性心力衰竭37例,恶性心律失常9例,高血压危象13例;小学及以下19例,高中及初中53例,大专及以上21例。选取2014年2~7月我院急诊内科收治的104例心血管危象患者作为无缝隙护理组,男性61例,女性43例;年龄22~86岁,平均年龄(47.3±6.1)岁;急性心肌梗死39例,急性心力衰竭45例,恶性心律失常8例,高血压危象12例;小学及以下21例,高中及初中59例,大专及以上24例。所有研究对象均能够正常进行言语交流、理解能力正常,排除患有精神疾病者及严重听力障碍者。2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种、文化程度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本研究通过我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方法

2组患者均采取相同的抢救措施和治疗方法。常规组采用急诊内科常规护理模式:让患者绝对卧床休息,为患者建立静脉通道、给予吸氧,行心电监护,观察患者病情变化等。无缝隙护理组采用以下措施。①成立无缝隙护理小组。急诊内科护士长任组长,统一领导和安排日常工作,其他护理人员按照各自分工有序开展急诊抢救工作。②定期开展业务培训和抢救演练。定期邀请临床医生、相关领域知名专家对无缝隙护理小组成员进行业务培训和抢救操作演练,以增强护理人员应急处理、抢救知识、抢救操作、护患沟通等方面的能力和水平,并对培训效果进行现场评估。③制定无缝隙护理相关规范及制度。在护士长的统一带领下,无缝隙护理小组开展教学查房,对患者在住院期间护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可能的危险因素进行记录,并召开专题讨论会进行分析总结,提出改进措施,对疾病护理和日常护理服务制定操作规范和标准化流程;在专家讨论及查阅资料的基础上,结合急诊内科工作实际,建立等级责任制,根据护理人员工作年限、职称等,分别安排到不同的工作岗位,明确岗位职责、量化职责范围,并定期开展考核;对急诊内科现有的护理制度进行量化,使各个环节护理制度衔接有序。④建立无缝隙排班模式。实行三班轮换护理模式,即8∶00-16∶00、16∶00-24∶00、24∶00 -8∶00,早晚工作繁忙时再增加帮班,加强早上和夜晚护理人员数量,保证这两个时段的护理质量。排班时按照新老搭配的方式,使各时间段护理力量均衡,以保证护理的整体性和连续性。梳理护理过程中存在的薄弱环节,尽量减少交班的次数。⑤实施无缝隙护理。患者入院后,根据患者病情对患者进行分类,分别采取不同的抢救措施,实现无缝隙化抢救患者。对患者开展心理护理,消除患者紧张、焦虑情绪,并对患者家属进行安慰,消除患者家属的不安情绪,以利于医疗救治的开展,实现无缝隙化心理护理。将患者的抢救方案和护理内容及时与患者或其家属进行沟通,以充分尊重患者或家属的知情权,实现无缝隙化信息透明[4]。组长定期或不定期对护理质量进行考核,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总结、反馈,以进一步提高护理质量。

1.3 评价指标

①于患者入院后3 d,利用焦虑自评量表(self-rating anxiety scale, SAS)对患者焦虑情况进行评估[5]:该量表包括20个条目,采用4级评分,各条目相加得到粗分,乘以1.25取整数部分换算成标准分。标准分<50分为无焦虑,50~59分为轻度焦虑,60~69分为中度焦虑,>69分为重度焦虑。得分越高,焦虑程度越严重。②记录2组患者住院时间、不良症状及死亡发生情况。③于患者出院时,利用自行设计的《急诊内科患者及家属对护理过程满意度调查表》对患者及家属进行调查,均由经过统一培训的专业人员完成调查。调查表内容包括护理人员态度、就医环境、护理人员操作、护理人员专业知识、治疗结果5个方面,满分100分。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2组患者静脉通道开放时间、焦虑评分和住院时间比较

无缝隙护理组静脉通道开放时间、住院时间短于常规组,焦虑评分均低于常规组。见表1。

组别 静脉通道开放时间(min)焦虑评分(分)住院时间(d)常规组 4.6±1.444.3±10.519.5±3.2无缝隙护理组3.5±1.161.4±9.315.3±2.9t值 5.45312.164 9.454P值 <0.001<0.001<0.001

2.2 2组患者住院期间不良症状和死亡发生情况比较

无缝隙护理组不良症状和死亡发生率均低于常规组。见表2。

表2 2组患者住院期间不良症状和死亡情况比较 例(%)

2.3 2组患者及家属对护理工作满意度比较

无缝隙护理组患者及家属对护理工作满意度评分为(94.6±4.3)分,显著高于常规组的(85.3±4.8)分,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4.705,P<0.001)。

3 讨论

急诊科收治的患者往往起病急、病情重、进展快,这不仅要求医生要快速对患者进行准确诊断并制定合适的治疗方案,而且对护理人员也提出更高的要求,护理人员不仅能够执行好医嘱,而且能够为患者提供优质的护理服务[6]。无缝隙护理作为现代护理管理模式,让患者整个就医过程成为一个连续的、一体化、衔接紧密的过程,各位护理人员各司其职,并不断查找护理中存在的不足和漏洞,通过改进或消除服务中的缝隙,而使患者获得最优的护理服务,让患者最大限度地感到满意[7]。本研究将无缝隙护理模式应用于急诊内科心血管危象患者的抢救和护理过程中,通过成立无缝隙护理小组、定期开展业务培训和抢救演练、建立无缝隙护理相关规范及制度、制定无缝隙排班模式及患者住院期间的无缝隙护理措施,使整个急诊内科护理无缝隙化,更好地体现个体化服务理念,最大限度地满足患者需要。

无缝隙护理组静脉通道开放时间、住院时间短于常规组,焦虑评分低于常规组,说明实施无缝隙化护理模式使整个护理过程成为一个顺畅的整体,不断完善护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使整个护理过程更加标准化和规范化,从而有效提高了急救效率,缩短了患者入院后静脉通道开放时间,同时为患者提供必要的心理疏导,从而有效缓解了患者的焦虑情绪[8],加之一系列规范化程序和制度的建立,使护理效率大为提高,从而缩短了患者住院时间。无缝隙护理组不良症状和死亡发生率均低于常规组,说明实施无缝隙化护理模式使整个护理过程成为一个整体,护理措施的不断完善,加之护理人员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的提高,有助于进一步提高护理效率和质量,从而有效减少了患者不良症状和死亡的发生[9]。无缝隙护理组患者及家属对急诊内科护理过程满意度评分显著高于常规组,说明无缝隙化护理模式使整个护理过程更为有序,护理人员各司其职,责任任务明确,可激发护理人员工作的积极性及主动性[10],进一步提高了护理人员专业知识、工作效率和护患沟通技巧,从而有助于满足患者需求,提高了患者及家属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

[1] 黄亚娟,华静,张宏宇,等.专职化分层护理小组模式在急诊科心血管危重患者抢救中的应用.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4,20(30):3819-3821.

[2] 李春梅,郑慧新.探讨优质护理服务在门诊工作中的作用.中华肺部疾病杂志·电子版,2014,7(4):64-65.

[3] 牛凤英.序贯性无缝隙护理干预对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康复的影响.中国基层医药,2014,21(12):1914-1915.

[4] 巫正菊.全程无缝隙护理管理在经皮肾穿刺取石术病人中的应用.中国保健营养,2014,24(4):2354.

[5] 姜战胜,王斌,王琮, 等.右美托咪定对肿瘤化疗患者睡眠、焦虑的影响.中国肿瘤临床,2015,42(3):182-184.

[6] 滕遂川.前瞻性护理质量管理模式在急诊内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研究.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2014, 18(8):73-74,77.

[7] 石书珍,张菊芳.无缝隙护理在急诊住院患者与病房交接中的应用.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5,36(2):294-295.

[8] 杨宏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护理体会.中华全科医学,2013,11(8):1327-1328.

[9] 周恩利.急诊内科护理中风险管理护理的实施效果.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4,8(4):225-226.

[10] 裴华.无缝隙护理模式对急诊内科患者身心恢复的影响.护理实践与研究,2013,10(9):90-91.

辽宁省自然科学基金(编号:2013021014)

250033 济南,山东大学第二医院心内科(刘娜),中国医科大学第四医院(张晓春)

刘娜,E-mail:2019945399@qq.com

10.3969/j.issn.1674-3768.2017.01.009

2016-05-06)

猜你喜欢
危象缝隙内科
甲状腺功能减退患者受不得凉
内转科型
急性上消化道出血的内科护理观察
以多浆膜腔积液和溶血危象为特征的儿童肝豆状核变性1例
PBL嵌合LBL在心血管内科临床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断指再植术后血管危象相关危险因素
呼吸内科治疗慢性咳嗽的临床治疗体会
雨的缝隙
重症肌无力患者危象前状态的临床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
空中翱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