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端制造业开始崛起
中国这个过去的世界工厂,如今在世界供应链中占据了更大的份额,并因此引发了全球贸易模式的变化,中国在国外的采购变少了。中国越来越多地在国内解决制造业需求,努力用国内原材料取代进口材料,特别是在半导体和机械等利润丰厚的领域。为了打造国内的高端制造能力,中国计划到2020年,40%的核心基础零部件、关键基础材料实现自主保障,到2025年,还要将这一比例提高到70%。中国每年为此投入大量研发资金,约占国内生产总值的2.1%。(美国《华尔街日报》网站)
中国仍是带动全球增长的最大动力
对不可能承受新一轮衰退的全球经济来说,中国经济的贡献显得更为重要。如果2016年中国GDP增长6.7%,那么中国对全球GDP增长的贡献就可达到1.2个百分点。没有一个发展中国家可以赶上中国对世界经济的贡献。虽然印度去年GDP增长预计可达7.4%,但中国经济为世界出口总额贡献18%,这是印度的两倍还多。由此可见,无论如何中国都仍是带动全球增长的最大动力。中国的未来如何完全有可能成为影响世界未来的决定性因素。世界从未像现在这样需要一个成功的中国。(俄罗斯卫星网)
中国制造告别廉价仿冒 创新机制值得外企学习
中国力图在本世纪中期成为一个发达国家,而实现这一雄心所必不可少的就是注重创新。中国企业已经在几十年的时间里从模仿者变成有想象力和效率的创新者。研究发现其中经历了三个关键阶段:从“复制”到“适用”,从“追随者”到“世界标准”,从“寻找新资源”到“寻找新知识”。随着中国成为全球重要市场,外国企业有很多东西要向中国学习。外国企业可以在中国发展那些曾被它们忽视的能力,包括大胆尝试、快速实施等。(美国石英财经网)
中国成全球第二大创业国
中国的创业热潮正在持续——创业主体从国有企业转向民营企业和个人,成为仅次于美国的全球第二大创业国。2015年中国新注册企业达443万家,同比增加了20%。同时,来自国内外的投资也在增加,2016年前9个月达到1939亿元,仅次于美国位居全球第二。在京沪等大城市,IT技术的创新犹如燎原之火迅速扩散。未上市的企业价值就超过10亿美元的“独角兽”企业在中国也不断涌现。CB风险投资公司的资料显示,在全球企业估值排名前10的公司中,有4家是中国企业。(日本经济新闻网)
中共执政回归“民族文化之根”
中共最近回归中国之根的举动带来政治民族主义与文化民族主义的新融合。中国的文化民族主义力图通过捍卫一种独特且源于历史的生活方式,来保持文化的独立、统一和个性。另一方面,中国的政治民族主义则寻求重建政府的政治权威,用一种适合政府的新文化取代中国的文化传统。它也服务于国家建设、政府建设或现代化建设等目的。中国教育部发布了关于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指导纲要。中共干部也被要求学习优秀传统文化。习近平还给中共希望宣传的“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和“制度自信”加上了“文化自信”。对中国来说,这种转变在国内和国外都有显著影响。(澳大利亚东亚论坛网站)
中国改革监察体制强化反腐败
据新华社报道,中共中央办公厅日前公布的一份方案称,将在北京市、山西省、浙江省开展国家监察体制改革试点工作,在这三地设立各级监察委员会。未来将在全国范围内设立这种监察委员会。报道称,深化国家监察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党统一领导下的国家反腐败工作机构。整合反腐败资源力量,实现对行使公权力的公职人员监察全面覆盖。专家表示,由人大产生监察委员会,有利于强化监察职能的独立性,破解“一把手监督”以及“上级监督太远、同级监督太软、下级监督太难”等难题。(新加坡《联合早报》网站)
中国推行农村土地“三权分置”
中国政府出台了完善农村土地各种权利分置办法的意见,表示此举将促进土地流转、增加农民收入并有助于发展现代农业。中国农业部部长韩长赋介绍说,农村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置”是农村改革的重大制度创新。该指导意见将更好地保护土地经营者,鼓励更多人投资效率和产出更高的适度规模农业。土地改革和户籍制度是决定中国能否成功实现到2020年让1亿农民进城计划的两个关键因素。中国的目标是到2020年,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0%。数量庞大的农村人口转身变为消费者后,可能成为推动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发展的动力之一。(英国路透社)
西方古典乐的“红色黎明”
以前,古典音乐通常是从西方前往世界各地。如今,中国正在逆转这种交流方向,不仅在国内演绎西方古典音乐,还向国外出口。中国正在发生一场真正的文化革命,政府飞速打造歌剧院、音乐厅和交响乐团。如今约4000万中国儿童学弹钢琴,还有其他数百万儿童会拉小提琴。“郎朗效应”也在激励众多渴望成功的年轻音乐家。但中国显示真正影响力还是通过将交响乐团、戏剧演出和个人表演者带到西方的方式。斯坦福大学指挥家蔡金东将此类努力描述为软实力攻势:“对中国的国际形象来说,制造一件产品并不那么重要。文化实力则重要得多。”(英国《经济学人》)
中国军队改革构建“强军梦”
在中国军队的宣传片中,你不仅可以看到军事训练的威武场景,还能看到中国的军舰、战机、导弹和其他武器。眼下,它们中有很多都是“中国制造”。中国领导层的主题十分明确:一个正在崛起的超级大国需要现代化和强有力的武装。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此前下令让人民解放军进行自上世纪50年代以来最大规模的结构改革。并宣布裁军30万,使人民解放军的规模降至200万人。这一切都是为了实现建设一支现代化和强有力军队的梦想。中国人民大学的专家表示,今天的中国军队可以与世界上的任何军队匹敌。(德国新闻电台网站)
中国人才引进战略遭遇文化障碍
中国急切希望将世界工厂转型为高科技经济体。为提高科研能力,它当前不仅将目标对准了海归人士,还有外国人才。但文化障碍和对中国学术体系缺乏信心正令多数年轻学者不愿前来。官方数据显示,截至2015年,中国只引进了大约300名高层次外国专家。在青年人才计划中,大多数名额仍被内地海归人士获得。中国政府现在意识到吸引海外人才不能只靠资金,它正在探索解决这些更为细微的担忧的办法。西方学者说,与他们自己的国家相比,中国有着复杂的官僚体制,规则变化快,人际关系分层级。(香港《南华早报》网站)
中国消费者正在飞快地变得成熟和现代
麦肯锡公司最近公布的一份报告显示,尽管经济增长放缓,中国消费者仍然满怀信心。他们在飞快地变得成熟和现代,身上涌现三大特点:一是健康意识。今天的中国人吃得更健康,73%的中国人会进行体育活动。二是家庭观念。更多中国人认同成功意味着家庭幸福。三是旅游风靡。2015年超过7000万中国消费者在海外旅游过,而购物是他们出境游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过去几十年,中国消费者每过几年就向世界展现新面孔。他们有令人惊讶的适应能力,对生活有着更高的追求。今后几年的时间,他们很可能还会给世界带来更多惊讶。(美国《福布斯》双周刊网站)
钟摆回摆,自行车在中国“复兴”
几十年来,自行车曾是中国大多数学生、上班族和其他人出行的工具。但中国经济起飞后,人们开始为汽车而放弃“战马”,一度成为大众必备工具的自行车,开始被视为穷人的“坐骑”。但时代的钟摆在回摆。在与日俱增的健康和环保意识作用下,作为一种清洁和充满乐趣的出行方式,自行车正在中国赢得越来越多的新拥趸。如今,中国有2000多万人享受骑行乐趣,该数据仍将以每年50%的速度递增。中国政府乐见自行车复兴,主要是这有助于减轻空气污染。为保持该势头,政府已制定设立自行车专用道的计划。(日本《日经亚洲评论》网站)
中国的航天计划
随着此次航天任务圆满成功,中国航天计划在2016年又收获了新的胜利。在这一年,中国多项航天项目取得进展,其中最为突出的是世界最大单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落成启用,此外还有大约20次航天发射任务,包括首颗量子通信卫星和长征七号运载火箭的发射,以及将一颗新的军用卫星送上轨道。多年来中国一直着力于跻身世界太空超级强国之列的竞赛,为此中国政府果断投入大量资金和人力,以便在太空展现其日益增强的经济和政治实力。其中不乏一些颇具雄心的计划,如发射火星探测器和进行载人登月任务,后者将让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二个登陆月球的国家。(西班牙《世界报》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