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仕华
毋庸置疑,21世纪的课堂应该是一个全面开放的新型课堂。作为课堂教学的主导者,教师首先要开展开放式教学。所谓开放式教学,不仅是指一种单纯的教学方法或教学模式,而是一种教育理念、教育思想,其实质是注重个性化、个别化,强化学习内容的整合性,重视学生的主体性,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那么,如何让这种富有活力、充满生机的开放式教学进驻到我们的数学课堂?我的体会是:让课堂稍稍“乱”起来。
一、让老师的胆子再大一点
任课老师要敢于大胆处理教材。教材只能是学习的参考和依据,必须有取舍地使用,决不能照本宣科。在不违背科学性、系统性的原则下,不拘泥于原教材的编排,在认真深入地钻研教材,确定目标后,可以根据需要适当地增删教材。课堂上,可根据每个章节的内容和学生的智商、情商、生理、心理等方面的特点,不要面面俱到地把教材中的所有内容和教参上所规定的问题全部讲清讲透,而是应该有主有次,抓住其中的某一点或某两点,进行深入透彻地讲析、讨论、探究。
二、让学生的胆子再大一点
“学”贵在于“问”,“好课应当是越讲问题越多”。因此,课堂上,老师要引导学生探索敏锐的提出问题,系统地分析问题,灵活地解决问题的多种途径和方法。要鼓励学生敢于向书本挑战,敢于向老师挑战,允许不同意见在课堂上争论。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倾听学生的意见,鼓励学生敢说、爱说,甚至提出跟教师不同的想法。
有这样一个案例:一位校长去听一位老师的课,课讲完了,老师问学生:“听懂了吗?”“听懂了!”学生们齐声回答。“还有谁不懂请举手。”全班静悄悄的,一位学生的手稍稍伸了一下很快就缩回去了。细心的老师还是发现了,他温和地说:“你哪里不懂,没关系,讲出来。”这个学生怯怯地站起来叙述着,最后这位老师对学生说了一句:“请坐,以后要注意听讲。”下课后,校长把老师和学生都请进了办公室。学生小声的说:“校长,我以后上课一定要用心听讲。”校长对他说:“孩子,今天请你来是要表扬你,你敢说真话,不懂就问,不懂就把手高高的举起,你说对吗?”这位学生惊奇地看看校长,又看看老师。老师点点头,这个学生高兴地飞奔而出,这位老师若有所悟地说:“我还以为自己很耐心呢?现在明白了,学生好不容易有了敢举手说不懂的勇气,却被我‘今后上课要用心听讲给吓了回去”。
在课堂上老师一定首先教会学生说“我不会”“我不懂”“我有不同想法”等等。在发展学生个性发面,我们一定要鼓励学生敢于发表不同意见,敢于表现自我,努力保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和想象力,让学生的胆子大起来。
三、创设“乱”的课堂氛围
首先,要营造良好的开放性课堂氛围,教师要善于创设开放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进入主动探求知识过程,使学生能围绕某类主题进行搜集、加工、处理应用相关信息,回答或解决现实问题,教师在营造积极的思维状态和宽松的氛围的基础上,要肯定学生的“标新立异”“异想天开”,从而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其次,教师提问要遵循开放式发问的原则。“开放式发问”就是说在教学中重在创设问题情境,所提问题不是只有一个答案,因而教师也不应该用唯一的“标准答案”来禁锢学生的思维。
然后,教师的语言、体态要具有亲和力。和蔼、平等的语言,得体大方的体态语确实能流畅的沟通师生间的感情交流,并能激发学生勇于探究的兴趣,使学生的学习由被动转为主动,使学生充满自信。
如果在课堂上忽视了这三个方面的准备,就没有量的积蓄,也就不会出现一个高层次的流畅的认知境界,也就不能正常的从低层次进入高层次,课堂就不容易“乱”起来。
由此可见,课堂教学就是经过一个从无疑到有疑再到无疑的过程;从流畅到停滞再到流畅的过程。一位外国同行说,如果学生“不乱”,要先有本事让他们“乱”起来,然后又有本事让他们“不乱”。孔子也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中外说法虽异,但道理相同。
综上所述,要想使开放式教学永驻我们的课堂并开花、结果,我们必须脚踏实地,勇于探索,努力实践、大胆创新。
责任编辑韦英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