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电影《鸟人》是由墨西哥导演亚利桑德罗·冈萨雷斯·伊纳里图执导的一部喜剧片,斩获第87届奥斯卡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原创剧本、最佳摄影四项大奖,成为本届奥斯卡最大的赢家。电影《鸟人》层次丰富,囊括了有关戏剧、神话、小说、电影等多个艺术传播媒介,利用神话隐喻、文学隐喻递进到现实隐喻,探讨戏内戏外的人生,又与当今好莱坞电影制作契合,批评讽刺了电影生态中的过度消费、轻视艺术的现状。
[关键词]《鸟人》;神话隐喻;文学隐喻;现实隐喻
《鸟人》的创作是多层次、多维度的,从剧内映射到剧外,从电影回归到现实,卡佛的小说改编的舞台剧,莎士比亚《麦克白》的独白,有同样经历和痛苦的演员。电影将很多有相似性的人物和作品做有内涵的解读和应用,对当今电影过度消费演员、人们不尊重真正的艺术进行了讽刺和批评。下文将从文学艺术和现实角度对该片的文化隐喻进行分析。
一、电影简介
迈克尔·基顿饰演的过气演员瑞根,曾经因拍摄了超级英雄电影《鸟人》而大红大紫,然而在事业的巅峰却放弃了第四部《鸟人》的拍摄,因为他想要追求更有内涵的表演艺术,而非追名逐利。然而多年过去了,他的理想并未实现,不惑之年的他想要通过在百老汇上演一场自己编导演出的舞台剧《当我们在谈论爱情时我们在谈论什么》来挽救事业。然而,这过程中有种种艰难险阻,包括合作伙伴的不靠谱;女儿萨姆(艾玛·斯通饰)方才从戒毒所出来做他的助理;经纪人不知道他真正想要的是什么,一心想要声誉名利;男演员麦克(爱德华·诺顿饰)抢了他的故事借采访之机给自己炒作;戏剧评论家一心想要毁了他的戏剧。
这一切的起源,都来自于步入中年的瑞根的自我焦虑,二十多年前他就已经成为大明星,只要继续这条“超级英雄”的路线就可以持续在银幕上发光发亮。然而,他深知这一切不是他想要的,放弃快餐消费、肤浅文化层次的电影,在追求理想的道路上却并未被认可,反而显得碌碌无为。正像在记者采访过程中他所说的,自己并非为了以“曾经的超级英雄”身份回归,否则在20年前就已经接了《鸟人4》。可是,即使他的舞台剧小有所成,他自己也重新回到公众视野中来,人们的关注方向却依然是噱头,关心他是否整容,而不是舞台剧的内涵和他的理想。[1]正如他的女儿萨姆一针见血地指出他与这个世界的格格不入:不用推特,不上网,甚至无法感知到互联网环境下的“真实”世界,除了他自己,没有人关心这一幕舞台剧何去何从,连工作人员也并不真正在意这部戏的深意。可是最后真正捧红他的,却是他的裸奔在网络上引起的轩然大波。
二、文学艺术隐喻分析
(一)古希腊神话隐喻
影片名“鸟人”出自古希腊神话人物伊卡洛斯,伊卡洛斯的父亲代达罗斯因为杀害自己的学生被判罪,最后逃往克里特岛上,虽然受到国王重视,却依然思乡心切,最后想出制作翅膀来逃离孤岛的方法。[2]伊卡洛斯也得到父亲亲手制作的翅膀,代达罗斯叮嘱他:“你要当心,必须在半空中飞行。如果飞得太低,翅膀沾了海水变得沉重,你就会被拖进海里;如果飞得太高,离太阳太近,封住翅膀的蜡就会融化,翅膀起火。”伊卡洛斯刚开始一切顺利,但终因骄傲自满飞得太高,最后命丧大海。在后来的文明发展中,伊卡洛斯的形象特指追求真理而不畏牺牲的人。
其一,影片中,瑞根第一次接受采访时说:“《鸟人》就是伊卡洛斯。”然而时代变迁,原先由上帝和神话故事传播的文化,现在已由洗衣机清洁剂广告,以及超级英雄电影完成。传播代表了社会舆论的方向以及人民最容易接受的文化影响。瑞根还是依赖于曾经盛行的文化,鸟人伊卡洛斯正是代表了他自己对于真理和理想的追求,然而记者却并未按照他想的那样,关注文化,这也是现实社会让他失望的一部分原因。
其二,瑞根臆想自己飞上天空,象征着另一个与自己持续斗争的自我告诉他:“火焰、牺牲、伊卡洛斯。”他在飞行过程中,难得地体会到了一种自由的感觉,虽然这场景曾经在动漫英雄电影《鸟人》中出现,但在这里,应设定为他为了自己的理想而飞翔。此外,片头出现以下场景:V字形火焰从天而降。在瑞根自杀后的结尾也出现该场景。火焰从天空坠落,正是伊卡洛斯翅膀着火从天空坠落,这里寓示瑞根即当代伊卡洛斯,为了真理可以不畏牺牲,他一直追求的表演和艺术即使不为人理解也要去做,不向世俗献媚、妥协,哪怕最后在天空燃烧。
(二)卡佛小说和诗句隐喻
影片中在几个关键节点上,都选择了使用雷蒙德·卡佛的作品,因为卡佛的人生经历和瑞根相似,瑞根借用卡佛的作品想要表明心志:虽然孤独,但并不是一个人。更多文学艺术作品的改编和运用,也加深了电影的文化和层次。影片开篇引用了卡佛的《迟到的断想》:“尽管这样,你是否得到了这一生你想得到的?我得到了。你想要的又是什么?”[3]刻于雷蒙德·卡佛墓前的这首诗,是诗人对自己一生的概括,也是卡佛生命中的最后一首。卡佛被称为“美国的契诃夫”,自海明威之后全美最有影响力的短篇小说家。卡佛年轻时遭遇了众多不如意,但是他始终不放弃自己写作的梦想,历经一番险阻,卡佛终于在40岁迎来了事业和梦想的春天,逐渐被众人所认可,并频繁出现在大众视野中。然而天妒英才,卡佛成名后不久因肺癌离世,享年50岁。卡佛与伊卡洛斯相近的其中一点,就是在人生接近于顶峰时期折翼,瑞根的经历如出一辙。瑞根的舞台剧因各种原因大火,他开始重新回到公众视野中来,他自杀未遂打中了鼻子,人们被他的勇气所感动,全世界都为他祈福,可是世人并不真正懂得瑞根想要的是什么,经纪人推门而入:他恰巧是个风云人物。报纸评论为他歌功颂德,新闻媒体都等着他的重生,只要他愿意,他马上就可以获得成千上万的关注和荣誉。然而这一切却敌不过瑞根内心深处对自己的拷问,他必然会放弃满屋子肤浅的玫瑰花,转而在密集的鼓声和另一个“鸟人”的吟唱中从天而降,在事业的另一个高峰到来之前,提前结束自己的生命。瑞根自导自演的舞台剧,就编自于卡佛的作品《当我们谈论爱情时我们在谈论什么》,他说起改编这篇小说的缘由,卡佛曾经为他的高中舞台表演留下纸条:“谢谢你诚实的表演。”卡佛就是瑞根的伯乐,能够看中他的努力成果并且认可他,无疑成为瑞根人生道路上极其重要的一个人,因此瑞根最终选择了他的作品加以改编,向大师致敬。《当我们谈论爱情时我们在谈论什么》是卡佛的成名作,这篇小说主要讲了两对夫妻喝酒聊天中间的一段对话。小说主人公艾迪在谈话中出现,为爱而狂,为爱而死。最后痛苦不堪,饮枪自尽,挣扎三天才死。小说对话中,人们在探讨艾迪的所作所为是否是爱情,却没有得到答案。这一切在舞台剧中同样留给人们思索的空间。
(三)莎士比亚戏剧隐喻
舞台剧于瑞根而言,是最后一搏。无论排演过程中出现什么问题,哪怕是预演前最后一天,他都竭尽全力解决,不停为了最后完美的表演而调整,改编;为了集资,他甚至要抵押为女儿保留的房子。然而剧评家却扬言要毁了他的舞台剧,甚至在演出前就要写剧评,乱贴标签,根本不在意真正的效果如何。这成为压垮瑞根的最后一根稻草,瑞根也为这荒谬无赖的现实所击垮。瑞根在绝望中怒喊:“一个人,要堕落到什么地步,才去做一个评论人?”他们不看重事实,用自己脑海中原先的偏见来著文,用自己私有的、主观的意见来左右别人辛辛苦苦努力的成果,甚至不关心真正的创作者作何感想。绝望之中,瑞根将卡佛留给他的纸条留在酒吧。然而,正当他内心抑郁不平、愁苦烦闷时,街头有人高喊道这样富有内涵的台词:“你的人生不过是一个飘忽的人影,一个在灯光下指手画脚的艺人,登场片刻,就在寂静中悄声退出……毫无意义。”出自莎士比亚四大悲剧之一的《麦克白》,妻子自杀后麦克白发出的感慨。这个男人在妻子的怂恿下弑父篡位,最终众叛亲离。这段著名的独白,正好印证了瑞根在此情此景之下的绝望,也为后文最后一幕他选择自尽埋下了伏笔。麦克白极力怂恿之能事的妻子,与《鸟人》中瑞根心灵深处的另一个声音相照应。片中瑞根的独处时刻,几乎都是与这另一个自我相斗争的过程。这个自我媚俗、势利,却又代表了绝大部分普通人的选择。他总是劝诫瑞根向世俗妥协,再拍超级英雄电影东山再起,瑞根无数次驱赶这个声音。然而这个声音却一针见血地点破:“我就是你。”揭露了瑞根在做出任何一个自我的选择时是多么艰难,人心的私利性成为他的阻碍,也是每个人的阻碍。
三、现实隐喻分析
(一)电影《鸟人》与好莱坞
《鸟人》中出现了大量对好莱坞工业的隐喻和批评。首先是片名Birdman与Batman接近,正是对蝙蝠侠这一类超级英雄电影的隐喻。在瑞根眼中,许多天分不如自己的明星也可以轻轻松松凭借超级英雄电影大赚特赚,导演甚至毫不留情地具体排比、举例:《复仇者联盟》和《钢铁侠》中的小罗伯特·唐尼、《X战警》中的迈克尔·法斯宾德、《饥饿游戏》中的伍迪·哈里森,就连演过战争电影,受人追捧的杰瑞米·雷纳,也参与到《复仇者联盟》的表演中。人们似乎一夜之间不再关心艺术是什么,戏剧是什么,演员是什么,大量的演员参与到超级电影的大制作中,全然放弃了演员该有的尊严。这正是对整个好莱坞电影市场的讽刺。人们过度消费电影这一门艺术,而人群的一拥而上,更加速了对演员的消费。人们的取向侵吞了艺术和文化,工业的反馈让消极市场得以扩大和泛滥,一切陷入恶性循环之中。
鸟人瑞根的扮演者迈克尔·基顿,代表着与超级英雄对立的一类人。基顿本人出演过由怪才导演蒂姆·伯顿执导的两部超级英雄大片《蝙蝠侠》,由此声名鹊起、名利双收,但在拒绝了第三部《蝙蝠侠》的邀请之后,从此便淡出了大众的视野。他本人的理想,同样不被人尊重。这样的人生经历,和瑞根如出一辙。此外,现实中爱耍大牌的演员爱德华·诺顿,曾经演过“绿巨人”,在《鸟人》中出演麦克。[4]影片的剧情,在现实中也得到了印证,《鸟人》一举拿下本届奥斯卡四个大奖,而迈克尔被提名奥斯卡最佳男演员奖,又一次被人们熟知。
(二)时代隐喻
瑞根的舞台剧第一次受到众人关注时,正是因为那次“裸奔”,他的视频被传到网上,短时间内就有了35万的点击量,而一个剧院仅能容纳800人。网络对于瑞根这个年纪的人来说,是完全陌生的新世界,他已然不知道新世界的游戏规则如何,人们关心新鲜、热点,一个小小的无厘头事件可以引爆整个世界,而一个辛辛苦苦坚持自我的演员却可能被埋没一辈子。这不是他可以理解、能够消费的时代,他能享受到的关注并不会持续很久。人们好奇的是“鸟人扮演者瑞根裸奔”,与他的坚持和艺术都无关。就像记者采访时人们不关心瑞根的追求,只关心“整容”和《鸟人4》。
影片一开始,萨姆跑腿去买花,瑞根坚持要好闻不好看的羽衣草,然而萨姆最后没有买到羽衣草,反而送了瑞根他最讨厌的玫瑰花,并且附上卡片:“他们没有你想要的。”一语双关,女儿真正想说的其实是观众给不了瑞根想要的尊重和支持。羽衣草的品质如同瑞根这样对自己有要求的演员,外表低调却执著内敛,甚至不为人所熟知;而玫瑰则是众人追捧的花束,精美却内心空虚。瑞根在舞台剧中饰演的角色艾迪的独白,在此可以看成是他的心声:“为什么我总需要别人来爱我?我原本不存在,我想成为你要的。”瑞根想得到所有人的尊重和爱,这才是他活下去的唯一希望,也是他存在的价值,然而事实是观众给不了他想要的。
四、结语
瑞根最终的追求,不过是能够坚持自己的理想,并且得到观众的认可,尽管这最回归于艺术根基的愿望,在新的时代和观众面前,根本得不到尊重。但是瑞根依然会像古往今来许许多多的理想家一样,不妥协、不放弃,在金钱名利面前,以自我牺牲换取真理的纯洁。
[参考文献]
[1] 李丹丹.浅析电影《鸟人》的美学特征[J].电影文学,2015(10).
[2] 高小慧.电影《鸟人》中的文化意象与美学追求[J].电影评介,2016(05).
[3] 李贝.电影《鸟人》的后现代主义特征探析[J].英语广场,2016(06).
[4] 黄国豪.人性视角下《鸟人》艺术特征分析[J].西部广播电视,2016(12).
[作者简介] 丁晓明(1985—),女,吉林长春人,硕士,长春科技学院外国语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英语语言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