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机器人培训哪家棒

2017-02-13 14:22唐雪
大学生 2016年24期
关键词:工业学院机器人

唐雪

“挖掘机技术哪家强,中国山东找蓝翔;工业机器人培训哪家棒,武汉延峰机器人学院是个好地方!”武汉科技大学机械学院研二学生李怡幽默地调侃道。对工业机器人痴迷的他,敏锐地发现

国内工业机器人行业专业人才短缺的现状,于2016年初建成了延峰机器人学院。

会操作工业机器的人,月薪1万难求

2015年暑期,痴迷于工业机器人的李怡到武汉延锋时代检测技术服务有限公司实习。在工业机器人的“辅助”下,他兴致勃勃地处理着检测方面的业务,给机器人装上假臀假背,模拟人上下车时对汽车座椅的压迫,测试汽车座椅的耐久保持能力。一次,他偶然听到经理正大发牢骚:“一台总价三十多万的进口机器人,更换一块小小的电路板,厂家竟然报价八万!这样高昂的维护成本哪能让我们吃得消呢?”

“一块电路板才不到两百块的成本,即使加上技术开发费用,也不至于高得那么离谱啊?”年轻气盛的李怡接过话,“我们可以自己培养人才,自己维修嘛!”经理拍拍他的肩,无奈地回答道:“中国机器人行业还处在初步发展阶段,专业技术人才严重短缺,目前的国内企业想自力更生,无异于天方夜谭,只能先将就一下了。”

这场对话虽然无疾而终,却一直在李怡的脑海里挥之不去,于是他下决心调查解决高成本的可能性。在大半个月的时间里,李怡下班后就去走访当地的知名厂商和店铺,询问情况,熬夜搜索相关新闻和电商平台,进行数据统计。他发现,近年来全国注册了几千家机器人公司,“用机器替换工人”的企业变革也从广东、浙江等地逐渐辐射到其他诸多省市,中国工业机器人市场大约以每年30%左右的速度增长,呈现出一片火热的景象。

怀着热忱之心,李怡继续奋战。“国内的机器人行业虽然快速发展,但也暴露出不少问题。”目前在中国市场上叫得响的品牌,除了新松,其他绝大部分都是在2008年之后成立的,这些企业规模小、资金不足,导致其技术积累甚弱。“要想挑战工业机器人行业四大巨头(瑞士ABB、日本发那科及安川电机、德国库卡)30至40年的技术积累,国内企业根本不能望其项背。”至于国内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更是面临严重失衡的局面。根据网络招聘市场上的数据,李怡感叹道:“机器人工程师平均工资每月超过10000元,职位要求仅仅是能熟练操作工业机器人,然而应聘者寥寥无几,多数企业只能招纳零经验工人,自己手把手教。我实习的公司也告诉过我,企业基本上要花费一年的时间才能培养出一名合格的工人。”

了解国内工业机器人市场的现状后,李怡不甘心止步于此。“怎样才能尽可能多地培养人才呢?”基于长期对机器人行业的关注,李怡忽然想到:在国外,由机器人行业领先学者创办或者在背后提供技术支持的创业公司不胜枚举,他们在技术或者主攻方向上经常让人眼前一亮。那么国内学术界与企业界的合作又是如何呢?带着纷纷攘攘的思绪,他又迫不及待地调研起与机器人专业相关的专业和院校,包括国内机械专业排名领先的上海交通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清华大学、西安交通大学等高校的校企合作情况,还包括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机械工程及自动化等相关专业的人才培养情况。

经过一段时间的探究,李怡渐渐摸清了线索,上海交大、哈尔滨工业大学、北航、中国科学院、北京理工大学等高校科研院所都早已成立了自己的机器人研究所,对传统工业机器人所用的控制技术的理论研究已经非常成熟了,并培养了大批高端人才,但他们与企业的合作却并不太多。“这些高校大都忙于理论研究和高端人才的培养,而忽略了国内众多大小企业对一般技术型人才的渴求。这就能解释国内学术界与企业界的合作少的原因了。 ”

由于李怡在本科期间开办过暑期培训学校,再加上对工业机器人行业很有兴趣,在读研一时就创办了科技公司,主营玩具机器人、教育机器人、智能家居等。面对手头的数据结论,他想建起一座沟通校企的桥梁:“借高校的东风,开办一个培养管理、维修、操作机器人的技术人才的工业机器人学院,为企业造血,岂不刚好能解决这个问题?”

他隐隐觉得,自己大展拳脚的机会就要来了。

母校老师师兄,出人出钱出地

“我发现目前工业机器人应用型人才培养不足,想建立一个工业机器人培训学院,你们觉得如何呢?”2016年8月,李怡一边参观师兄们最近创立的延锋机器人实验室,一边向他们倾吐着自己数日来的构想。

在机器人测试行业工作多年的滕胜与合资机器人企业高管杨双峰立即流露出惊喜的目光:“我们也一直有这个打算,机器人维修工和机器人工程师有很大的市场需求,但目前国内还没有专业的机器人培训机构,如果这个学院能够办起来,必将大有作为。”作为李怡的师兄,二人当即表示愿意拿出多年的积蓄为他投资,建立学院。

李怡笑着向我们回忆当时的情景,虽然有些不可思议,但三人就是这样一拍即合。

但在最初,为了使灵感付诸实践,年轻气盛的李怡本想凭借一己之力,创一枝独秀的局面,可资金、技术、教师聘请等系列难题,令他望而却步。多日辗转不寐后,李怡想到自己的大学同学孙伟。二人志同道合,都痴迷机器人,齐读研究生,求学于同一个导师,并在研一阶段合力创办了武创科技有限公司。而孙伟又与滕胜、杨双峰交情甚笃。滕、杨二人经过多年做汽车检测、生产制造的工作后,重返武科大,继续读研,成为孙、李的师兄。2015年5月,滕胜、杨双峰、孙伟共同成立了延锋机器人实验室,专注于工业机器人研究,并且邀请了武科大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闵华松教授作为指导老师。 2016年8月,该实验室经过多次调试,自主组装了第一台工业机器人,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

在孙伟的引荐下,李怡顺利地与师兄们达成共识。“闵教授,我们四人想成立一个机器人学院,培养技术型人才,填补市场缺口,不知您意下如何?”师兄们又与教授秉烛协商。闵教授拍案叫绝,大力支持:“我愿意作为机器人学院的领头人。”这些人际关系上的隐形丝线,戏剧化地扭转乾坤,一下子打破了学院创办的僵局,建立“延

峰机器人学院”就此提上日程。

为了使学院更多地得到支持,除了闵教授、师兄们的四处奔走、八方召唤之外,李怡和孙伟也发动着自己的力量。李怡说:“我本来就是武汉科技大学官方微博的负责人,认识学校里的不少老师。我跟孙伟还参加过不少国内大型比赛,期间认识了很多其他学校的老师,所有人都帮着我们出谋划策。”

就在这种鼓励创业热情、创新意识的氛围中,学院还没有正式成立,就吸引和凝聚了巨大的师资力量。“无论专业还是学历,我们机器人学院的教学团队在全湖北都称得上是数一数二的,”李怡自豪地向我们介绍道,“团队中的30%是知名大学教授,有着多年机器人行业研究经验;20%的人具有工业机器人多年实战经验并在该行业曾取得优异成绩;其余50%的年轻工程师,都是毕业于机械、信息方面的研究生、博士生。雄厚的实力,是我们打造一个优秀的机器人培训学院的基础。”

除了师资,在老师们的大力支持下,武汉科技大学还同意将金属材料工程机器人实验室、创新工场作为机器人学院的技术支持,共享包括机械、伺服、控制、材料等各个方面的资源。同时,李怡当初实习所在的武汉延锋时代检测技术服务有限公司也全力支持他,“出大招”成立了工业机器人研究实验室、机器人检测实验室,成为延峰机器人学院的合作方。

而李怡当初最担心的校企合作问题,在学校就业指导中心孟老师的协助下,也得到了机械学院、信息学院和材料学院的有力支持。延峰机器人学院在 2016年5月创办之初,便与 701研究所、 722研究所、武汉钢铁集团研究院等知名企业有了合作,还和全球最大工业机器人公司之一的发那科公司达成了合作协议。701所、722所多次为机器人学院提供相关测试技术资源,武钢研究院彭博士多次探访机器人学院并提供了机器人材料方面的教学支持。

必须保证有足够多的机器人

得到了强大的技术支持后,李怡、孙伟和师兄们经过多方考察、缜密商讨,最终确定将学院教学场所选在武汉市江岸区的岱家山科技创业园。李怡解释道:“这里的制造业产业园多,可以吸纳汉口以及汉阳的学员。另一方面,我们正在武汉市东湖高新区寻找合适的办公场所。东湖高新区高职院校多,这类学校的毕业生大多将走向生产一线,是中国制造的践行者。如果他们能熟练地掌握工业机器人的使用,将提高他们个人竞争力,同时大大加快工业机器人的普及速度。”

经过长达一年多的筹备, 2016年10月,学院正式开始对社会及各大企事业单位提供教学培训服务,目前已经招收了 18名学生。学院专注于目前最热门、市场最吃香的日本 FANUC机器人、瑞典 ABB工业机器人培训、测试、系统集成、维护保养等专业技术培养,旨在培养出行业内高水平工业机器人科技人才。

“学院不对学员做过多的学历要求,我们愿意花大量精力来对他们教育、培训。”李怡告诉我们,机器人学院的目标志在培养普通的技术型、操作型人才。“国内有些培训机构对学员提出较高的要求,不接受低学历的学员,严重阻碍了工业机器人的普及,打击了大量低学历群体的求知热情。其实工业机器人的操作并不像想象中的那么复杂,国内中小企业需要的工业机器人,大多通过示教即可满足。比起在企业的学徒放养式训练和操作机器时的小心翼翼,学员在这儿能拥有多位教师的精心指导,还能操作机器人反复训练,假以时日,必能掌握知识和技巧。”

正如李怡所说,大部分学员在学习时,对实际生产运用的关注大大多于理论研究。也因此,实验室里更需要设置各种工业机器人的工作站。“我们必须保证有足够多的机器人,才能使每个学员都有更多的机会去练习职业技能。”然而成立工作站,购买工业机器人的设备耗资巨大,这时团队内部出现了一些不一致的声音。“有些设备买几台就算了,不然 400万风投资金说没就没了。”“学院还需要大量的宣传推广,这些费用要被压缩掉么?”

由于李怡创办过培训学校,对教育行业始终坚持“学生至上”的理念,他一锤定音:“设备不够,操作经验不足,怎么能保障学员的学习效果呢?特别是低学历的学员,只有经过大量实践,才能有效地掌握技能。”最终,众人同意了他的观点,并讨论出节省其他项目开支的方案。截至 2016年9月,延峰机器人学院已购置 17台机器人供学员操作使用。一位学员高兴地表示:“我们在实验室就能操作机器人,学习工厂中需要的机器人焊接、搬运、码垛等多种技术,毕业后就能直接上岗。”

通过半年至一年的学习,当学员可独立操作工业机器人完成功能性操作及简单的维护保养,即可毕业走向工作岗位。对于优秀的毕业学员,学院还为他们提供了福利:推荐就业。

除了教学器材之外,如何选择教材更让团队人员叫苦不迭。“国内尚无人、无机构开展这种教育,我们学院必须自己摸索和研发出教材,并确立规范的教学标准。”为了进行标准化教学,学院的教师们本想整合学生们所有必学的知识点,将机器人理论和结构介绍、编程、系统软件操作、机器人调试等技术知识通过教案的形式固定下来。“有了标准化的教案,就能让每一个学员都学到同样多的内容。学生学会了就签字确认,没学会还可以继续学,直到学会为止。”

可教案的标准到底是什么呢?知识点又应该如何取舍呢?这令整个团队都头疼不已:“如今市面上的工业机器人,每个厂家都有自己的一套方案、一套操作方法,这给我们的标准化教学工作带来了巨大的困扰和过多的工作量。高校晦涩艰深的理论教材,也并不适宜于机器人学院的学员情况。”因此,任课老师决定暂时先参考目前各大教育出版社的教材,整理出简显易懂的关键性理论知识,并准备在接下来的生产实践教学过程中,将普遍适用的操作方法化繁为简,形成更适合学员的独门秘籍。

责任编辑:曹晓晨

猜你喜欢
工业学院机器人
初等教育学院
工业人
学院掠影
掌握4大工业元素,一秒变工业风!
“工业4.0”之思考
独立学院高等数学教学改革思考
独立学院:“我该如何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