陋室幽香(散文)

2017-02-13 22:24王忠民
北京文学 2017年2期
关键词:里屋萧乾陋室

一天下午,我带两位年轻编辑去北京木樨地一处老居民楼拜访文老。文老者,年近九旬的文洁若女士也,著名翻译家。川端康成、三岛由纪夫等日本作家的作品,很多都是经由她翻译才呈现在我国读者面前的。她与丈夫萧乾晚年合译了巨著《尤利西斯》,可以说已是文坛盛事,译界壮举,至今无人能与之相媲美。

这样的一位翻译家,原本以为她一定居于宽敞明亮、富丽堂皇的屋宇,可是哪里想到,她住的仍是几十年未变的筒子楼(单面楼)。当她微驼着背,慢慢地出来开门请我进去后,我暗暗吃惊这样的家在当下居然还存在着:一张简易的铁腿沙发,几把早已过时的带靠背的铁腿椅子,以及一张有裂缝的书桌和几个破旧的书柜,这就是文老家中全部的家具了。狭小的客厅给人感觉只是一个杂乱的储物间,只不过到处堆放的全是书籍而已。倒是墙壁上挂着的不少相框很引人注目,都是文老和已去世十多年的丈大不同时期的照片,帧帧生动,仿佛漫长时空中的一个个路标,默然而又鲜活。站在这样的屋子里,恍惚觉得这是刚搬进还未归置的家,可分明老人在这里已生活了几十年;又好似这是马上要搬离的家,可是老人却对着我直喊:“忠民哪,我把前面那间屋再租出去,你说怎么样啊?”

这是两年前我拜访文老时的情景。那么这次再踏进她的家门,家中的情景怎么样呢?确实,老人曾喊着要出租的那间屋子已经租出去了。而家中则更乱了,简直乱得一塌糊涂。一下来了几个人,连互相错错身都有些困难。老人从里屋缓缓地拿出来一把仍然是铁腿的椅子,交给我们,让我们坐,可是那把椅子在我们几个人的手中传了一遍,始终没能挤出来让它落脚的地方。

家虽乱,但是文老记忆清晰,说话清楚,思维一点也不显凌乱。书和重要的文件放在哪儿,她记得格外清楚。她一边说“我要给你们每人送一本书”,一边就又去里屋拿书。我们都自觉地给她让出一条通向里屋的“小径”来。她仍然是缓缓地进去,不一会儿,怀抱一摞书又缓缓地出来。一时间,我们突然都缄默无语了,只是静静地盯着这个慢慢腾腾、却又是稳稳当当移动的身躯。我忽然觉得,她仿佛不是从逼仄得连身都挪不开的客厅穿过,而是行进在异常宽阔的人生大道上,而且走得气定神闲,无所畏惧。

看她坐定在书桌旁,从一摞萧乾先生所著的《此情堪忆》中,有条不紊地抽一本写一本,每一本上都极工整地写上姓名、年月日,再并排钤好她和丈夫萧乾俩人的印,不由得让人心生敬意。她写被赠人姓名时,不管你的另一半在不在现场,都必要写上夫妻双方的大名,郑重如一项仪式。她沉静地与人书,握笔的手一点儿也没有颤抖的样子。她凝神专注,一丝不苟,那份认真,由不得你不感动。她脸上的那种“纯天然”的表情,没法不在你的心底留下长久的印记。轮到给我题写时,老人误把在场的李建华先生的夫人闫晶当成了我的夫人,工工整整地题了”王忠民闫晶伉俪惠存”两行字。身边的年轻编辑小周轻声提醒我:“文老好像写错名字了耶!”我冲她使个眼色,让她不要声张,以免坏了老人兴致。没想到老人很快发现错误,赶紧拿起胶带纸,贴在”闫晶”两字上费事地去粘,又翻找出涂改液,在粘过的地方轻轻地涂抹,之后才小心翼翼地写上我爱人的名字。我的心再次被深深地打动了!这样的一个细节,如果放在当下浮躁的社会背景下去比照,不能不让人肃穆;这样的一个细节,于心灵的荒原上不啻是一声春雷!我想,如果小说家要描写这样一个细节,那得花多少时间去苦思冥想?如果表演者要表演这样一个细节,又要花多长时间去搜寻生活?可是于文老而言,只是她不经意、习惯性的一个动作,仅仅是她一以贯之的处世态度而已,犹如长河中随时跃动的一朵浪花,表盘上不间断的一声滴答般寻常!

和文老谈话,纯粹坦荡,舒畅自然,丝毫感觉不到居高临下的冰冷或虚于应付的敷衍——她要有话,就必然全说出来;她若没话,则必是全说完了。跟她打交道,全不像是跟当下的某些国人打交道,要识破一道道机关,设想一条条路径,而要进入对方的心中,那可是一座真正的迷宫,得绕,绕来绕去,茫然无绪,仅找到正确的入口,就已令人疲累不堪,遑论倾心相谈?但面对着文老,你会觉得,诸多复杂的东西于她都被滤去了,层叠伪饰的东西于她都被剥净了,剩下的,只是她的简单——皇皇巨著下的素颜,深邃思想中的本真。

走出这座筒子楼,我不禁想起了刘禹锡的《陋室铭》,“斯是陋室,唯吾德馨。”诚如是!

(标题书法:资若铭)

责任编辑 师力斌

猜你喜欢
里屋萧乾陋室
吴闻章
自知
自知
母 校
我坦诚相待,你随意
我坦诚相待,你随意
桂花
不忍心看
帮忙
陋室有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