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纾 何正廷(云南师范大学音乐舞蹈学院)
壮族“图符越歌”探析
■何纾 何正廷(云南师范大学音乐舞蹈学院)
广南是云南壮族人口最多的一个县,位于云贵高原与珠江三角洲结合部的水陆交通枢纽地带,素有“滇桂走廊”之称,自古就与南方丝绸之路相衔接,民族历史文化遗产十分丰富。2009年在云南壮乡广南发现刻在扁担、竹筒、刀壳、葫芦等生产生活用具上的1000多个图纹符号。中央民族大学教授李锦芳等学者以为这是一种“新发现的民族古文字”。而我们更认为它是迄今为止唯一发现的百越后裔用图符刻录成的民歌集,我们将其称之为“图符越歌”。现已初步整理的有1618首,歌词长短不一,一般为4~8句,最多的达到190句,韵律极为严谨,歌词能用多种曲调吟唱,堪称我国壮族的音乐史诗。这是祖先留下的一份特别厚重的精神财富,也是中华民族极其珍贵的文化遗产,具有十分重要的科研价值及应用价值。兹从以下3个方面进行初步探析:
“图符越歌”分为古歌、月令歌、猜歌、赞歌、夸歌、情歌、婚礼歌、入赘歌、亲家歌、育儿歌、道德歌、祝寿歌等12部分,其内容涵盖了以稻作农业为经济基础的壮族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方方面面,是壮族民众从古至今世代传承的一部“百科全书”。
古歌、月令歌、猜歌、赞歌主要载录了壮族人民对天地自然和四季变化的认识及其始终信奉“天人合一”的生态文化理念。如:上天生上天,/上天生星辰……大地生人类……造世间夫妻,/造千家万户,/远古才有人。
育儿歌、祝寿歌和道德歌主要载录了壮族人民感激父母养育之恩和敬老爱老的伦理观念以及必须遵循孝敬父母长辈的道德规范。歌中还特别强调夫妻恩爱、勤俭持家、谦逊礼让、平等待人、团结互助、诚实守信、勇于担当的做人准则,展现了一个民族淳朴而又高尚的素质。
夸歌、情歌、婚礼歌、亲家歌和入赘歌是“图符越歌”的重要组成部分,大约有一半的歌曲是体现了壮乡人的择偶、恋爱和婚姻过程。其中的“夸歌”是青年男女在择偶时互相赞美对方时所唱的歌。“入赘歌”则反映壮族男女平等的文化观念。
可以看出,壮族是一个离不开歌的民族,他们自幼习歌,逢事必唱,用歌来讲述历史和伦理道德,传播文化和生活经验,抒发情感和美好的愿望。歌对于壮族人民来说是生活的组成部分,是历史的传承、情感的纽带,乃至必不可少的精神食粮。
“图符越歌”是我国壮族从古至今仍在活态传承的一部民歌,多由五言律诗组成。讲求押韵对仗,韵律十分严密,尤以首尾韵、尾腰韵和尾韵最具特色。
如赞美壮乡清泉的洁净甘美:“咱到泉赞泉,/赞甘泉好饮。/赞泉可沐浴,/官洗官脸白,/妹饮脸红润,/官喝能管事,/王饮管四方。”另外,还有很多精妙的歌词,采用了赋、比、兴的手法进行描述,体现了高超的文学性。
“图符越歌”演唱曲调丰富多样,有大河调、八宝调、西洋调、广南调、普千调等。在壮族民歌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壮剧曲调还有“侬阿妮”“乖哥来”“哎依呀”“哎的呶”“乖嗨咧”“依嗬嗨”“西隆”“枝板”等数种。可以用铜鼓、铜锣、铜钹、铜铃、千楔鼓、花腰鼓(蜂鼓)、鱼鼓、牛角号、木巴拉、马骨胡、葫芦胡、月琴、三弦、唢呐、竹笛等乐器伴奏。
“图符越歌”除了单声部演唱形式,还可用二声部至多声部演唱,声部之间多形成平行三度或四度,壮语称这样的唱法为“松音冬嘎”。“松音”即双音的意思,“冬嘎”即交融的意思。我国著名音乐家田青对“松音冬嘎”的唱法给予了极高的评价:“他们坚持自己声部的能力非常强,从头唱到尾,哪怕中间有断开‘说’的部分,还是会找到原来那个调再唱下去。这种能力,就是最好的合唱队也不一定做到,民间的歌唱真是让人感觉到以往我们对声乐的理解太肤浅了。”
由此可见,“图符越歌”歌词韵律严谨,曲调奥妙感人,具有极高的艺术性,是迄今为止发现的唯一一部词曲兼备的诗歌总集。
据壮族古籍《布洛陀经诗》记载,壮族祖先曾创造和使用过一种叫作“司莱”的图画文字。《广南府志》也讲:当地壮族古代就有“结绳刻木”记事的习俗,而(清)谢钟龄、朱秀纂写的《横州志书》也有广西壮族用图符在扁担上“镌歌数首”的载录,但在过去的研究中一直都没有找到可以做证的实物。如今在广南县发现的“图符”被国内许多著名的语言文字专家认为这是“处在文字发生、发展早期阶段”的“一种高度浓缩的字符”。我国著名的语言学家周有光先生甚至将其称之为“文字之芽”经中国民族古文字研究会鉴定:此类图符已经基本具备文字性质,是我国活着的图画文字之一。它既有“象形”“指事”等造字法的特点,也有“会意”“形声”等组字法的雏形。
如表示天体星月、表示花的来源、用表示过路人、表示泡谷种、表示看花等等。
以上每个图符,均代表一首壮族民歌。由此可见“图符越歌”既是“一种高度浓缩的字符”,也是一种感情符号及记叙事物和进行思想交流的手段。而这种以图符记录诗歌的形式,唯壮族所独有,这是人类最古朴的一种音像杰作。
我们将“图符越歌”作为流动的壮族音乐史诗来进行探析,主要目的是发现其艺术价值,传承其文化精髓,保护其文化发展。充分利用广南“图符越歌”这一独特的文化资源,发挥文化作为民族群体联系纽带的作用,为扩大对外开放及进一步发展我国与世界各国的友好合作关系服务,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及扩大对外经济文化交流做贡献。
注释:
[1].李锦芳等:《壮族八宝歌书及其图符构造、表意方式》,载《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16年第6期。
[2]李熙龄:《广南府志·学校》卷之二.,杨磊等点校本,兰州大学出版社,2004年。
[3].转引自覃兆福、陈慕贞合编:《壮族历代史料荟萃》,广西民族出版社,1986年。
[4]参阅刘冰山主编:《中国壮族坡芽歌书》,民族出版社,200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