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美丽乡村建设中“美”的立意与表达

2017-02-13 11:10齐甲子洪京
内蒙古艺术学院学报 2017年4期
关键词:美丽农村建设

齐甲子 洪京

(1.2.河北科技师范学院艺术学院,河北 秦皇岛 066004)

2003年农业部办公厅发布《关于开展“美丽乡村”创建活动的意见》,在全国正式启动美丽乡村创建工作,一场关于亿万农民的“中国梦”的大幕徐徐拉开。

美丽乡村是我国农业、农村、农民发展新起点、新高度以及新平台,通过以耕读文化传家的农村文明的更新,切实融入现代化文化的发展进程。今天,城市让生活固然美好,而美丽乡村让城市更向往。

一、美丽乡村建设中“美”的思考

“农村不能成为荒芜的农村、留守的农村、记忆中的故园”“建设美丽中国、美丽乡村,是要给乡亲们造福,不能把钱花在不必要的事情上。”[1]这是2013年7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湖北省鄂州市并与基层干部群众座谈的讲话,可以说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已经多次强调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思想。

那么美丽乡村究竟以何为“美”,关键在于亟待解决的“三农”问题。从改革开放初到2015年的30多年来,中央已有17个“一号文件”关注“三农”工作,党的十七大就提出了“要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2]这十多年的时间里,全国各地新农村建设风起云涌,建成了一大批“特色民居村”“特色民俗村”“现代新村”“历史古村”,在全国新农村建设中起到示范和引领作用。

然而,“成就有成就的”,这句绕口的短句确是美丽乡村建设明摆的现实。榜样树立的背后绝对不是运气,它更不是拍脑袋的简单决策和省心省力的拿来主义。美丽乡村建设离不开“美”,而“美”是美学引领(原则问题)的过程。也就是说美学对美丽乡村建设给予了“美”的启示。

几十年的“三农”工作是切实的,不仅着眼于提高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建立解决农民群众行路难、看病难、喝水难等问题的惠民工程,这已经为农村未来“美”的建设打开一条统筹兼顾的道路。那么,关乎这种大“美”的建设也必然离不开“美学”理论的指导。美学是关于美的学问、美的理论及原理,美与人类的生存息息相关。但是美学理论并不高深,人人都能感受,人人都可学习,人人需要行动。经过这样的引领所创造出来的“美”是人人都能感受到,更是大家都感到舒服宜人,并且是人人都参与建设的过程。如果说美丽乡村的建设一旦离开了美学的引领,那么其建设本身也就没有科学性可言。

这个过程告诉我们,这种引领是用科学发展的理念指导,是用科学的方法设计和实施,是紧密联系当地精神的、物质的、文化的实际,按照美的原则与逻辑理清思路,并结合农村现代化发展的需求,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设计。

二、美丽乡村建设中“美”的立意与表达

通过美学的视角来看乡村“美”的建设,其实是一个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与生态文明多种秩序的解构到建构的过程。建构了普遍社会成员以集体性文化积累和传承获得文化认同的历史记忆,也建构了群体成员在历史长河中以认知性体验获得身份认同、情感归属与价值取向的社会记忆。[3]但建构的实质意义则是对建设“美”的原则进行揭示,具体表现有四个方面:

(一)“美”在空间布局上的立意与表达

“城镇化要发展,农业现代化和新农村建设也要发展,同步发展才能相得益彰,要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4]这也就是说,美丽乡村建设应该有整体意识、有大局观。要构建平衡适宜的乡村空间体系,全面改善农村居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努力实现人水和谐、城乡和谐、区域和谐。[5]

其实,历史上村落建设的传统观念依然是值得借鉴的标准,例如南宋绍兴元年始建至今,处于安徽省黟县的宏村。其背倚黄山余脉羊栈岭、雷岗山等,地靠山脚却依山势而上,整个镇呈“牛”型结构布局。整村水系引清泉为“牛肠”,经村流入被称为“牛胃”的月塘后,经过滤流向村外被称作是“牛肚”的南湖,俨然就是一套完善的仿生系统。整村建设高低错落,却井然有序,尽显依山引水的合理生态布局。

自然的规律,是恒定,是美的,我们应当去尊重。我们依托现有山水脉络和地形地貌建设美丽乡村,坚持原真性保护、原住式开发、原特色利用,不打破自然系统,更不搞无端浪费的劈山填湖之能事。在乡下,不论物理的还是心理的空间,都应该是灵动的,不应有感官上难以忍受的特别刺激。有的纵使非改造、非修复不可,动作之后亦有完美的表达。

(二)“美”在时间坐标上的立意与表达

美学研究资料其实有相当一部分是人类的文化历史积淀,科学探讨人类的审美认知离不开对“美”过往的讨论。比如前艺术——艺术的辩证过程,就包含着对本体审美文化生成的探讨,那么以乡村为单位进行审美文化的发展研究,应该是聚落性文化征貌被认知的记忆,以及集体性回忆被触发时的情感归属。如此,在文化记忆构建上的“一来一去”,自然是美学的讨论领域,是美丽乡村建设的文化根基。那么,美丽乡村建设必须立足对厚重历史的尊重、保护、利用。[6]这也就是在探讨“美”在时间(时间坐标)上的立意,溯古鉴今地看待历史就是文化,就是美。一本族谱,一家宗祠,一代代先人的业绩与遗存、故事与传说;一幢建筑、一座石桥、一条驿道、一块墓碑与古坟,堂中的匾额与题词,梁上的雕刻与彩绘,墙上的泥塑与窗花,床头古老的家具与用品,祖宗遗传下来的一切,值得我们寻宗立谱、代代珍惜,文化凝练的“美”更需要当代人的建设。十里一风俗,百里一乡音,不同村落之间声形各异,不同的文化传承让人们有着多样的审美感受,这宝贵的文化资源经得起发掘,更能激发我们去创新和发展。文化的发展,是至善至美,我们依托现有科技文明建设乡村的文化气息,绝不是搞所谓的“土不土,洋不洋”那一套,而是要深刻表达出来我们中华民族魅力无穷的文化内涵。

(三)意在笔先,笔意同步

美丽乡村建设中“美”的立意,首先要融入美丽乡村建设原初设计之中,为此,处理好“意在笔先”或“笔意同步”,立意与表达并重的关系,是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对于美丽乡村建设来说,正确、完美,又有表现力地表达出美丽乡村建设的构思和意图,让人们能够读懂图纸、沙盘、论证报告等,并能够从中找到美丽乡村体验感觉,就是美丽乡村建设中“美”立意生成过程。

“意在笔先”本意是说作画前必须首先有“立意”,也就是一个认真思考的过程,形成“立意”后再起笔作画。这里强调了创作前构思和立意重要性,可以说,“美丽乡村设计”没有“美”的立意就等于没有“灵魂”“美丽乡村设计”的灵敏点也就在于“美”的立意与构思。美丽乡村设计固然需要成熟的构思,但一个成熟的构思必须有足量的信息,且经过反复商讨和认真思考的过程。这里我们还要借用美术创作术语,叫做“笔意同步”,也就是说在进行设计同时,也进行构思活动,并于设计前期和方案完成过程中使立意、构思逐步明确。

(四)两大系统统筹兼顾

乡村本身就是一套结构非常复杂的功能应用系统和视觉识别系统,美丽乡村就是这两个系统的美的升级。美丽乡村设计一般包括两大部分:视觉识别系统的基本要素系统和在基本要素系统基础上展开的功能应用系统。

美丽乡村视觉基本要素系统主要是由村容村貌、街区结构、生态环境(绿化及植被覆率)、文化设施、产业形态等组成,这是美丽乡村形象识别的核心部分,也是美丽乡村对外的视觉体验。美丽乡村功能应用要素系统主要包括:办公系统应用和环境系统应用。其中美丽乡村办公系统应用主要是指美丽乡村日常工作,如对外交流、沟通等等。要求既要清正廉洁,又要全心全意为村民服务。

美丽乡村环境系统应用主要是在乡村形构方面,用于指引认知、快捷精准识别。美丽乡村环境系统主要包括导向标、指示标、符号标等内容。美丽乡村功能应用要素系统应用中,需要注意形式、工艺等客观条件与形象整体要求的相互协调。

三、美丽乡村建设中“美”的立意与表达的基本原则

美丽乡村建设从设计到实践是一个集合“思想性、艺术性、宜居性、可持续发展性”于一体的系统工程,其中“美”是灵魂体现。关于“美”,庄子说过:“天地有大美而不言”,也就是说:天地间具有伟大的“美”,但却无法用言语表达。怎么样发现“美”,把“美”表达出来,是贯穿于整个美丽乡村建设工程的核心问题。依据美学原理,融合生态学理论,我们认为在美丽乡村建设中“美”立意和表达的生成与实践过程,必须准确把握好如下基本原则:

(一)思想性与个性化表达

任何设计本身并不是目的,美丽乡村建设设计是为了更好地建设乡村前期的技术性手段。这个过程首先要明确广大村民对幸福的需求,必须进行深入地了解、观察、研究,并搜集和存储美丽乡村建设设计有关的大量信息,继而丰富美丽乡村离内容,提炼美丽乡村建设的主题思想。主题鲜明突出,是美丽乡村设计与建设思想的最佳体现。个性化建设,简单地说,就是非大众化的建设。在一般化的基础上添加了独特、拥有自己表达性格的需要,另具一色,别开生面的一种视觉与体验效果。据天津大学的一份研究显示,2000年中国有370万个乡村,2010年中国乡村数量削减到约260万个。虽然有所减少,也足以说明我国乡村数量的庞大,但没有一模一样的,各有各的特色。所以,美丽乡村个性化建设是因地制宜基本理念表达,更加充满活力,突出各自特色,让广大乡村更加绚丽多彩。

(二)艺术性与观赏感受的表达

为了把美丽乡村建设成为最适于村民生活和生产的幸福家园,我们就必须寻求美丽乡村视觉语言, 既表达美丽乡村的艺术魅力,又能读懂人们的观赏感受,达到最佳诉求的体现。“立意”构思是设计的第一步,也是美丽乡村建设设计中所进行的思维活动的启动点。迎合主题选项,设计布局和表现形式等则成为美丽乡村建设设计的艺术核心,是一个艰辛的创作过程。

(三)趣味性与创新体验的表达

这里的趣味性主要是指形式美的意境,是一种活泼性的视觉语言。美丽乡村充满趣味性,并把文化和科学知识随时随地传达给民众,寓教于乐之中。创新体验是突出创新性特征,是美丽乡村构成的创意灵魂,它决定了民众对其记忆程度,在美丽乡村建设构成中力求多突出一点个性,多表达一点创新性,给民众全新体验。

(四)宏观视觉与协调性的表达

美丽乡村构成是“美”表达的桥梁,美丽乡村追求的完美形式必须符合主题的思想内容,这是美丽乡村整体建构的根基。如果我们单一地去考虑表现形式而淡化内容,或单一地考虑内容而淡化艺术表现,这个乡村就不会完美的。强调其协调性,就是强化美丽乡村各要素在美丽乡村整体上的关联性。

(五)时空关系交融的表达

哲学上讲,空间和时间的依存关系表达着事物的演化秩序,上升到哲学意义上的美,具有更广阔的境界。时、空都是绝对概念,是存在的基本属性。“美”就是在时空演化中生成和表达。对于空间来说,其内涵就是“无界永在”,而时间内涵是“无尽永前”,这就足以说明美丽乡村的“美”有无限的发展空间和无尽的开发与创新的机会。

四、结语

美丽乡村离不开美。生硬的所谓整体效果只是涂脂抹粉,必须摈弃。解决吃水难、行路难、看病难等实际问题,是建设乡村“美”的基础。在此基础上,以美学理论为指导,按照美学原则与逻辑理清思路,结合农村现代化发展的需求,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设计,综合统筹经济、社会、政治、生态等各方面进行全方面文明构建。

乡村空间体系要讲究平衡适宜,山水草木与人的关系要遵循自然规律,时间空间要溯古鉴今,立足于对厚重历史的尊重、保护、利用。美丽乡村建设是景观、自然与文明“三位一体”共生共荣、自然存续与共建重建的互动过程。

美丽乡村建设是历史记忆与社会记忆恢复和重建的过程,基础是脱贫致富、基本生活设施建设与生活方式改良的文明唤醒,高级层面是传统伦理与现代道德秩序、文明精神嫁接的道德激活等过程,核心是文明的再生产,是乡村的美丽重构与型塑。要实现美丽中国的目标,美丽乡村建设是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

[1]习近平:建设美丽乡村不是“涂脂抹粉”[EB/OL].新华网,2013年7月22日.http://www.xinhuanet.com/.

[2]胡锦涛.十七大报告[N].人民日报,2007年10月15日。

[3]王素斋.“五位一体”战略布局下的农村生态文明研究[J].社科纵横,2014(1).

[4]高长武.农村绝不能成为荒芜的农村、留守的农村、记忆中的故园[J].党的文献,2014(03).

[5]李兵. 坚持生态优先建设美丽乡村[J].红旗文稿,2016(8).

[6]章寿禹.全面做好提档升级文章——文成县美丽乡村建设的调研与思考[J].求真,2017(4).

猜你喜欢
美丽农村建设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煤超疯”不消停 今冬农村取暖怎么办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我们创造美丽
平凡又美丽
谁是最美丽的虫(三)
不可错过的美丽配饰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