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型背景下高师音教专业理论课程建构的思考

2017-02-13 09:09寸晓玲昆明学院音乐学院
民族音乐 2017年4期
关键词:课程内容应用型课程体系

寸晓玲(昆明学院音乐学院)

转型背景下高师音教专业理论课程建构的思考

寸晓玲(昆明学院音乐学院)

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带动社会产业结构的调整与转型升级,致使社会、企事业单位对人才的选用越来越趋向于多样性的规格和标准。作为传承文化、服务社会的高等教育,如何培养能够适应地方经济发展,满足社会需求的人才,以谋求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社会的步调一致和共同发展,由此而促成了中国高等教育结构布局的新一轮改革。2015年,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等三部门共同印发《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从国家层面提出普通高校向应用型本科转变的决策部署,推动部分地方高校的转型发展。

高师音教专业的转型基础

普通高等学校音乐学(教师教育)专业(下文简称高师音教),是全国普通高校艺术学科开设最多的传统专业之一,该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音乐教育基础理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一定教育教学研究能力的高素质的音乐教育工作者”[1]。

1.高师音教转型的前提条件

高师音教以培养音乐师资为己任,学校教育需要什么样的音乐师资,高师音教就按“订单”进行人才生产。应用型本科培养的是“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的高级应用型人才”[2]。从专业价值取向的角度分析,这两类教育都强调服务地方经济与社会发展,高师音教突出的职业性特征与应用型本科“为行业所用”的人才培养目标之间有相通之处,实施普通高等教育向应用型本科教育的转型发展,高师音教具备了良好的前提条件。

2.高师音教转型的动因分析

随着经济文化的发展,新型产业不断涌现,社会各行业中职业岗位的需求变化呈多样的发展势态。用人单位对高素质、多岗位适应能力的人才青睐有加,然此类人才的理论功底扎实、专业知识广博、动手能力强,属于既能够将理论转化为技术,又善于应用新技术解决现场实际问题的高级应用型人才。高师音教主要为基础音乐教育“量身定制”的人才培养方案,其培养口径相对狭窄,毕业生进入社会参与地方经济建设时,岗位适应时间较长、职业转换能力偏弱,从而使个人职业发展受挫,甚至出现就业受困的局面。如何提升高师音教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其具备高级应用型人才的规格,全方位满足社会多样化的岗位需求,是促使高师音教由普通高等教育向应用型本科教育,实施转型发展的根本动因。

高师音教专业理论课程的现状分析

高师音教转型发展的核心要务是培养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需要通过课程来实现,而课程体系的建构应紧扣培养目标。有了明确的培养目标,还需要有与之相匹配的课程体系为目标的实现提供保障。“应用型本科教育的课程体系包括基础理论课程、专业理论课程、实践课程和素质课程”[3]。然于其中,专业理论课程在夯实学生学科领域的理论基础,为学生积蓄职后发展后劲,让学生获取终身学习能力等方面,都发挥着决定性的作用。

高师音教历来重视专业理论课程的建设。起初,专业理论课程体系从科目设置到内容安排,都借鉴了专业音乐院校的成功经验。但实践证明,在不同的办学定位和相异的培养目标之下,采用相似的课程体系所能提供的保障必定是有限的。因此,在进入新世纪后,为顺应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与发展的需要,2007年开始,各高师音教遵照教育部颁布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音乐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必修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的相关要求,对课程体系实施改革。此次课改依据精简凝练、优化结构的原则,重点针对内容相互关联或过于细化的专业理论课程实施整合,期望通过课程内容的优化,课程形式的拓展,密切专业理论知识与技能实践的联系,建构起合理化的课程体系,培养切实满足基础音乐教育教学所需的人才。课改推行近十年来,于教育教学多方面取得多项成果,但与此同时也遭遇不少困难,特别是课改中调整幅度较大、结构变化较多的专业理论课程,所暴露的问题也较为突出。

1.专业理论课程内容的观照度

高师音教主要面向基础音乐教育提供师资培养的服务,然而其专业理论课程的内容选择,却多是以专业音乐院校的同类课程为参考标准,在内容的深度与广度上作适度调整以示区别。仅以《中外音乐史与名作赏析》为例,其课程内容中的名作赏析模块,同基础音乐教学中的音乐欣赏模块本应密切衔接、相互观照,但名作赏析的曲目多以历时性、专业性、代表性为遴选原则,部分曲目史学研究价值较高,但于基础音乐教育而言,就显得生僻晦涩、曲高和寡。同时,由于音乐史的编纂大多截止于近代,名作赏析采用历时性的曲目选择,容易遗漏当代最新创作的优秀作品,而该类作品又被大量选用在基础教育音乐教材中。因此,单单从曲目选择一项来对照,就显现出该课程的内容在深度、广度上,与基础音乐教育(社会行业)标准的观照度不够。

2.专业理论课程结构的整合度

高师音教课改实施多项合并重组的课型调整,把原有的单一型课程(包括基础乐理、视唱练耳、基础和声、曲式与作品分析、复调、中外音乐史、音乐欣赏等),整合为复合型课程(包括乐理与视唱练耳、多声部音乐分析与写作、中外音乐史与名作赏析等)。从课程间的整合实际情况分析,例如《乐理与视唱练耳》课程,就教材建设一项来看,目前本课出版使用的配套教材最常见的编写形式有:其一,将乐理与视唱练耳模块分割开,按各自科目的系统,下设相应章节来组织课程内容。由于模块的彼此独立,此类教材并未实现课程内容的实质性相融,因此,该类整合仅限于课程外部框架层面。其二,以视唱练耳的技能训练为主线,串联乐理的相关知识概念进行课程内容组织。由于视唱练耳的技能训练与乐理的主干知识并非完全同步、对等,因此只能将部分乐理的知识概念做简化或省略,此举虽对模块的内容作了整合,但为整合而过度修剪知识主干,让关键的知识点消失而无法与技能点做整合,没有厘清知识点与技能点的关系,使得整合标准有主观随意之嫌。

3.专业理论课程中理论与实践的融通度

课改以来,高师音教学生理论基础底子薄,综合实践能力弱的“顽疾”仍未消解,究其原因在于,课程体系没能给学生提供理论与实践相互平衡、协调发展的最佳平台。具体到专业理课程中所设计的理论与实践的结构过于理想化,两者融通的渠道也较为单一。以《多声部音乐分析与写作》为例,该课将基础和声、曲式与作品分析、复调及配器法等科目整合为同一课程下的多个模块,通过密切各模块间内容的相互关联,进行融通性的学习与训练,使学生获得音乐综合分析及应用创作的能力。执行课改以来,由于本课程涵盖的理论知识面广,所涉及的实践应用实际场景复杂,课程中众多的知识点与技能点融合不到位,加之验证性的学习,使理论到实践的迁移渠道单一,学生每每遇到实际问题,总感觉学到理论知识不好用、甚至用不上,于是萌生“学而无用”的错误想法,使得本课的教学并未实现课改的预期。

高师音教专业理论课程的转型建构

高师音教转型的成败,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落实,需要以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作支撑。借鉴应用型本科课程体系组织的相关研究成果,进行高师音教专业理论课程建构的反思与探究。

1.与行业标准相互观照,组织专业理论课程的内容。

高师音教的转型发展,需与社会行业对人才的需求做导向。组织课程内容之前,必须先深入到社会、学校、企事业等用人单位,进行具体调研,了解相关行业对人才规格的具体要求,深入解析职业岗位所需具备的音乐理论知识、专业技能和实践能力,由此来确立专业理论课程的内容组织标准,并按标准对具体各门课程内容进行筛选与优化。同时,主动链接和融入行业标准,了解云南省全面执行中小学教师资格证考试的规定及相关实施细则,适时增补与考取教师职业资格证书相关的课程内容。在围绕职业能力,明确需求、密切观照的基础上,实施专业理论课程内容的转型建构。

2.由外而内进行深度整合,调整专业理论课程的结构。

据相关研究表明,一门课程的深度整合,通常经由外层框架、中层内容及里层的知识点和技能点来分层完成。同前所述,经过课改后,高师音教专业理论课程已完成了外层结构框架的整合。目前需要对中层已经整合的课程内容,进行合理化的调整与完善。同时,重点着手进行里层具体知识点与技能点的整合。专业理论课程可将相关的知识点与技能点,按同项串联,异项对接与整体缝合的步骤,从框架到内容进而深入至知识点与技能点,分层深化课程的整合度。通过深度整合的专业理论课程,带领学生参与知识和技能的串联、对接,为学生掌握知识与技能的缝合技术,实现综合实践能力的能动习得提供训练平台。

3.以工作任务为载体,融通专业理论课程的 “学” 与 “术”

在社会生产过程中,应用型人才负责将知识转化为技术,并根据实际情况不断改进与完善技术。善于解决实际问题,是应用型人才的强项。为此,高师音教应从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入手,以平衡专业理论课程中“学”(理论知识)与“术”(实践技能)的关系。专业理论课程应选取职业岗位中经典的工作任务为载体,以其中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为出发点,从实践技能操作追根溯源理论知识概念,而后借助理论知识概念来解决实际问题。专业理论课程在“以学为先、以学为重”的已有原则基础上,应融入“以术为先、学术并重”的新观念,由此架构起理论与实践之间双向交互的融通渠道,建立起“学”与“术”之间动态平衡。为此,在专业理论课程建构中,应增设与行业工作任务和实际问题等同的实践性项目模块,围绕问题选取与整合相关知识点与技能点,以具体项目为实践载体,从项目问题入手,通过解决实际工作问题,让学生补齐理论基础短板,增强实践应用能力。应用型人才“学术并重、知行合一”的规格属性,要求高师音教在建构专业理论课程体系时,既要避免走重理论轻实践的老路,也要杜绝强调实践而弱化理论的极端。把握理论与实践兼顾,能力与素质兼具的原则,用解决实际问题的标准来规约和结构“学”与“术”的关系。

目前,高师音教的转型建设已完成了办学定位、人才培养等于宏观层面理论、模式的架构,现正处于建构课程体系、完善教学与评价等操作层面的实践与反思阶段。高师音教专业理论课程体系的建构,需以满足职业岗位多样化的需求为导向,立足基础音乐教育,面向地方社会文化建设,着力培养集鲜明的职业性与突出的应用性于一身的应用型人才,于高等教育的转型发展中肩负起应尽的使命与担当。

课题项目:昆明学院科学研究项目《高等音乐教育理论课如何适应地方高校转型发展研究》,项目编号:XJW15017

[1]教育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音乐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必修课程教学指导纲要[s].2006.

[2][3]史秋衡,王爱萍.应用型本科教育的基本特征[J].教育发展研究,2008,(21).

猜你喜欢
课程内容应用型课程体系
基于“课程内容六要素”的绘本文本解读路径探析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水彩画课程内容与教学体系改革的必要性
高职Java程序设计课程体系建设思考
“三位一体”课外阅读课程体系的实施策略
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园林生态学》实践教学改革探索
民法课程体系的改进和完善思路*——以中国政法大学的民法课程体系为例
学前教育专业体育课程内容的构建
加强青少年中医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及其课程体系构建
应用型本科院校商科教学改革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