冲绳的音乐文化①

2017-02-13 08:02细川周平
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 2017年3期
关键词:冲绳日本音乐

[日]细川周平 著 周 耘 译

译文

冲绳的音乐文化①

[日]细川周平 著 周 耘 译

冲绳虽然是日本最南端的地方行政区,其音乐文化却迥异于日本本土。文章通过追溯从古代独立的琉球王国到现今隶属于日本之冲绳县的历史,以古典音乐、民间歌谣、流行音乐三种类型,对冲绳音乐的艺术特点与文化背景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描述与分析。

冲绳;古典音乐;民间歌谣;流行音乐

引言

冲绳群岛位于日本九州、鹿儿岛与台湾之间,自北向南由奄美诸岛、冲绳本岛、八重山列岛及宫古列岛等四大岛系构成,其中,奄美诸岛行政上隶属九州的鹿儿岛县。冲绳县人口约有百万,首府设在群岛的最大岛屿冲绳本岛的海港城市那霸。历史上,作为日本与中国交流贸易的中介桥梁,冲绳的语言、神话、宗教、风俗、音乐、舞蹈与日本(指本州的大和政权)都迥然不同。不仅如此,传统的家族制度也与日本有异,今天的冲绳人多由独自的姓氏体系传承而来。冲绳语虽然在语法方面与日语有共通性,但发音迥异,直接对话交流,可以说十分困难。

在日、中两国的文献里,关于冲绳人作为海岛上的异民族古代就已登场的史实都有记载。根据东南亚15、16世纪的文物可知,从1372年明太祖洪武皇帝要求冲绳(时为琉球王国)朝贡起,与中国的贸易就成为冲绳的支柱产业。从亚洲各国输入日本的文化和农产品大多经由冲绳。从冲绳出口中国的主要是硫磺、矮种马、刀剑等物品;从中国进口的主要是陶瓷和丝绸。为了得到明朝皇帝对琉球王朝的外交认可,琉球向北京派驻大使;明朝则有派遣册封使、乘坐专门的“御冠船”前往琉球首府首里城的仪礼程序。这种被琉球方面称作“御冠船”的仪礼,包含有古典音乐、舞蹈和戏剧等艺术展演活动。17世纪,随着德川幕府在日本的渐渐强盛,处于九州最南端的鹿儿岛(即萨摩藩属国),为了获得与中国的贸易之利便攻占了冲绳,使其处于被支配的地位。自此,琉球王朝便既向清朝年年朝贡,同时亦沦为萨摩藩的殖民地。为保证外交的安定,琉球王朝也向萨摩藩和江户方面派遣使者,这使日本人②译者注:细川周平先生演讲中多次将日本本土出身者称为日本人,冲绳出身者则直呼作冲绳人。无独有偶,译者在冲绳与当地人交谈时,也曾多次听到他们相同的表述。对琉球产生了依附在中国南部之异国小邦的印象。中国风格的器乐合奏曲也正是此时得以在江户城演奏并被传承下来。

1868年,明治政府建立。1870年,冲绳成为日本的领土。日本政府视其如国内殖民地,在语言、习俗等文化方面大力推进日本化进程。冲绳人原本就习惯海洋生活,精于航海之术,有很强的流动性,这使得日本政府招募赴南、北美洲和夏威夷的移民时,冲绳人的数量比本土的日本人还多。1945年,在连续15年的战争末期,美国军队登陆冲绳,许多毫无防备的市民遭到枪杀。战争结束后,美国曾长期占领冲绳。作为太平洋上的防卫据点,美国至今在这里设置有军事基地。在1970年计划政治上复归日本之前,从日本(本土)到冲绳是必需要护照的。复归之后,冲绳各方面都受到日本的管辖和影响,生活方式渐次日本化。作为与北海道的原住民阿伊努人近似的少数民族,冲绳人一直在被日本同化与反同化之间抗争。音乐方面也是一样,冲绳的独特个性与外部的风格影响总是交织在一起。时至今日,日本本岛出身学习冲绳乐器三线③这种共鸣箱上张有蛇皮的乐器可溯源于中国的三弦,约在16世纪从中国南方传入冲绳,也是日本三味线的原型。的人已经很多;而冲绳出身者表演的舞乐、流行音乐,在本岛也很有人气。

长期以来,冲绳以农业和渔业为基础,与本土工业化体制的生活方式相去甚远。特别是那些海洋上的离岛,一直到20世纪中叶,还处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状态。由于日本政府的盘剥,人们的生活很是贫困,因而到县外谋生者甚众,以至于20世纪初以来,大阪的中心街、京滨地区相继建立了冲绳人共同体④译者注:类似于中国人的同乡会。。迁居海外的人也不少,在夏威夷、加利福尼亚、巴西、秘鲁、阿根廷、巴拉圭、玻璃维亚等国家和地区的日本移民中,冲绳籍移民所占比例很高。而不管身居海外何处,他们总是在依归日系移民社会组织的同时,建立冲绳系移民的社会组织,刻意维系其独特的信仰、家族生活方式和传统艺术。在南美洲的玻璃维亚,甚至有叫Okinawa(冲绳)的村子。1920年代起至太平洋战争结束,到南太平洋波纳佩岛、卡纳佩岛的日本托管领土⑤指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作为战胜国被领土化的海外域地。从事渔业和经商的冲绳人也很多。从1980年代起,开始举办“世界冲绳佬大会”⑥译者注:冲绳方言ウチナンチュー,发音为UCHINANCYU,意为冲绳人、冲绳出身者,颇具谐谑意味的表现,这里译作“冲绳佬”;与此对应,冲绳方言称日本本土出身者为やまとんちゅー,发音为YAMATONCHU,可译作“大和佬”。,这个五年一度的节日,使移居世界各地的冲绳人代表欢聚故乡,成为他们心系故土的情感纽带。与此同时,冲绳县政府还以奖学金的方式,鼓励海外各国的冲绳裔子孙学习太鼓、歌谣、舞蹈,促进传统艺术的传承,而冲绳县立艺术大学便是实现这一功能的重要平台。来到父辈的故土冲绳留学后归国的学生们,不仅会把冲绳乐器、舞蹈艺术传授给更为年轻的一代,还会组织冲绳系、日系及各国的移民举行各种冲绳传统音乐的演奏活动。显然,传统艺术对于冲绳文化的认同和保持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迄今为止,不管是在(冲绳)县外、还是在(日本)国外的三线表演,即便其他方面有被同化的现象,但传统艺术团的人员构成,却总是以冲绳裔子孙为主。关于参加的理由,他们大都表述为:唱歌与舞蹈非常快乐;能获得外界的高度评价;能表现集团精神。这与日本(大和)除了太鼓以外的其他传统艺术种类在国外几近绝迹,形成鲜明对照。

一、古典音乐

那霸⑦译者注:古代琉球王国首都首里城遗址,现为冲绳县府所在地。是作为贸易港和平民的城市繁荣发展起来的。在那霸东郊的外围,建有一座中国风格的宫廷建筑首里城,自成体系富有特色的音乐舞蹈艺术在这里得以被传承。这些乐舞原本为(琉球)王朝较高级别的官员表演于外交场合,并不像日本的乐舞那样依据家元制度世袭传承。艺术的洗练与其说是个人的喜好,不如说关乎仪礼的品格。然而,随着琉球王朝被明治政府废除,这些乐舞艺术的传承也就随之中断了。不过,冲绳县立艺术大学至今却仍在教授古典风格流派的乐舞,而那霸国立剧场的舞台上,则每天都能欣赏到传统乐舞的表演。以三线、太鼓和钲为中心的合奏与大众歌谣艺术紧密结合,现在还加入了穿着美丽服饰的男女混合的舞蹈(舞蹈原本仅有男性,战后开始有女性加入)。18世纪末,出现了一种以中国工尺谱为基础改编的竖排记写的工工四谱式,利用此谱式传承的乐曲有一百数十首。迄今为止,这种经过改良的乐谱仍在使用。以这种谱式传承的乐曲,在冲绳被称为古典乐曲。

冲绳人在结婚典礼、新房落成等祝贺宴席上常常以一曲《烟花风情歌》⑧译者注:日语写作《かぎやで風節》,一种有300年传承历史的宴冲绳飨乐曲。原为琉球王国时代在国王面前表演的、被称为《御前风》组曲的五个作品之一,内容为祈愿健康长寿、国泰民安。至今,冲绳的祝贺宴席上这种乐曲表演形式不可或缺,深受广大民众喜爱。开场。歌词意为今天的欢乐就像花蕾上的朝露,配以被称为“御前风”的缓慢的二拍子节奏的旋律。这种歌谣的发声方法与17世纪日本的三味线歌谣很不一样,更接近中世⑨译者注:一般指从江户幕府建立上溯至镰仓幕府建立之间的历史时期。的仪礼歌曲。这类乐曲中的舞蹈音乐,则归属“老翁舞蹈”的类别。日本中世的艺术——能乐,通常一开场就有敬神的“老翁之舞”,《烟花风情歌》与此并无二致。

《烟花风情歌》实际上是一种15到30分钟的三线说唱伴以舞蹈表演的节目样式,其中的足部擦地等舞蹈语汇,正是宫廷舞的基本表现手法。这里特别介绍一种融合了中国武术、唐拳⑩冲绳称为唐手,日本叫空手道,这里译作唐拳。等身形动作的舞蹈《二岁舞》。舞蹈由一个冲绳语称为“二岁”的士族成年男子独舞,节奏明快,场景华丽。武术与舞蹈结合的样式在菲律宾、马来西亚也能见到,但日本原本没有这样的传统(其实日本原本就没有武术的传统)。后文将要述及的太鼓舞蹈“艾萨”,被认为正是产生于民众对这种《二岁舞》的模仿。

作为冲绳音乐基础的五声音阶,其“do mi fa sol si do”的音阶结构既不同于日本本土的音阶结构,也有异于中国的传统音阶结构,与印度尼西亚的音阶倒是相通,不过,迄今尚未发现其受到印度尼西亚音阶影响的任何证据。颇有意味的是,冲绳音乐的音阶结构完全一致,并没有古典音乐和大众音乐的区别,显示出强大的地域文化元素特性。这种音阶被广泛运用于艺术创作之中,从艺术音乐到流行音乐概莫例外,成为体现冲绳地域性特色的重要音乐素材。换言之,只要使用这种特色音阶,谁都能够表现出冲绳风格。

二、民间歌谣

与近代日本的大众歌谣深受学校唱歌课的影响相比较,冲绳人的歌唱活动直到明治维新以降也没有怎么日本化。⑪冲绳在战前入学率比较低,对于唱歌课教学不太热心,日本的流行歌曲虽然传到了冲绳,人们却仍然喜欢当地的歌谣。在日本,从1920年代开始,通过保存会活动的方式,民间歌谣的曲调和歌词被固定化的倾向日益突出;而在冲绳,近代之前民谣的自由传承方式却一直延续到复归日本本土的时期(日本本土将这些冲绳民谣统称为“岛呗”)。人们常常说“冲绳民谣是鲜活的”,正是意指像这样源自民间基层的创作活动从未停止过。即便是现代流行曲,采用民谣素材的作品也很多,而同样的情形几乎不见于日本。在日本本土,虽然直到19世纪为止,歌唱时三味线还不可或缺,但时至今日(特别是战后),这样的表现方式却已经完全没有了活跃的场所。与此相对,在冲绳,直到今天,三线也仍然是每个家庭必备的乐器,宴会之时必定演奏。不仅如此,还有些家庭甚至将其作为珍宝名器代代相传。许多年轻人学习三线演奏,恰似美国人演奏吉他般地轻松愉快、自得其乐。如此富有魅力的传统乐器,日本本土真的没有。

八重山列岛的《安里屋小调》无疑是日本人最为熟知的冲绳民谣,在上个世纪30年代,最初面向日本人销售的冲绳民谣唱片中一定会收入此曲,受到来冲绳旅游的日本观光客的特别喜爱,因而成为冲绳岛民招待来访客人的保留曲目。⑫实际上冲绳的旅游观光业开发始于1970年本土返还之后,在此之前的来访者多半是因为工作或探视亲友。以此为契机,将冲绳地方小调的旋律配上日语(共通语言)歌词的方法渐成时尚。《安里屋小调》是一首叙事歌谣,大意是说某官员恋上了一位美丽的乡村姑娘,可姑娘却选择了村子里的一位小伙儿,官员只好另觅心爱并喜结良缘。这首歌的日语版则是一首更加简略的恋歌,原本采用两组人员按照一定的节律轮番歌唱的方式,现在则多采取男女声二重唱的表演方式。

八重山列岛还流传着名为《多巴拉玛恋歌》⑬译者注:多巴拉玛恋歌,日语写作トゥバラーマ,是冲绳八重山列岛以石垣岛为中心的地区流行的一种民间恋歌。的节奏舒缓、风格闲适的民间歌谣。民谣的歌唱者即兴编创甜美歌词,用歌声向对方表达爱恋之情,使歌唱成为赢取情人芳心的秘诀。直到今天,石垣岛仍在举行这种编创新词、一展歌喉的多巴拉玛(トゥバラーマ)歌唱竞技大会。虽然有人认为这种歌唱方式在现今商业化音乐处于支配地位的时代已经衰微,但男女之间通过对歌传情达意的所谓歌垣的民俗活动,事实上一直持续到战后很久,多巴拉玛歌唱竞技大会堪称这种活动的代表性存在。与今天乐于聆赏出色的歌喉唱功不太一样,以往人们似乎更重视即兴编唱,用妙趣横生、富于想象力的歌词来表达心情。

在日本,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现代化和媒体的发达,样式古朴的民间歌曲(口头传承的劳动歌曲和娱乐性歌曲)从20世纪初开始渐渐失去了传承的场域。于是,通过保存会将旋律、歌词进行整理和固定下来,就逐渐成为一种正统的保护方式。不过,直到最近,在冲绳仍然时兴口传心授的歌唱行为方式。这至少说明,产业化对民歌传承的影响于冲绳还显得淡薄,而带着录音机的研究人员从日本前来进行调查活动则是战后的事情了。⑭冲绳地区直到战后还没有录音棚。与日本1925年就开始了无线电台节目的播放呈鲜明对比,冲绳直到1942年才终于开始有无线电节目,可是很快又切换成了有线广播。

三、流行音乐(商业化歌谣)

冲绳人录制音乐的活动是1920年代在大阪开始的。其时,大阪已经有了一个冲绳人的群体,所以当地的唱片公司很敏感地捕捉到了商机。1927年,擅长自编自唱的普久原朝喜创办了以经营冲绳音乐为中心的丸福唱片公司。他把大阪在住的歌手邀请到当地的演播室,灌制了新曲和民谣的唱片。丸福公司既没有职业的歌手,也没有唱片业专门店;既在冲绳地区的一般商店贩卖,也由普久原朝喜骑着自行车沿街叫卖。这些唱片被出口到冲绳甚至国外。唱片公司在这个阶段制作的歌曲,偏好使用乡村民谣的音阶和旋律型,歌词中还常使用一些地方韵味十足的方言,大受人们欢迎,因而被称为新民谣。这一时期,美国资本背景的JVC与哥伦比亚公司、德国资本背景的宝丽多(ポリドール)公司,都不惜斥资创办唱片公司,其规模远超从前。伴随着电子录音技术的导入,这些公司开创了日本录音史的新时代。⑮法国资本背景的百代唱片公司进出上海,与这一时段大体重合。新民谣成为很受欢迎的新型流行歌曲样式。普久原朝喜受到这些新体裁样式的刺激,自己在创作中除了传统风格的作品,也导入了反映现代生活内容的新曲。1942年,丸福唱片公司因为恶劣的战争状况一度中断制作,直到1952年,录音制作活动才重新恢复。进入上世纪60年代,丸福唱片公司开始登陆冲绳并进行商业性唱片销售活动。

1933年,普久原朝喜通过自己的丸福唱片公司录制了自创歌曲《移民小唱》,歌中寄托了背井离乡的冲绳人的心情。虽然这一时期在日本出现了大量使用民谣音阶新创作的流行歌曲,所谓新民谣;但普久原朝喜创作日语歌的目的,并不局限于使这些民谣在冲绳人内部流行,而是意在通过这些歌,把冲绳人对文明生活的向往传达到日本人中间。日本(语)流行歌曲的伴奏常常使用小提琴,这是欲超越传统的尝试与努力。1973年,冲绳正式复归日本之际,本土的乐迷们曾欣赏到一场重要的冲绳民谣的音乐会,这场音乐会的实况录音中就有嘉出刈林昌演唱的《移民小唱》。

如前所述,普久原朝喜的唱片事业在1940年代曾一度中断运营,不过,1950年代于那霸又再度开始活动。他制作了很多新曲,为战后的冲绳大众音乐奠定了基础。虽说冲绳当时是在美军的占领之下,与日本的物流却并未中断,音响商店里充满了日本流行歌曲的唱片。其间,普久原朝喜携儿子恒勇发表了一些运用冲绳音阶、使用冲绳语(亦有日语)编曲的日本流行歌曲的新作品,而他们的这类活动却全然不为日本所知晓。

日本战败之后,美军在冲绳设立了好几处基地,一些慰问官兵的舞蹈俱乐部、酒吧、情色旅馆等设施便出现在基地内或基地周边,而当地人甚至还组建起爵士乐团。其中,有些人战争之前就曾在本土学习乐器,接受了美军士兵的指导,能熟练地演奏美国音乐。实际上,战后日本爵士乐界的基础是由美军基地构建的,这一状况冲绳与日本本土并无二致。不过,基地的存在感之于冲绳,却是远远超出日本本土的。颇有意味的是,虽然一些美国流行文化的传播冲绳比本岛要早许多,但是大多数岛民却漠不关心。越南战争期间,基地内的酒吧里甚至出现了复制美国摇滚乐团、用英语演唱的山寨版乐团。

1970年,冲绳返还日本(脱离美军管制编入日本领土),这对于冲绳和本土两边而言都是划时代的事情。以此为契机,双方民众无需护照的旅行成为可能,冲绳作为南方的观光圣地得到了开发。冲绳的音乐为日本乐迷喜爱就始于此时,而最初引起注意的,则是在冲绳民谣中导入摇滚元素的喜纳昌吉和他的羌普露兹(チャンプルーズ)乐团。羌普露(チャンプルー)原本为冲绳当地的一品将蔬菜和猪肉杂烩的大众菜肴,乐团使用此名,隐含对冲绳文化开放性与折中性兼而有之的自豪感。这个组合能够脱颖而出,或可归因于这种混融性的风格特色。他们与面向美军的摇滚乐团很不一样,多运用冲绳音阶使用冲绳方言进行歌唱。其演唱曲目中有一首名为《酒鬼大叔》的作品,非常受欢迎。歌词以诙谐幽默、略显怪诞的语言内容,表现居住在附近的一位神经兮兮的大叔疯疯癫癫的样子。歌曲将摇滚的基本节奏与冲绳独特的跳跃性舞蹈节奏卡恰西⑯译者注:这种舞蹈冲绳方言称为カチャーシー,发音kachyashi。这里译为卡恰西。融为一体,产生强烈的节奏动感。这首作品的原唱在冲绳曾人气爆棚,日本(本土)的摇滚乐手则在1970年代中期又对其进行了编曲,并在日本(本土)传唱。《酒鬼大叔》作为冲绳摇滚乐的代表作品,直到今天仍然受到人们的喜爱。

稍后,知名定男采用雷鬼音乐(Regge)的节奏样式、交替使用以冲绳音阶和日本音阶为基础的旋律音调,创作了类似于《再见,冲绳》(1978年)风格的曲目。此曲虽然在冲绳十分流行,本土却鲜为人知。由此看出,直到1980年代中期,冲绳仍有自己独立的音乐市场。冲绳元素、日本元素和外国元素混融合和,成为冲绳流行音乐的鲜明特征。1990年代以降,这种混融风格进一步演进,产生出多姿多彩的流行音乐样式。实际上,冲绳的林贤乐队⑰译者注:由冲绳本土出身的乐手于1977年结成的乐队,中坚人物为三线演奏家照屋林贤,1987年正式登台。将三线、冲绳大鼓等冲绳本土乐器与现代乐器融为一体,创造出被称为“冲绳波普”的新风格音乐。此处的曲例日语原名为《ありがとう~七月エイサー待ちかんてぃ》,可译为《感恩,七月的盂兰盆节》。1990年代初始便沿着更加摇滚化的方向发展,从这个乐队录制的作品中,能够听到他们使用了传统的冲绳大鼓合奏的节奏型。

在1990年代的冲绳歌坛,由本土的音乐人知名定男发起结成了4位女歌手的组合。这个名为奈奈姊(ネーネーズ)的乐队组合⑱奈奈姊乐队组合(ネーネーズ)由被称为可爱的小老头的冲绳传统民谣大师、三线大师知名定男于1990年发起组建。成员有古谢美佐子、吉田康子、宫里奈美子、比屋根幸乃四人。为锻炼技艺和积累经验,奈奈姊组合初期多演出于当地酒馆;之后随着人气渐涨,知名度提升,开始走出冲绳走向世界。1994年,在欧洲成功举办了演唱会。1995年,队长古谢美佐子退出,当真江里子加入。1999年,奈奈姊组合宣布解散,成员分道扬镳,各自发展。在知名定男的主导下,进行了将冲绳特色与国际流行风格相融合的音乐实验。原本在民谣界长期引领风尚的知名定男,1970年代跳槽介入流行乐坛以后,即便受到商业性因素的制约,却从未停止过艺术创造的脚步。知名定南自己并不担任歌唱,而是利用几位女声,进行各种融合折中的实验性音乐创造活动。奈奈姊组合的演出活动一直持续到2010年,其间,曾因成员更替有过短暂的停歇调整期。知名定男在作品中导入了Rap元素,使冲绳风格与国际化主流的流行乐风融为一体。奈奈姊组合有一首叫《什锦饭》的歌曲,歌词内容表现美军基地所在的冲绳市中心一条被称为美利坚大道上发生的种种人情世故,例如来来往往逛街的黑人兵士、印度人开的洋装店铺等,有一种混杂、重叠的蒙太奇趣味。⑲奈奈姊组合有一首广为流传的歌就叫《美利坚大道》,唱出了这条街道上的百般景色千种风情。

进入21世纪,流行时尚化不断加速。实际上,从1980年代末开始,作为身边最具有异文化气质的日本人组成的乐队,便已越来越多地导入冲绳乐器并运用冲绳的传统音阶调式。由宫沢和史领衔主唱的THE BOOM乐队以一曲《岛歌》风靡全日本,堪称这类歌曲成功的典范之作。一般认为,这首歌的魅力,在于日本人用日语唱出了人间乐园般的冲绳形象。与日本本土的情形相对,冲绳的年轻人这一时期却更加追求流行色彩,其中最受欢迎的组合,当推石垣岛出身的三人组合BEGIN。BEGIN组合虽然并不拘泥于一定使用冲绳音阶和三线,其热门歌曲却总因将日本流行音乐的惯用手法与独具特色的冲绳风格精妙地融合而大受欢迎。他们在日本本岛的演出甚至场场爆满。⑳BEGIN脍炙人口的曲目有《冲绳人的宝物》(《島人ぬ宝》)《泪光闪闪》(《涙そうそう》)等。

1980年代,作为有组织的乡土文化复兴运动,太鼓合奏的样式兴起于日本,而“艾萨鼓乐会”(エイサー太鼓の会)则在在冲绳各地盛行开来。艾萨,日语写作エイサー,原本是夏日里盂兰盆节民俗活动的一种。冲绳民间信仰认为,亡故者的灵魂在一年间要回乡数日,其亲属友人要给予招待。数日后,亡灵则会离开故土返回阴界。在此期间,由几位三线和太鼓演奏者结成的乐队组合会挨家挨户做供养性的巡演。大约在1950年代美国军事占领时期,这种原本的民俗行为开始被搬上舞台,逐渐变身为观赏性的乡土艺术。时至今日,我们还经常可以看到数十人甚至数百人的大规模群体表演。这些穿着民俗盛装的年轻人,击鼓舞蹈,放声高歌,一套演毕,又起一套,与现代团体操表演风格已经很相像了。作为与冲绳相关的民俗节日的亮点,国外也常有艾萨鼓舞的表演。由于太鼓合奏听起来高亢热情,对演奏者识读乐谱的能力与歌唱技巧并无要求,从小孩到大人都能够参与,出于对日渐流逝的乡土文化的再评价,因而也甚受文化教育行政机构的青睐。当然,因为表演照例是要使用麦克风的,大音量自然会贯穿始终。

艾萨鼓乐的节奏至今仍为流行音乐常常采用。不过,这种用法更多见于上世纪90年代的作品。我们可以从流行歌曲《丰收歌舞》(《ミルクムナリ》)中听到祖先敬仰的歌词内容,而这种民俗意蕴的歌词,全然不见于本土的流行音乐作品之中。

冲绳人集会,最后一定以两手上举不断划圆圈的集体性自由舞蹈结束,这种舞蹈称作《卡恰西》(《カチャーシー》)。人们饮上两盅冲绳地产的“泡盛”烈酒,情不自禁地击鼓、放歌、热舞,冲绳人常将此形容为“血气奔涌”。

结语

冲绳的音乐文化非常多样,上文的介绍实在是挂一漏万。通过这些实例,我想强调的是,冲绳音乐不管是历史沿革还是组织结构,都与日本音乐大异其趣。冲绳的古典音乐,显而易见与中国有密切的联系;而冲绳的流行音乐,则具有鲜明的民族和地域特色,这恰与中国少数民族的情形多有相似。本讲演期待能增加中国学生对冲绳音乐文化的了解和关心,引起大家到冲绳去学习研究和观光旅行的兴趣。如此,当然令人高兴。

(责任编辑 孙 凡)

J607

:ADOI:10.3969/j.issn1003-7721.2017.03.019

1003-7721(2017)03-0162-07

2017-06-01

作者、译者简介:细川周平,男,东京艺术大学人文博士、国际日本文化研究中心教授(日本京都 6101192);周耘,男,东京艺术大学音乐学博士,武汉音乐学院教授、音乐学系主任(武汉 430060)。

① 译者注:2015年11月3日、4日,日本音乐学家、国际日本文化研究中心细川周平教授应邀在武汉音乐学院先后做了“现代化与音乐文化——以日本为例”和“冲绳的音乐文化”两场学术演讲,本文即是其第二讲的中文译稿,现取得细川教授应允刊发于此。演讲原本结合音像实例观览,因技术原因,本文略去。

猜你喜欢
冲绳日本音乐
日本元旦是新年
探寻日本
《黄金时代》日本版
冲绳“复归”45年后,日本民意仍撕裂
冲绳抗议
音乐
去日本怎么玩?它告诉你
野田上任后首次赴冲绳
音乐
秋夜的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