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少数民族音乐学会第十五届年会综述

2017-09-19 12:34:28李建军
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 2017年3期
关键词:畲族学者音乐

李建军

中国少数民族音乐学会第十五届年会综述

李建军

中国少数民族音乐学会是文化部主管下的国家一级学会,是中国民族音乐研究领域中具权威性和影响力的学术研究机构。2016年11月3日至7日在福建省霞浦县召开了学会第十五届年会,来自全国各地包括台湾地区共140余位学者参加了本次会议,本次年会共设“一带一路”战略与少数民族音乐研究、海峡两岸音乐的文化互动与交融、应用民族音乐学的理论与实践、各民族音乐的新课题研究、畲族音乐研究五个议题,这是我国民族音乐研究近年研究成果的汇集与展示。

中国少数民族音乐学会第十五届年会;少数民族音乐;会议综述

中国少数民族音乐学会(以下简称“学会”)为民政部、文化部主管下的国家一级学会,是少数民族音乐研究领域具权威性的学术研究机构。学会每两年举办一次学术年会,每次年会都会吸引来自国内(包括港澳台)甚至国际学者前来参加,具有较强学术影响力。中国少数民族音乐学会第十五届年会,于2016年11月3日至7日在福建省霞浦县召开,年会由中国少数民族音乐学会、福建师范大学主办,福建师范大学音乐学院、福建师范大学海峡两岸文化发展研究中心承办。会议期间,在主办方安排下还对福安市溪塔村畲族原生态歌场以及霞浦县半月里畲村展示的闽东各地畲族传统“歌言”、巫道法舞和群众自发性歌会进行了集体实地调查。

本次年会共设“一带一路”战略与少数民族音乐研究、海峡两岸音乐的文化互动与交融、应用民族音乐学的理论与实践、各民族音乐的新课题研究、畲族音乐研究五个议题,来自全国各地包括台湾地区共140余位学者参加了本次会议。会议共宣读论文77篇,其中包含台湾学者11篇。现根据年会的议题并结合论文提交现状将其分为五大部分进行分类梳理,即“一带一路”战略与少数民族音乐研究、音乐本体与文化研究、应用民族音乐学与音乐传承保护研究、畲族专题研究、台湾学者的研究。其中为了更好的呈现台湾学者的研究论域与方法,本文将其单独作为一个研究部分列出。

一、“一带一路”战略与少数民族音乐研究

“一带一路”是近年中国政府提出并大力推进的国家发展战略,其对中国与相关国家、地区的经济、文化等层面产生了深远影响。如赵塔里木在大会主题发言《“一带一路”与少数民族音乐》中,结合中国关于“一带一路”战略规划,介绍了“一带一路”与少数民族音乐的关系,阐明了当下民族音乐研究中的挑战与机遇。与此相关的文化层面的研究开展较早,研究成果也较为丰富。音乐学界在此领域的研究成果多集中在中国与周边国家历史与文化异同研究,近年来受到国家政策以及人们对于民族文化的重视,民族文化的比较研究以及认同研究在不同的研究领域开始逐渐显现。本次年会也有学者关注到本领域。

图 与会代表合影

(一)跨界音乐研究

关于中国与周边国家跨界音乐研究在我国开展较晚,研究成果也多在2000年后被集中发表出来,2011年9月16-18日在中央音乐学院召开的“2011中国与周边国家跨界族群音乐文化论坛”是对该领域以往研究成果的“回顾和检视”。学界关于跨界族群的研究多使用音乐民族志的方法对其进行考察研究,并将比较研究作为一种重要的手段和方法使用。本次年会所提交论文仍在上述研究范畴进行,并在理论探讨和个案对比研究领域展开讨论。例如杨民康的论文《从少数民族音乐研究到跨界族群音乐比较研究——试析一种音乐民族志方法论变迁的当代路向》,文章着眼于“点、线、面”三个层面,回顾了中国少数民族音乐及其音乐民族志研究中出现的研究观念及方法论在当代变迁轨迹。文章立足宏观视域,较为系统的梳理了跨界音乐研究理论的历史、现状及前景。

可以看到,本次年会所提交的文章中多在个案研究中立足微观视角,学者更多关注中国与周边国家音乐事象之间的差异性研究,并试图阐释这种异同所体现出的文化学含义。就本次提交的相关论文来看主要涉及朝鲜族与云南几个民族与相邻国家在说唱音乐、器乐音乐方面的比较研究。如李纬霖《中、老、缅、泰掸傣族群传统乐器的跨境比较研究——以“弹拨”、“拉弦”乐器为例》,关注了以往学界较少关注的“拉弦”、“弹拨”乐器的跨界对比研究,运用测音软件对所采录样本的固定音高、音分、频率等进行数据分析,以实证的方式对两类乐器的音律特点、形制、分布特征、运用等方面进行对比分析,对不同地域两类乐器进行整体论述;宁颖的《族群·疆界·认同:中韩跨界语境下延边朝鲜族“盘索里”传承支脉溯源》是她博士论文第三章部分内容,文章以中、韩“盘索里”传承支脉为研究对象,阐述了研究逻辑,并强调同宗音乐文化跨界“溯源”的目的与意义;金卉《浅谈朝鲜族横笛新传统的形成及其影响》,本文对朝鲜族横笛新传统形的形成和影响进行了分析,通过对比中韩两国传统横笛、改良横笛发展,讨论其演变过程,探索如何促进朝鲜族改良横笛更好的传承和发展。

如上所述国内学界关于跨界族群研究通常是以国境为界,以“比较”为主要研究视角,但如果我们采取更加广义的理解,那么当下属于世界音乐研究方向的非中国范畴的对象则均可纳入跨界族群音乐研究范畴。沿此思路,以实地调查后的思考为契机撰写而成的有关于国外民族音乐的考察与研究成果,应属于跨界音乐研究范畴。如崔玲玲的《来自伏尔加河岸边的歌声——记卡尔梅克民间音乐访述》,文章以作者2015年对俄罗斯境内伏尔加河下游的卡尔梅克共和国进行的田野考察为基础,收集并介绍了卡尔梅克蒙古人的民间音乐和藏传佛教寺院的宗教音乐,并在民族信仰及文化认同等问题上展开思考;凌晨的《越南母道教“上童”仪式的执仪者性别与认同》,文章就越南母道教信仰中“上童”仪式的执仪者性别和身份为研究要素,探讨了仪式表演建构自我对群体文化的认同作用,并为广西壮族巫信仰仪式中执仪者的性别与认同问题提供参照,等等。

(二)文化认同与民族音乐研究

关于文化认同与传统音乐研究的学术探讨,就本次年会提交的论文来看,可分为宏观与微观两类。宏观视域论文多与国家政治经济发展战略相契合,微观研究视角的论文则多在族群身份认同、不同文化冲突与融合方面展开学术讨论。如,张应华、许启雪《“古苗疆走廊”与黔东民间音乐的三重认同》,立足于汉民族音乐行为方式为特征的内地化认同,以及以内地化认同为参照系的族群性认同和地域性认同三个方面进行论述,阐明“古苗疆走廊”这条“国家通道”是一条汉民族传统文化由弱到强渐次进入的“文化通道”;杨殿斛的《地戏重建与音乐认同——黔中长顺营盘村民身份认同的文化自觉》,文章基于营盘村民重建地戏的事实,从文化认同、族群身份认同等角度对传统文化重建行为进行了学术分析;张青《武陵民族走廊迁鄂侗族民歌区域流变与文化认同》,探讨了经武陵民族走廊从湘黔迁至鄂西南清江流域的侗族与当地土、苗、汉共处互动中,逐渐形成了区域文化认同这一文化事象,进一步阐明其音乐表层文化呈现出本土化和地域化、而不是民族化的特点的结论;次仁朗杰《当代中国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的重构与认同——以藏族音乐为例》,论文以新中国成立后藏族音乐文化的发展历史为维度,分析了在不同时期产生于藏族居住区的众多新音乐,旨在阐明当代音乐文化的重构与认同问题。

可以看到,在以往关于民族音乐文化个案研究的不断积累的基础上,学者们开始关注民族音乐文化在不断流变中出现的文化融合与认同问题。而这一问题的深入探讨必将促进民族文化的深入研究。

二、音乐本体与文化研究

学界一直关注“文化研究”与“本体研究”关系问题,并多在二者比例与侧重以及本体分析与研究目的关系等方面展开讨论,但不可否认的事实是——似乎这是一个永远无法达成一致的议题,而能基本达成共识的则是:音乐本体研究是音乐学者的根本和优势所在。本次年会上述相关问题的探讨依然受到不少学者“青睐”。格桑曲杰《再探藏族“囊玛”艺术的起源与称谓——西藏聂拉木县充堆民间音乐实地考察与分析》,文章立足田野与形态分析,结合历史、文献记述、传说以及口述资料,形成与以往学界不同的对囊玛艺术起源、称谓的新认识;陈宇京的《土家族民间多元宗教仪式之人声叠唱探析》一文,从文化学、历史学角度切入,对土家族民间宗教仪式中的“称-合叠唱”这一现象进行了“音声分析”,作者认为土家族“叠唱”集中体现了土家族民间宗教文化的包容、和谐个性,也反映出我国各民族之间在宗教文化领域内互相交流、互相促进的传统;张鹤《新疆阿勒泰地区哈萨克人生仪礼音乐共性之探讨》,文章从阿勒泰地区哈萨克族人生仪礼的音乐形态研究入手,对不同部落间的人生仪礼仪式歌,不同类别的人生仪礼仪式歌,以及同一部落、不同地域人生仪礼仪式歌的旋律进行比较研究,归纳其仪礼音乐存在共性现象。进而从人生仪礼音乐的文化语境角度切入,观察哈萨克族迁徙的历史、游牧生活方式,以探寻其共性的产生由来;楚高娃《回到音声:胡仁·乌力格尔音乐中节奏范式探析——以额尔顿吉如和的<薛刚反唐>音声文本片段为例》,文章以额尔顿吉如和胡尔奇唱述的《薛刚反唐》乌力格尔音声文本片段为例,以音乐节奏为切入点阐释了乌力格尔的语言节奏和音乐节奏二者之间的辩证关系,从而证实胡仁·乌力格尔的共性特质;吴宁华等提交的《音乐人类学视野下的汉、壮民歌歌韵考察》一文,以南宁平话人的平话山歌“唱加”与崇左壮族“敖家”山歌的歌韵考察及比较研究为切入点,对歌韵功能进行主位的解释及探究其在不同族群传统对歌中的作用,探讨平话山歌音乐文化如何影响着壮族山歌;迪娜·叶勒木拉提《哈萨克叙事诗音乐词曲关系特征》,探讨了哈萨克语的特点与叙事诗音乐的唱诵部分中诗词与曲调的结合形成了特有的内在规律与特点,讨论叙事诗音乐的词曲关系研究应是一个具有共性意义的研究领域,其研究成果应具备普遍性与启发性。

苏金梅《南北侗族民歌装饰音风格探析》、吴华强《“族性音调”——少数民族民歌研究的另一种视角》、孔庆余《文化瑰宝 光耀千秋-论彭水苗族民歌中的情歌》、邓玉春《从<小河淌水>不同演绎看中国民族声乐艺术的多元化趋势》、祖木来提·吐尔共《试论吐鲁番婚礼套曲节奏型---以纳格拉鼓为例》等文章也均可归属此类,在此不做赘述。

三、应用民族音乐学与音乐传承、保护研究

应用民族音乐学(AppliedEthnomusicology)是民族音乐学的下属分支学科。其主要涉及两方面的工作:其一,它泛指有关世界民族民间传统音乐文化的实践活动,即针对音乐传统的记录、保存、复兴及展演活动。其二,亦指对展开上述活动的路径与方法展开理论层面的总结、批判与研究。在后来的发展中,应用民族音乐学之学科范畴又得到进一步的扩充,关注热点也随着社会文化语境的变迁而出现迁移①郝苗苗、梁辉:《西方应用民族音乐学的演进与发展动态研究》,《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15年第2期,第89-97页。。近年国内关于应用民族音乐学关注日渐趋多,探讨也更加关注理论与实践两个层面。本次年会也有相关学术成果呈现,主要涉及理论探讨和田野回馈以及传统音乐的可持续发展等问题研究。刘嵘的《安东尼·西格与应用民族音乐学》,文章通过对西格在视听档案管理、职业道德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所涉文献的分析,结合作者在美国与西格本人的多次访谈,探讨应用民族音乐学的发展以及西格在该领域的贡献。

郁正民、朱艳彬、李利佳、刘永武、党维波五位学者组成学术小组,以“高校依旧是传承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的主渠道”为主题介绍了四所学校近十余年来在黑龙江流域的四小民族(达斡尔、赫哲、鄂伦春和鄂温克)音乐文化传承的研究和实践成果,以及在他们实践领域中的不同视角、不同渠道、不同做法和不同经验。其题目分别是:郁正民的《音乐文化传承,学校依旧是主渠道——以黑龙江四小民族音乐文化高校传承为例》、党维波的《鄂伦春族表情艺术保护与传承探究——以黑河学院音乐学院为例》、李利佳和杨润的《佳木斯大学音乐学院赫哲族音乐研究领域概况》、刘永武的《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专业课程建设思考》、朱艳彬的《校地合作传承达斡尔民族民间音乐探讨》。

另外,有更多的学者立足实地田野,对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与发展问题进行了学术讨论。如齐柏平的《湖北长阳土家族民歌的保护与传承研究》、何欣《传承壮欢特色音调共享传统音乐资源》、章小燕《门巴族萨玛民歌及其传承》等。总之,关于应用民族音乐学的研究特别是在理论层面的探讨,学界关注较少。而关于民族音乐学研究成果的转换与应用问题一直是备受学界关注的“点”,也必将是未来民族音乐研究持续关注的领域。

四、畲族音乐专题研究

本次年会召开地福建省霞浦县是畲族闽浙聚居区的重要县分之一、是畲族小说歌的发源地,因此会议将畲族音乐研究作为一个专题单独列出。就提交的论文来看,数量较少,主要涉及畲族传统音乐本体研究、保护传承研究以及畲族音乐历史关系研究等几个方面。可以看到,畲族作为中国东南沿海地区有影响的民族其音乐研究参与学者较少,研究成果也较少。

蓝雪霏《从社会转型中的畲族歌唱看“非遗”传承双重合力的重要性》,该文通过对重大社会转型中的畲族歌唱历史及现状加以分析,认为“非遗”传承虽然受制于社会客观环境,然非遗传承与否的主因却是“非遗”持有者。在处理非遗传承的问题上,政府的良好愿望只有充分尊重“非遗”持有者并积极与其形成双重合力,“非遗”才能得到真正的“保护”;孟凡玉《民歌中的历史——以浙江畲族民歌“景宁调”为例》一文对浙江畲族民歌中的“景宁调”进行了学术关注,认为其包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不仅唱词可以作为研究历史的宝贵资料,某些特定的曲调中也有着悠久的文化记忆,成为研究历史的宝贵资料;吴涤《畲族活态礼俗仪式音乐在当代多元文化背景冲击下的保护传承与发展创新——以浙西南畲族为例》,以中国浙西南畲族为例,对其当代多元文化背景冲击下的畲族活态礼俗仪式音乐保护传承之现状进行调查探究,以此探究畲族礼俗仪式音乐艺术研究在中国传统音乐中的重要意义;陈江南的《闽东疍民民歌与周边畲族音乐的关联探究》,文章以民族音乐学的研究方法钩沉闽东疍民与畲族的历史,将闽东疍民民歌与畲族的音乐进行比较研究。探寻二者演唱方法、音乐本体、文学特征的相同点,探析其成因,为畲、疍关系论证提供音乐上的论证依据。

五、台湾学者的研究

台湾学者作为一个重要的学术团体,集体出现在一次学术会议上较为鲜见,本文单独将其列出旨在使读者清晰了解台湾学者在研究对象、研究视角与方法等方面所体现出的整体性特点。本次年会收到来自台湾师范大学、台北艺术大学等单位学者论文11篇,为大陆学者了解台湾学术研究现状以及做法提供了很好的实例与经验,促进了两岸的学术交流。为了契合“海峡两岸音乐的文化互动与交融”会议议题以及彰显对于台湾学者的尊重,会议特意安排台湾学者吴荣顺做了题为《台湾文资法与原住民无形文化资产保存∶论泰雅族的口述传统与口唱史诗Lemuhu/ Msgamil》中心发言,吴荣顺从台湾立法与文化遗产保护的关系立论,以个案描述与研究入手,对泰雅口述传统与口唱史诗进行了多层面的文化分析,阐明了口语叙述或歌谣吟唱的方式是泰雅族社会对于社群的历史记忆与文化传承媒介。

综合来看,这11篇论文均着眼于台湾本土民族音乐文化研究。如,方红樱、浦忠勇共同关注了阿里山乡新美小学“邹族古谣今唱”的文化传承现象。方红樱《推动古谣吟唱经验分享——以阿里山乡新美小学古谣队为例》,文章介绍了作者本人参与的“阿里山邹族古谣今唱”(“目的是要让邹族学童一辈能用族语吟唱祖先的歌”)教学活动的做法、成果与经验,阐述了“古谣今唱”的价值和意义以及“文化再生产”的意义;浦忠勇《古谣今唱——阿里山邹族古谣的整理、传唱与诠释》以音乐文化参与实践为切入点,阐述了作者对部落学校——新美小学教唱邹族古谣的实际经验,探讨了邹族“古谣今唱”的现象,藉此反思“文化再生产”的意义。上述两篇文章,以邹族的民歌传承为案例,从文化学的角度探讨了“古谣”在当下的传承的做法和意义。

另外,钱善华《阿美族丰年祭发展现况——以港口部落为例》,立足阿美族的历史背景资料,并以及“丰年祭”为对象,探讨了其歌曲的节奏与舞步的关系,以此扩大对阿美族丰年祭祭仪文化的认知;赖灵恩《歌谣中的部落生命史——以卑南族下宾朗部落为例》,以卑南族下宾朗部落(Pinaski)为主要研究对象,透过田野采集与整理对部落中的歌谣进行了分析、研究,论述了古老族群歌谣是族人身体与声音的记忆,透过歌谣的传唱来传承部落的历史文化以及个人与群体的生命记忆与经验的观点,以此阐明宾朗部落族人,如何用歌来书写自己记忆中的历史;李秀琴《西拉雅——淹没于汉文化中的南岛语族》,回顾了西拉雅族同化历史以及文化重构情况,对从语言、文化、信仰等层面对传统文化重构做法,表达了期盼与担忧;林珀姬《从历史与族群融合之视角下探讨台湾各族音乐文化的交融》,文章着眼于历史与族群文化融合,探讨了台湾各族群音乐的交融现象;林清财《台湾布农族猎首歌Mlastabang》,本文对布农族猎首歌Mlastabang进行了考察与研究,通过对氏族迁徙路线的梳理和歌谣名称由来的比对研究,重新梳理这首Malastabang的仪式歌谣和布农族内氏族之间的关系;明立国《台湾原住民族祭仪歌舞传承发展的一些问题和现象》,文章通过解读台湾原住民族祭仪歌舞传承发展中出现的问题与现象,探讨在大环境的关注与肯定之下,在文化认同机制的基础上,如何看待表演与祭仪?如何检验与区别创新和传统之间的关系?等问题;童春发《排湾族歌谣、乐器与文化生命的关系》,文章从排湾族民歌与乐器分析入手,分析了当下排湾族部落音乐使用现状,得出彼此对唱是排湾族部落生命的共同意识与文化生命的认同的结论;余锦福《阿美族丰年祭歌舞的在地性与文化意涵:以丰滨乡为例》,通过对丰滨乡四个部落的丰年祭歌舞调查发现,阿美族不同部落的丰年祭歌舞文化在形式上有其微妙异同存在,作者将丰年祭歌舞,置于祭仪文化母体的时空里及文化脉络中,以此考察其具有的规律性,并推敲其可能的文化意涵。

值得关注的是王耀华也在本次年会做了题为《三十年来两岸高山族音乐研究的发展与展望》的主题发言,回顾了两岸学者在30年内关于高山族音乐研究的学术成果。综合来看,立足本土的微观个案研究是本次年会台湾学者的共同学术论域,文化传承与变迁研究、文化交融的对比研究以及音乐现象的文化学阐释等是学者关注较多的学术点。上述台湾学者的文章中并未出现专门关于音乐形态分析的文章,但文章中服务于研究对象的形态分析常有出现。因此,是否可以说台湾学者在音乐形态分析方面已经走出了我们常常纠结的“两张皮”的境地?还是他们将学术视野转向了更加务实的现实问题研究?随着两岸学术交流的不断深入,期待能看到更多台湾学者的相关研究,以便更加客观、全面了解台湾地区音乐文化研究的历史与现状。

结语

中国少数民族音乐学会每一次年会都是一次学术的盛宴,来自全国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学者共同对中国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研究成果进行集中展示与交流。纵观本次年会学术论文,其研究特点与不足总结如下:

1.音乐及其文化研究仍为研究主导,但也存有“两张皮”、分析不够深入等问题;

2.研究中宏观与微观视域相结合的同时突显微观研究成果,以实地调查和微观视域立论文章成为多数学者的选择;

3.跨界族群研究、文化认同研究、仪式音乐研究、传统音乐的传承与发展研究等论题,参与学者较多,成果也最丰富;

4.出现以往学界关注较少的研究领域,如传统音乐审美研究、音乐图像学研究以及应用民族音乐学等;

5.对研究方法与现状的反思,本次年会论文中较少;

6.宏观的对比研究和整体性研究开展的不够深入,仍有较大学术空间。

总之,本次年会从参与学者来看呈现出年轻化的趋向,学术研究的地理范畴、论域也较为宽泛,研究角度多样,研究方法丰富,是一次集中展示近些年该领域学术研究成果的学术会议。台湾地区学者的集中出现,也从研究动态与方法上给予我们很大启发。下一届中国少数民族音乐学会年会将在于2018年在湖北举办,期待下届年会有更丰硕的学术成果呈现。

(责任编辑 孙 凡)

J605、J607

:ADOI:10.3969/j.issn1003-7721.2017.03.017

1003-7721(2017)03-0149-06

2017-05-20

李建军,男,中央民族大学音乐学院音乐学系讲师(北京 100081)。

猜你喜欢
畲族学者音乐
学者介绍
管子学刊(2022年2期)2022-05-10 04:13:10
学者简介
学者介绍
管子学刊(2022年1期)2022-02-17 13:29:10
唱支山歌给党听——记畲族三月三节
畲族三月三
畲族民歌
心声歌刊(2018年2期)2018-05-25 03:05:23
圣诞音乐路
儿童绘本(2017年24期)2018-01-07 15:51:37
学者介绍
音乐
畲族民间艺术述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