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宗平(北京)
2017中国经济展
文宗平(北京)
2016年12月14日至16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召开。会议深入分析了当前国内国际经济形势,认真总结2016年经济工作,全面部署2017年经济工作。如何看待新常态下的中国经济走势?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有何深意?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将扩充哪些新内涵……本文为您解读。
2016年前三季度我国经济增长6.7%,居主要经济体前列,单位能耗同比下降5.2%,提前实现全年新增1000万人的就业目标,城乡居民收入与GDP增长基本同步……一系列统计数字折射缓中趋稳、稳中向好的发展态势。
这些实实在在的成绩,是在世界经济低迷、国内“三期叠加”的大背景下取得的,是党中央带领全国人民辛辛苦苦干出来的,来之不易、振奋人心,必须充分肯定。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积极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逐步形成“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初步确立了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的经济政策框架,作出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重大判断,形成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的政策框架,贯彻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2016年,在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全党全国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主动把握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适度扩大总需求,引导形成良好的社会预期,坚定推进各项改革,妥善应对重大风险挑战,经济社会保持平稳健康发展,质量效益提升,经济结构继续优化,改革开放取得新突破。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新常态正在实现“三个转”:一是速度转轨。我国经济增长已经从高速转为中高速,从2016年前三季度同比和环比数据看,缓中趋稳态势比较明显。6.7%的增速在世界主要经济体中,可以说是最好的经济增速。二是结构转型。从中低端转向中高端,需要加大改革,调整各方面工作力度。这是中长期目标,把握大逻辑,实现结构转型升级的大目标。三是动能转换。新动能正在加快成长,旧动能还要改造提升。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是治国理政的重要原则,也是做好经济工作的方法论,2017年贯彻好这个总基调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稳中求进,稳是主基调,稳是大局,在稳的前提下要在关键领域有所进取,在把握好度的前提下奋发有为。稳和进,既相互制约、相互影响,又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只有政策稳、预期稳、社会稳,发展形势才能稳,在保持平稳中积聚更多进的能量;只有积极进、主动进、持续进,以改革创新破解发展中的问题,才能不断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稳增长、促发展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虚则静,静则动,动则得矣。”运用好辩证思维、系统思维、底线思维,把中央关于稳中求进的各项决策部署落到实处,稳就有了依托,进就有了方向。
稳中求进,必须扭住稳的关键点,找准进的切入点,把稳的举措落实,让进的动力迸发。具体来说,就是要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维护流动性基本稳定,把防控金融风险放到更加重要的位置,确保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为继续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进基础性重大改革创造稳定的宏观环境;就是要坚持基本经济制度,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坚持扩大开放,稳定民营企业家信心,有效稳定市场预期;就是要按照守住底线、突出重点、完善制度、引导舆论的思路,深入细致做好社会托底工作,扩大人民群众获得感,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为改革发展汇聚澎湃动力。
“2017年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化之年”“坚持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释放了把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2017年工作重点的明确信号,作出了系统部署。从“攻坚之年”到“深化之年”,从“三去一降一补”五大任务拓展为四个方面重点工作,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握发展规律、顺应实践要求,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注入新内涵、擘画新图景,为做好经济工作提供了科学指南。
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党中央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重大创新。2016年,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全面铺开,取得了初步成效。全年4500万吨钢铁去产能任务、2.5亿吨煤炭去产能任务提前完成;到11月末,全国商品房待售面积连续9个月减少;市场化、法治化债转股等措施陆续出台,企业成本逐步下降;脱贫攻坚、民生投资提速加力补短板。在改革推动下,部分行业供求关系、政府和企业理念行为发生积极变化,促进了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的提升。
成绩面前,我们也应清醒看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工作进展上还很不平衡,在思想认识上还存在一些模糊的、肤浅的、片面的认识。我国经济运行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虽然有周期性、总量性因素,但根源是重大结构性失衡,导致经济循环不畅,因此必须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上想办法,努力实现供求关系新的动态均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最终目的是满足需求,主攻方向是提高供给质量,根本途径是深化改革。
“凡谋之道,周密为宝。”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从深入推进“三去一降一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振兴实体经济、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四个方面,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出具体部署,推动这项重大改革向更广维度、更深层次、更大空间深化拓展,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指导意义。
“非知之难,行之惟难;非行之难,终之斯难。”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同时要突出重点,打好攻坚战。推进五大任务不可松懈,务求取得实质性进展。去产能要继续推动钢铁、煤炭行业化解过剩产能,同时抓住处置“僵尸企业”这个牛鼻子,推动行业提质增效;去库存要因城因地施策,重点解决三四线城市房地产库存过多问题;去杠杆要在控制总杠杆率的前提下,把降低企业杠杆率作为重中之重;降成本既要在减税、降费、降低要素成本等“显性”层面下功夫,也要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等“隐性成本”;补短板要既补硬短板也补软短板,既补发展短板也补制度短板。
作为2017年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内容,房地产市场如何发展引人关注。
会议为2017年楼市定下“平稳健康发展”的主基调,提出要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的定位,并布局房地产市场长效机制建设。
“房地产发展的首要目标应该是实现‘住有所居’,让房地产回归住房属性。”中国社科院城市与竞争力研究中心主任倪鹏飞说。
会议提出,2017年,要综合运用金融、土地、财税、投资、立法等手段,加快研究建立符合国情、适应市场规律的基础性制度和长效机制,既抑制房地产泡沫,又防止出现大起大落。
“长效机制意味着房地产市场发展不能只靠一时的应急政策,关键要解决内火,完善制度建设。”中国房地产估价师和房地产经纪人学会副会长柴强说。
倪鹏飞分析,此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发展战略层面作出调整,让房地产与宏观经济、城市化协调发展,有利于扭转宏观经济对房地产业的过度依赖和房地产市场严重分化格局。此外,会议提出促进农民工市民化,有利于释放农民购房需求,促进城镇化发展。
会议将振兴实体经济列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明确要坚持以提高质量和核心竞争力为中心,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扩大高质量产品和服务供给。
专家认为,抓住实体经济,就是抓住经济发展的要义,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振兴制造业,应该把促进制造业提质增效作为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内容。
在经济发展新常态的背景下,党中央强调质量提升、创新驱动、品牌建设,倡导“工匠精神”,正是牵住了实体经济发展的“牛鼻子”。“质量意识、品牌意识应贯穿于生产流通消费的全过程。”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教授徐佳宾说。
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杨伟民提出,振兴实体经济,要处理好四方面的关系:
一是质和量的关系。既要去过剩产能,也要全面提升提高产品质量。要以提高产品质量和核心竞争力为核心,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扩大高品质产品和服务供给,培育更多百年老店。
二是新和老的关系。既要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蓬勃发展,也要注意用新技术、新业态全面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否则老产业会变成过剩产能。
三是内和外的关系。必须坚持扩大开放,继续依靠两种市场、两种资源。现在制造业外资“进”在减少,“走”在增多,对此须高度重视。
四是大和小的关系。优化产业组织,既要提高大企业的素质,也要重视中小微企业发展,要在市场准入、要素配置等方面更多支持中小微企业参与市场公平竞争。
2017年,党的十九大将召开,也是实施“十三五”规划的重要一年,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化之年,做好经济工作意义重大。
尽管前行路上困难多多,但只要坚定信心,深化改革,狠抓落实,中国经济必将在新的一年稳中求进,开创新局,迎接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
责编/花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