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中国十大航天新闻
1月11日,中国政府正式批复首次火星探测任务,计划于2020年择机发射火星探测器,一步实现“绕、落、巡”工程目标,对火星进行环绕探测、着陆探测和巡视探测,对火星的土壤环境、大气等展开研究。此外,探月工程嫦娥-4任务全面启动,将首次在月球背面着陆。
3月8日,中国国务院批复同意:自2016年起,将每年4月24日设立为“中国航天日”。2016年恰逢中国航天事业创建60周年,首个中国航天日围绕“中国梦 航天梦”主题开展了系列宣传与科普活动,在全国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8月6日,中国首颗天通-1移动通信卫星发射升空,这是中国自主研制的大容量地球同步轨道移动通信卫星系统的首发星,也是中国空间信息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将与地面移动通信系统共同构成移动通信网络,为中国国土及周边海域的各类手持和小型移动终端提供话音和数据通信覆盖。卫星的发射填补了中国在卫星移动通信领域的空白,使中国卫星移动通信迈入“手机时代”。
8月10日,高分-3卫星升空,这是中国“高分”专项的首颗合成孔径雷达(SAR)成像卫星,也是中国首颗分辨率达1m的C频段多极化合成孔径雷达卫星。高分-3能够全天候和全天时实现全球海洋和陆地信息的监视监测,可服务海洋、减灾、水利及气象等多个行业及业务部门。
8月16日,中国成功发射世界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墨子号。该项目的主要目标是借助卫星平台,进行星地高速量子密钥分发实验,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广域量子密钥网络实验,以期在空间量子通信实用化方面取得重大突破;同时在空间尺度进行量子纠缠分发和量子隐形传态实验,开展量子力学完备性检验的实验研究。
11月3日,中国新一代大型运载火箭长征-5在海南文昌发射场执行首飞任务,成功将载荷送入预定轨道。长征-5成功首飞实现了中国液体运载火箭直径从3.35m到5m的跨越,其近地轨道和地球同步转移轨道运载能力分别达到25吨级和14吨级,大幅提升了中国运载火箭的运载能力,与目前国外主流运载火箭的水平持平,成为中国运载火箭升级换代的重要标志,也标志着中国从此步入了拥有大型运载火箭国家的行列。
11月3日,载有中国自主研制的磁聚焦霍尔电推进系统的实践-17卫星由长征-5火箭发射,世界上第一套磁聚焦霍尔电推进系统进行了在轨飞行验证。
此前的6月25日,多用途飞船缩比返回舱等多个先进试验载荷搭载长征-7火箭升空,开展在轨验证。
11月10日,中国“脉冲星试验卫星”发射升空,其主要任务是开展脉冲星的空间探测及脉冲星导航技术体制的试验验证。它是世界首颗开展脉冲星X射线在轨探测的卫星,用于验证星载脉冲星探测器性能指标和空间环境适应性,积累在轨实测脉冲星数据,尝试验证脉冲星导航技术体制的可行性,为脉冲星探测及技术体制验证奠定技术基础,抢占世界航天前沿技术战略制高点。
9月15日和10月17日,中国天宫-2空间实验室和神舟-11载人飞船先后成功发射。10月19日,神舟-11与天宫-2成功实现交会对接,中国航天员景海鹏和陈冬入驻“天宫”。在组合体运行期间,开展了较大规模的空间科学实验与技术试验。11月18日,神舟-11飞船返回舱在预定区域安全着陆,航天员出舱后状态良好,任务取得圆满成功。此次任务突破了航天员中期驻留、地面长时间任务支持和保障技术,标志着中国空间实验室阶段任务取得具有决定性意义的重要成果,为中国空间站建造、运营和航天员长期驻留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2月11日,中国新一代静止轨道气象卫星风云-4的首发星成功发射。该卫星采用大型三轴稳定姿态控制平台,装载多种有效载荷,最高空间分辨率为500m,全圆盘成像时间分辨率达15min,总体性能达到欧美第三代静止气象卫星水平,在红外大气探测方面处于领先地位。风云-4卫星实现了中国静止轨道气象卫星的升级换代和技术跨越,将对中国及周边地区的大气、云层和空间环境进行高时间分辨率、高空间分辨率、高光谱分辨率的观测,大幅提高天气预报和气候预测能力。
本刊记者_祁首冰 毛凌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