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雨
在荒原里开出花
■段雨
赵萝蕤(1912年-1998年),浙江德清人,著名翻译家、文学家。
美国诗人艾略特的《荒原》以晦涩难懂、征引渊博著称,1922年出版后,一度被评论界看作是20世纪最有影响力的诗作。而这样一部里程碑式的作品直到十五年后才与中国读者见面,更令人惊诧的是,它的翻译者,竟是妙龄闺秀赵萝蕤。
25岁的赵萝蕤一举成名,被称“兼备中西文化修养、功力深厚”。然而这并不意外,从小,做大学教授的父亲让她接受的是美国式的教育,一年级就开始学习英语和钢琴,课余教她《唐诗三百首》和《古文观止》。
1928年,16岁的赵萝蕤凭着出色的语言能力考入燕京大学中文系,读书期间,就常为闻一多创办的《学文》杂志翻译外国文艺理论。她钢琴弹得好,文章作得好,人又娴静优雅,“校花”名声很快传遍燕大,追求者甚多。而“拘谨怕羞、严肃安分得像座山一样”的她,唯一钟情的是仪表不凡、才华出众、正在研究古文字学的诗人陈梦家。
从燕大毕业后,以英语满分的成绩,赵萝蕤考取了清华大学外国文学研究所,应戴望舒之邀,开始翻译《荒原》。1937年译本出版后,传神的表达广受好评,文学大家邢光祖评论说:“赵女士的这册译本是我国翻译界‘荒原’上的奇葩。”
抗战爆发后,已是陈梦家夫人的赵萝蕤随丈夫赴西南联大,生活艰难繁琐,昔日的大小姐学会了洗衣抹地、淘米烧菜。家务之余,她依旧手不释卷,“联大图书馆所藏英文文学各书,几乎无不披览”,煮饭时,膝头常放着一本狄更斯的小说。环境恶劣,有着知识分子浪漫情怀的赵萝蕤却从不气馁,“我永远是个乐观者,我觉得一切悲伤事结果都是最大的喜事,一切泪珠恨海在世界的喜剧场中都是些美丽的点缀,珍贵的纪念,活泼的教训,经验的演进。”
1944年,陈梦家受邀到美国芝加哥大学讲授古文字学,赵萝蕤也去芝加哥大学英语系攻读文学博士。其间,她幸运地被艾略特邀请参加晚宴。
三年后,陈梦家先行回国,赵萝蕤继续求学,出色完成了研究亨利·詹姆斯小说的博士论文,独到的见解得到系主任威尔特教授的赞赏。此时,国内战事紧张,因深恐不能实现学成回国的愿望,赵萝蕤毅然放弃了来年6月就可获得的博士学位,辗转回到北平。
然而,一腔热忱换来的却是连续的劫难,先是“知识分子思想改造运动”,作为燕京大学西语系主任,她疲于奔命,没完没了地检讨“错误倾向”;接着陈梦家被打成右派,下放劳改;随后文化大革命到来,不愿“被人当猴耍”的陈梦家自缢身亡。受此刺激,赵萝蕤患了严重的精神分裂症。
身体稍有好转后,赵萝蕤在北京大学西语系任博士生导师。课余,她投入美国诗人惠特曼的巨著《草叶集》的翻译工作,在卧室里的一张小书桌上,伏案十二年。
《草叶集》全译本的完成,震惊了学术界,美国《纽约时报》头版刊登了对赵萝蕤的长篇报道:“一位中国学者竟能如此执著而雄心勃勃地翻译我们这位伟大民族诗人的作品,真使我们惊讶不已。”1991年,芝加哥大学邀请赵萝蕤回母校参加建校一百周年活动,并授予她“专业成就奖”。
“人活在世界上悲痛固多于喜欢,但一切悲灰都有止境,只有在有限承迎无限的时候,才永无止境。时光短促,艺术悠长,这使我永兴起可悯的憾恨,因此我暂时考虑将涓滴的寂寞,伸入洋海的淡忘。”禅意话语中透出的大彻大悟,最终让温室里的花朵在荒原里微笑盛开,成为奇迹。
(编辑张秀格gegepretty@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