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苏原
江南三色玉:采茶戏、黄梅戏、越剧振兴的路线图
刘苏原
泱泱大中国,文化底蕴丰厚,舞台上的戏曲剧种也繁花似锦。在这些作为民族文化传承载体的艺术瑰宝中,京剧、昆曲是国宝,而在南方诸多戏曲剧种中脱颖而出的采茶戏、黄梅戏和越剧则可誉为江南的“三色玉”。吴侬软语的越剧曾以袁雪芬版的《梁山伯与祝英台》迷醉了新中国开国之初的那一代观众,而之后王文娟版的《红楼梦》至今让人忘不了那“天上掉下个林妹妹”。黄梅戏也是如此,严凤英与王少舫联袂演出的《天仙配》,至今让不少旅游景点还在争“七仙女下凡地”。采茶戏也有历史的闪光点,当年的《小保管上任》《茶童戏主》与《怎么谈不拢》也曾让大江南北的观众领略到了别一种江南的戏曲风采。在倡导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今天,如何振兴戏曲,走出困境,如何让这江南的“三色玉”重放光彩,本文列出了实践正在做或有待做的振兴路线图。
过去说,一个好剧本可以救活一个剧种,现在看起来,仅凭单个剧本的成功就能一劳永逸地保持整个剧种的繁荣是不现实的。但可以肯定的是,剧本仍是一剧之本。大力抓好剧本创作应该也必须是振兴戏曲,走出困境的首选与重中之重。这些年来,江西采茶戏的剧本创作是有目共睹,富有成果的。从《山歌情》开始,到《榨油坊风情》《木乡长》《远山》《乡里法官》《燃烧的玫瑰》《快乐标兵》,一路飘红,共有七台大型采茶现代戏连续获得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这足见江西对采茶戏剧本创作重视的力度和江西剧作家整体的创作实力。
但也要看到,江西采茶戏的剧本创作在取得以上成果的同时,也有其不足。其一是从演出实践来看,这些作品在获奖后复演率一般不高;其二是尽管获奖作品较多,但真正能传世、堪称经典的作品还有待精心打造;其三是创作的集体视角偏重主题与题材,而戏剧本体的突破恰恰不够。要打造足以引领剧种振兴的扛鼎之作,至少应该满足三个条件,一要热演,二要能够传世,三要艺术上能升格为新的经典。这就要求戏的创作无论是文本还是舞台都必须做到“三个回归”:一是要回归戏曲的本体,紧扣戏剧观念总体的突破;二是要回归戏曲的审美本位,而不是单纯追求主题的政治对位效应;三是要回归观众的时代需求,即不能庸俗、低俗、媚俗,也不能又回到那个追求神性而非人性的神坛上去。
剧本创作不但要出新,而且要出彩,这在剧本的剧场性,为演出提供的形式与空间时间上也要有出新出彩之处。从黄梅戏的创新来看,新时期之初,马兰主演的《女画家》实际上就开启了黄梅戏的创新之旅。最值得一提的是曾经在全国剧坛引起过轰动的《徽州女人》,该剧无论是戏剧观念的突破
还是主题文化内涵的延伸,人物塑造的意象性都与以往的黄梅戏有了全新意义的不同。此后,新版黄梅戏《孔雀东南飞》也以全新的风貌亮相于中国戏剧节。越剧的剧目改革则早在上个世纪四十年代的《祥林嫂》就已开始,但更能引发戏剧观念巨变的是茅威涛主演的《孔乙己》及创新版的《梁山伯与祝英台》。而赖声川版的《新暗恋桃花源》大胆地把越剧与话剧两种不同的剧种熔于一炉,在同一舞台上,用两个剧种的悲与喜的艺术样式,表现两种历史背景之下的两种深邃意境,即“桃花源”与“暗恋”两个不同的故事。从而以一种崭新的戏剧模式和新奇而雄奇的戏剧魅力展示了走向未来戏剧的全新路径与诱人前景。
戏剧是综合艺术,又是表演的艺术,戏曲尤其如此。作为表演的艺术,戏曲是要捧角的。京剧曾经有梅兰芳、程砚秋、荀慧生、尚小云这四大名旦,越剧也曾有袁雪芬、徐玉兰、范瑞娟、王文娟等一批名角,黄梅戏有严凤英、王少舫等知名演员,江西采茶戏的前辈演员中,高安采茶戏的谌国泰、彭金花等也较有知名度。在新形势下,要让采茶戏、黄梅戏、越剧有新一波繁荣发展,就必须承先启后不断推出新秀、新团队、新的领军人物。此举,越剧起步早,力度大,思路也新,其最大的两个亮点是推出了组团突围的“小百花”剧团和茅威涛这位大师级的领军人物。“小百花”曾一度红遍了全国,成为艺术人才培养新模式的代名词。梅花大奖获得者茅威涛,其代表作是新派越剧《孔乙己》《寒意》及新版《梁山伯与祝英台》《春琴传》等,她曾代表国家,带着自己的新版《梁山伯与祝英台》赴瑞士与德国访问演出,在瑞士,是作为中瑞建交60周年的大礼。在德国她体会到了因为自己的艺术作品令国旗在异乡冉冉升起的快乐。为了支持茅威涛把事业做大做强做优做特,著名导演郭小男,著名作家、茅盾文学奖得主王旭峰还与她组成了编、导、演的强强组合。黄梅戏也在继严凤英、王少舫后,推出了马兰、黄新德、韩再芬等多个批次的新的领军人物。
分析归纳越剧、黄梅戏等剧种在新人培养和推出新秀方面的思路与举措可以得到三点启示。一要有多梯次团队型新秀名角脱颖而出的机制,要推出名角,更要推出整体性的优秀组合,优秀团队,打造名团;二要有高端的传承机制,要像京剧那样,在文艺院校设置越剧、黄梅戏、采茶戏的硕士、博士教学点;三要有大师级的领军人物,要像越剧的茅威涛那样,要为之匹配相应的高端工作室、高端演出团队、高端的合作导演、合作编剧。江西采茶戏也有一批新秀,有龙红等多位获梅花奖的优秀演员,但很遗憾,这些名角都已离开演出一线。对比越剧、黄梅戏,我们还有不小的差距有待追赶。
戏曲要赢得观众有两种方法,一种是靠戏好,另一种是培养观众。通过课本剧,让戏曲走进中小学的课堂是一条途径。不仅京剧,采茶戏、黄梅戏、越剧也早已在中小学开课,但这是个渐进的过程,心急吃不了热豆腐。通过大学生戏剧节,让大学生参与到戏曲活动中来,这条路径会是一条捷径。越剧已启动“青春化”行动与此对接,培养越剧的青年观众。生长在莺歌燕舞的江南氛围中的越剧原本就很亮丽也很青春,其婉约缠绵是很能诗情画意般轻笼人心的。黄梅戏与采茶戏虽多了些乡土气,但其轻松活泼,同样可以凭其撩人之心的艺术魅力,把这江南的“三色玉”配饰在戏曲青春化的校园戏剧中。而且,现在有很多采茶歌、黄梅歌、越剧唱腔演化的歌十分流行,这也是扩大采茶戏、黄梅戏与越剧影响,在潜移默化中培养观众的一条途径。戏剧有两种功能,观赏性和参与性,我们可以通过强化参与性来制作一些互动性很强的戏曲节目与戏剧活动,如组织一些采茶戏、黄梅戏、越剧的选秀活动、达人活动,这也是一条培养青年观众、扩大采茶戏、黄梅戏和越剧社会影响的路径。
中国目前正在向现代化和都市化方向迈进,正处于由农村向都市化转变的转型期,戏曲目前所处困境其实都是转型期必然出现的问题,戏曲必须适应这种转型,应该走都市化发展道路,否则就会被淘汰。
戏曲的都市化转型有两层内涵。第一层内涵是市场转移。由于城市化步伐的加快,越来越多的农民正在转变身份进城成为市民,即便暂时留在农村的那些农民也都大多进城打工,实际上真正还居住在农村的只是一些留守儿童及老人。既然农民进城已成事实,戏曲的主要演出市场也就随着大多数农民的进城而转移到了城市,看不到这一点,就是一个方向性、战略性的失察与失误。第二层内涵是戏曲本身也要适应这种变化,实现艺术上的转型,更加注重现代化与时尚需求。越剧是有抢滩占码头,挺进都市的传统的,当年能从浙江的嵊县进入大上海并扎下根来成为一个大剧种,靠的就是适应了当时上海的都市化环境。在当前,越剧的都市化转型又走到了前面。越剧转型的举措之一是尝试小剧场戏剧。中国的小剧场演出是从话剧开始的,其中做得最成功的是孟京辉的实验戏剧,如《恋爱的犀牛》。接着京剧也玩小剧场,演出了非常前卫的新版《马前泼水》《阎惜姣》。戏曲界还投排了京剧、越剧二者交叉融合的小剧场作品《还魂三叠》。之后,黄梅戏也动起来,推出了小剧场戏剧。举措之二是与网络文学联姻。近年来,随着网络文学的走红,影视界投拍了《步步惊心》等一系列以网络小说为题材内容的电影电视剧而赢得了可观的票房与收视率。对此,越剧与黄梅戏也不甘落后,投排了《第一次的亲密接触》等这样一类取材于同名网络文学作品的“网络越剧”“网络黄梅戏”,而越剧版的《第一次亲密接触》的编剧就是当今华文网络世界无人不晓的那个“一不留神玩成了网络作家”的蔡智恒。越剧居然大大方方地让“痞子蔡”这类e时代的角色在台上“轻舞飞扬”。应该看到,在这方面,江西采茶戏的转型步伐有些滞后,无论是观念思路的转变还是步伐举措的实施都有待加快。
当然,戏曲的都市化转型远不止引入小剧场与网络文学这两招,其内涵很丰富,视野很开阔,任务也很艰巨,艺术上有待去做的事也很多,但有一点很明确,也很重要:完不成这个转型,戏曲就难有出路;完成好这个转型,戏曲的前景就会柳暗花明,这个江南的“三色玉”也就会珠圆玉润,在戏曲的舞台上再度光彩照人。
[1]何玉人.回应实践走出困境[N].中国文化报,2008-03-26.
[2]李祥林.寻求突围的新世纪[J].南昌:影剧新作,2005(1).
[3]霍明宇.赖声川新暗恋桃花源的舞台探索[N].中国文化报,2011-08-05.
[4]郭小男.重塑茅威涛[N].中国文化报,2010-11-30.
[5]刘淼.还魂三叠:这个实验太大胆[N].中国文化报,2010-10-12.
刘苏原:新余市艺术创作研究所
责任编辑:谢菁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