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益松
甜美隽永 绵延终生的初吻
——关于《初吻》
■范益松
作品在主人公玛丽和约翰长达半个多世纪的生活历程中选取了不同时段的八个故事,生动而可信地反映了平凡人在情感生活中的喜悦、快乐、矛盾和烦恼。
初吻 爱情 婚姻 非婚外恋
初吻是美好的,
真挚纯洁的初吻是令人终生难忘的,
初吻播下的爱情种子会在心里扎根、开花,
盛开的爱情之花永远不会凋谢。
《初吻》是一出只有两个角色的轻喜剧。两个角色分别是玛丽和约翰,场景为某个小镇里一幢平常无人光顾的林间小木屋。玛丽和约翰的家分别在它的左、右两侧不远的地方。时间跨度从主人公十一岁开始,一直到七十二岁,八场戏分别选取了他们长达半个多世纪的爱情生活历程中不同时段的八个故事,风格轻松、幽默,充满了生活气息,以各种具有典型意义的事件,生动、真实而可信地反映了平凡人在爱情和婚姻生活中的喜悦、快乐、矛盾和烦恼。
故事以“秘密领地的两只小仓鼠”开始。①当时两个小主角刚刚十一岁,玛丽一家七、八年以前就住在这里,后来因为她的父亲在别的地方找到了更好的工作,于是举家搬迁他乡。最近因为工作的原因,又搬回了此地。而约翰一家却一直居住在这里。这一天,两个人无意间在此相遇,他们的“初吻”就此发生。从相见、相识、争吵、达成“协议”、和解、相互产生好感到到最后的“初吻”,剧作家把情节组织、铺排、描绘得非常自然而巧妙,而且生动地体现了角色的性格特征,富有浓郁的生活情趣和喜剧特色。
这一天,约翰心爱的宠物——一只小仓鼠不幸死了,他用一只鞋盒装着小仓鼠的尸体,准备到这个人迹罕至的地方把它埋葬起来。恰好,玛丽也到了这里。两个孩子都想在这个离开自己家不远的地方占领一块属于自己的秘密领地,于是双方之间发生了谁应当是这里的主人的争执。在此过程中,他们无意中发现,当他们三、四岁的时候,双方的父母是很好的邻居,而且还曾经把他们放在一个浴缸里洗澡,这个回忆让两个人都感到非常的难为情。经过争论和讨价还价,两人达成了“协议”:这里“可以作为两个人共同的秘密领地,但是谁先到这里就有优先权,可以让另一个人滚蛋。”不过,这种个人独占的情况只能持续“半个小时。然后他们必须分享”这个地方。
在两人达成协议以后,玛丽对约翰已经解除了戒备,在准备离开时她突然停下脚步,问约翰:“你亲过女孩子吗?”年仅十一岁的约翰当然对此问题感到非常意外,他惊奇地问道,“什么!?!”玛丽回答,“别担心。只是我姐姐现在是个花痴,她想亲这个男孩,又想亲那个男孩,可我觉得她从来没有亲过任何男孩。(耸耸肩)我只是想知道这是件多么不得了的事情,仅此而已。”接着她又说:“你知道吗?她说,有时一个男孩和一个女孩亲嘴的时候,要把他们的舌头放在对方的嘴里。”由于性别不同,十一岁的女孩玛丽当然比约翰要更早一些对这样的问题感到兴趣和关注,更何况她有一个青春萌动的姐姐。而约翰对此却感到非常的反感,“呸!哦!真恶心!呃!把一个女孩的舌头放在我嘴里?我宁愿吃掉一只活着的虫子也不愿意这么做。你是不是有病还是怎么的?”玛丽回答:“是我姐姐说的,我不知道。”约翰马上说,“滚开,不然我要吐了!”这段不经意间发生的对话为后面的“初吻”埋下了伏笔。
根据“协议”,玛丽必须离开半个小时然后再回来,但是事实上,她并没有走,而是躲在小木屋的背后,看看约翰到底要在这里干什么。约翰以为玛丽已经离开,于是,他把鞋盒拿出来,把小仓鼠埋在土里,并为它堆了个小坟墓,在此过程中,他非常伤心,向小仓鼠倾诉了自己的心里话。这一切都被玛丽看在了眼里,她为约翰对小仓鼠表现出的真挚情感而深深感动,“我真的感到难过。有哪个男孩因为一只仓鼠就成那个样子……(看着约翰)……他真是最好的男孩儿。”于是她跑回了家,把自己喂养着的一只小仓鼠拿了过来,并且把它作为礼物送给了约翰。这一友善的举动顿时拉近了她和约翰的距离,使得约翰在为了争夺私人领地时产生的敌意一下子烟消云散。通过谈论各自的宠物小仓鼠,两人都对对方产生了好感,面对着这么一个可爱的小伙伴,玛丽情不自禁地亲了他一下,这个举动让约翰感到震惊,于是,他做出了一系列只有这个年龄段不谙世事的小男孩才会有的可笑行动,妙趣横生,非常有意思。
在林间小屋旁,发生在两个十一岁的主人公身上充满童趣而令人忍俊不禁的“初吻”就这样开始了其甜美隽永、绵延终生的旅程。其后,在61年的漫长岁月中,它经历了主人公十四岁时的“英雄救美”②——约翰为了保护玛丽,赤手空拳地和身高马大的一群坏小子去搏斗,尽管结果是“救美”不成,反被打得鼻青眼肿,不过他就此赢得了少女玛丽真正的发自心底的爱,两人成了铁哥们;十八岁时,玛丽突然遭遇失去父亲的人生悲剧,在她痛不欲生,自责“是我杀了我的爸爸”③时,是约翰陪在她的身边,安慰她、鼓励她从灾难和痛苦中勇敢地走出来……每一次遇难和摆脱都是以两人的“初吻”的再次出现而结束,当然,这种出现不仅仅是一种重复,而是两人友谊和爱情的不断的积累和升华。
剧中特别值得称道的是第二幕第一场的“新郎和伴娘”这一段戏。此时他们都已22岁,到了谈婚论嫁的年纪。按照常规的思路,在经过了前面三段戏以后,他们应该是有情人终成眷属了,然而,出乎观众预料的是,在这段戏的一开始,约翰穿着新郎的服装,衣冠不整,神情颓丧地在拼命喝酒。而玛丽却是穿着伴娘的礼服,坐在门廊上,脸上带着困惑的神情在看着约翰。事情完全不像是观众预料的那样,约翰要娶的新娘根本不是玛丽,而是其他人。随着剧情的发展,我们渐渐地了解到,出乎观众想象的不仅于此,更让人吃惊的是,今天正好是约翰的结婚日,但是却发生了一件让所有的人感到非常意外的事情。原来,就在婚礼即将开始的时候,全部的准备工作都做好了,“结婚宴会的钱款已经付了。双方的家人也都来了”,可是,约翰的未婚妻海伦却在婚礼的“30分钟以前”临时变了卦,单方面取消了这场婚礼,抛弃了约翰,给约翰打了狠狠的一棍,她的理由是,约翰的心里真正爱的是另外一个人,对此,她的心里十分清楚,原本她想自欺欺人,将错就错,然而事到临头,她最终改变了主意,她不愿意“仅仅是为了让其他人高兴而嫁给”约翰,因为“这将会是一件错误的事情。俩人都会非常痛苦”。
约翰在婚礼前被未婚妻当着所有亲朋好友的面给“甩”了,这对于他来说是一个极大的打击,他的精神几乎要崩溃了,在这个时候,一种本能引导着他躲到了这个心灵上的避风港,这个除了玛丽以外其他人都不知道的地方,拼命地喝酒,想要以此来浇灭心中的郁闷和忧愁。
现在该是轮到玛丽来安慰约翰了。作为一个“最好的朋友”。玛丽和约翰相处了11年,她从心底深深地爱着约翰,但是她没有对其进行过表白,而后者莫名其妙地和海伦走到了一起,而且还要结婚,这使她非常失望和痛苦。然而奇怪的是,约翰竟然要求她来充当男方的傧相,为了不伤害约翰的感情,她勉强接受了这个邀请。颇有心计的海伦也同意了约翰的这个主意,当然她有自己的小算盘,她想用这样的方法使约翰真正爱着的玛丽彻底接受被抛弃的事实,为此她特意亲自还为玛丽挑选了一套很难看的伴娘礼服。
在这个情感的三角关系中,境遇最难、最尴尬的人当属约翰,无论是从情感上还是从理智上他都非常清楚,他的心是属于玛丽的,他把玛丽当成自己最好的“老搭档、老伙计、哥们和好朋友”,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人能够替代玛丽在他心里的位置。然而,他却始终没有向玛丽袒露过自己的心境,更不要说向她求婚了,因为,这个在情感问题上仍然处在十几岁幼稚阶段的男人对于女人的理解程度几乎为零,按照他自己的说法,“因为,如果我说了我爱你,我想让咱们的关系比最好的朋友更进一步——可是,如果你不是这么想的话,事情会怎么样呢?我就会失去你,而我还没有准备好冒这样的险!”在这种奇怪的思维逻辑的支配下,为了规避这样的风险,他只好“娶他人为妻”,以此来保住自己最好的朋友。谁知他的木讷和自作聪明险些酿成了无论是对他自己还是对玛丽来说的终身苦果,幸亏海伦在关键时刻刹住了将要掉下悬崖的车,中止了这场婚姻,才为两个有情人终成眷属创造了条件。
另外,“十二分钟的婚外恋”④是这出戏中最精彩、最有特点,而且是最吸引人的一段戏。和其他场次的戏不一样,在这场戏中,两个主人公分别坐在林间小屋的一个角落上,整场戏没有舞台调度,没有相互间的对白,完全用交替独白的方法来讲述了这段非常动人的故事。
此时,他们已经32岁,并且有了三个分别是七岁、五岁和三岁的孩子。这样的生活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它让婚姻的当事人充分地享受到婚姻和家庭生活的幸福,但是,正如约翰所说,它又会“使得婚姻失去原有的活力”。渐渐地,婚姻的双方的沟通少了,就像戏中的旁白说的那样:“……你听到他们说什么了吗?你听到自己说什么了吗?你到底是不是在听?你是不是错误地理解了别人的弦外之音?什么时候我们停止了倾听?那是逐渐发生的还是很快出现的?……对别人的话置若罔闻并非是什么英雄的壮举,渐渐地,他们不再倾听了……认识到这一点的时刻……就要来临了。”于是问题也就要出现了。
这是一个周末的早晨,孩子们去他们的祖父母和外祖母那里度周末了,被沉重的生活压得非常吃力的约翰好不容易有了这么一个可以放松的机会,所以他的打算是和玛丽一起“去吃一顿浪漫的晚餐,也许看一场电影,然后喝上几杯,然后上汽车旅馆。也许是一个便宜的汽车旅馆。我们可以付现金,用史密斯先生和太太的名字登记入住。或者在城里入住一个高级的宾馆。叫上客房服务。早饭在床上吃,这样就不用起床了。”他认为“这将是一个非常好的机会,把注意力集中在我们自己的身上,改变一下生活”。然而,玛丽可不这么想,尽管她也想好好休息放松一下,但是像大多数的家庭主妇那样,她今天的主要任务不应该是休息,而是要料理那些干不完的家务活,包括洗衣物、洗“厨房里都攒了一个星期没洗的碗啊盘的”,还有打扫那个“再多看一眼就会感到难为情”的盥洗室。
孩子多了,家务忙了,夫妻间的交流和独自相处自然就少了,尽管年龄还未到中年,但是“中年危机”的某些征兆却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从两人各自的叙述中我们得知,前几天,曾经抛弃了约翰的那位前未婚妻海伦又出现了。她的婚姻生活很不幸福,现在又是孤身一人,所以回来要看看老朋友约翰,并邀请他与自己共进午餐。面对着前未婚妻的邀请,约翰真的遇到了难题,剧作者把他此刻犹豫不决的矛盾心理也描写得非常细腻传神。
最终,约翰和海伦在宾馆的餐馆里见了面,然而事情并没有就此结束,海伦又进一步邀请他第二天再次见面,约翰却鬼使神差地又一次接受了邀请。碰巧他们的这次“重逢”被玛丽的一个老友见到,并告诉了玛丽。心生疑惑的玛丽想在第二天约约翰外出午餐,因为约翰有约在先,所以拒绝了玛丽的要求。于是,第二天中午,玛丽早早赶到约翰办公的地方,尾随着他第二次来到了海伦下榻的宾馆。约翰在宾馆的餐馆没有见到海伦,相反却被告知,海伦将在自己房间里等他,颇有心计的海伦在第一天成功地和约翰见面以后,又得寸进尺地把约会的地点改到她的房间,其内心的期望显而易见。
一个是收到前未婚妻的邀请将到其房间里与之见面的丈夫,一个是得知丈夫正要和前未婚妻在房间里第二次见面的妻子,当然还有那位心怀非分之想的海伦,三个人之间,将会发生什么?剧作者用看似最简洁的手法独具匠心地描绘了发生在三个人之间的故事以及他们的复杂心态。
玛丽的思想和情感可以说是最丰富,最复杂的,然而剧作家并没有运用大段独白的常规表现手法,相反只是在约翰讲述他和海伦的会面过程中,让玛丽一直看着手表,不断地读出时间的流逝单位,从“两分钟”、“三分钟”、“四分钟”一直到“八分钟”,极其简洁,然而又是极富表现力地表现了玛丽此时此刻紧张、复杂的心理状态,同时也把读者(观众)的心紧紧地抓住,密切地关注着接下来究竟会发生些什么……直到玛丽说出“十二分钟。然后电梯门开了,他在那儿!”那可真是一句撼人心魄的台词,“他在那儿!”四个字里包含着多么丰富的内涵,同时读者(观众)被紧紧提起的心也为之彻底放松下来。而约翰所说的 “十二分钟。那一定是有记录的最快的非婚外恋”则更是言简意赅,意味深长。紧接而来的那段约翰对自己的反省,“我走出宾馆大门,感觉……我不知道自己是什么感觉。难为情。自豪。愧疚。肯定是愧疚。但是我最主要的感觉是,难过。”这段独白准确地表达了他此时的心境,听来令人感慨,回味无穷。这场戏是全剧所有八段戏中唯一一场不是以接吻或者有关接吻的内容来结尾的,然而,当该场戏的结尾,两人在同时说“我怎么会让事情发展到这个样子?我拿出手机,拨号。语音信箱。我留了一个口信……”的时候,我们完全可以想象出他们将要为对方留的口信的具体内容,同时也会坚定地相信,此时,在他们的内心肯定是紧紧地拥抱着对方,向他(她)献上了这一辈子最有激情、最富爱意的那个吻。
除了上述内容,该剧的其他片段如“女儿抽屉里的安全套”⑤、“我可不想优雅地变老”⑥、“你的下一个吻就是我所要的一切”⑦也都各具特色,它没有现今表现爱情和婚姻的某些戏剧和影视作品那样的离奇、曲折,矫揉造作甚至是故作惊人之笔的情节,却生动地反映了两个普普通通的男女漫长人生中的平凡、质朴而又生动、感人的真实情感,所有的读者(观众)或多或少会从某几个故事中找到自己或者自己所爱的那个人的影子。作品的整个基调轻松、幽默、乐观、向上,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情趣和人情味。
作为一出连贯的大戏,《初吻》可以由两个成熟的职业演员来承担,分别扮演八个不同年龄阶段的同一角色,这是一个极大的挑战,同时也为优秀的演员提供了展示演技的极好机会。当然也可以作为八个独立完整的独幕剧,由八组演员来分别扮演,或者两个演员一贯到底,如果他们具有这样的能力。从教学的意义上来说,《初吻》也是戏剧院校表演专业片段教学的理想教材。
该剧的作者杰伊·D·哈那根(Jay D.Hanagan)是个著名的剧作家,他的作品在全美各地、加拿大、英国、爱沙尼亚和香港上演。他因为在戏剧创作方面的贡献三次获得纽约州戏剧协会的杰出成就奖。
注 释:
①这是笔者特为全剧八段戏命的名,并非原剧所有,以下同。
②第一幕第二场
③第一幕第三场
④第二幕第二场
⑤第二幕第三场
⑥第二幕第四场
⑦第二幕第五场
Title:Sweet First Kisses that Last Forever:On First Kisses
Author:Fan Yisong
The play contains eight anecdotes selected from various periods in the fifty-years-long life experience of Mary and John.It depicts in a vivid and believablemanner the joys,happiness,conflicts and troubles of ordinary life.
First Kisses;love;marriage;non-extramarital love;Jay D.Hanagan
J80
A
0257-943X(2017)02-0132-05
(作者单位:上海戏剧学院表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