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旅歌曲在其产生初期,主要用于统一步调、鼓舞士气、传递军情、凝聚战斗力等,充分发挥了作为战斗号角之作用。如今,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和对和平的坚守,鲜有战火与硝烟的洗礼,真实的战斗越来越少,军旅歌曲的这种原始价值渐趋弱化。但与此同时,军旅歌曲在宣传思想、强壮军威,以及坚强军人意志、增强军人自信心和慰藉军人心灵等方面的作用却日益凸显。尤其是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军旅歌曲接受群体与传播途径的改变,优秀的抒情性军歌在传播正能量和丰富军人精神文化生活等方面展现出独具特色的重要价值。
中国当代军旅歌曲大致可分为进行曲风格和抒情性风格两类,抒情性军旅歌曲和其他军旅歌曲一样,以反映军旅生活为题材,是军旅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在中国近现代史上,较为早期的军旅歌曲在功能上主要为战斗服务,音乐风格通常铿锵有力、斗志昂扬,富有激励性。随着近几十年来和平的持续,抒情性军旅歌曲日趋盛行,无论是现役军人还是普通群众,对弱化了强烈律动感和感召力等军旅歌曲原始功能属性的抒情性军旅歌曲开始表现出极大的喜爱,尤其是随着时代的发展与更多专业创作者的加入,军旅歌曲的创作群体持续扩大,由此产生了一大批深受军人和普通群众喜爱的抒情性军旅歌曲。从20世纪80年代的《军港之夜》(马金星词,刘诗召曲)、《说句心里话》(石顺义词,士心曲),到90年代的《当你的秀发拂过我的钢枪》(王磊词,印青曲)、《为了谁》(邹开友词,孟庆云曲),再到21世纪的《芦花》(贺东久词,印青曲)、《钢枪玫瑰》(任卫新词,栾凯曲)和《当兵的忠诚》(刘福波词,戚建波曲),无不在相当长的时期内温暖和抚慰着战士们刚强的爱国之心,成为军人和群众间传递情感的纽带。
以进行曲风格为代表的普通军旅歌曲通常以齐唱、合唱形式呈现,节奏律动感强,旋律激昂且简单易唱,音乐铿锵有力,情感表达更为直接,音乐形态符合军人刚强而富有朝气的基本形象。而抒情性军旅歌曲多以独唱形式呈现,除具有普通军旅歌曲以抒发军人情感、反映军旅生活为题材等基本特点外,更加强调军人内心情感与精神世界的表达,在节奏、旋律等音乐形态方面与普通军旅歌曲存在明显差异,具有诸多不同于普通军旅歌曲的自身特征。
第一,旋律优美,音域宽广。抒情性军旅歌曲,具有一般抒情歌曲旋律优美的特点,从而凸显其抒情性。抒情性军旅歌曲通常为独唱形式,首唱者常常是具有专业演唱技能的歌唱家,创作者不需要像创作普通军旅歌曲那样过多考虑歌者的演唱能力、便于齐唱等因素的限制,因此,旋律进行可以更加个性化,音域也较普通军旅歌曲更加宽广。进行曲风格的军旅歌曲音域基本在十度左右,抒情性军旅歌曲的音域与普通抒情歌曲类似,大多在十二度左右,如《为了谁》、《芦花》、《热血颂》(陈哲词,苏越曲)以及歌唱驻港部队的《水兵的祝福》(胡宏伟词,吕远曲)等优秀作品的音域都达到了十三度。
第二,节奏舒展,律动感偏弱。抒情性军旅歌曲通常不强调军人们铿锵有力的一面,而是突出其内心丰富情感的表达,因此一般节奏舒展,不需要强烈的律动感,、等复合节拍更为常见;即便是一些较为活泼、欢快的情绪,也通常使用拍来表现,而不是进行曲风格的拍。由于符合传统古典和声思维的大调式旋律配合进行曲风格更能凸显力量感,而色彩较为暗淡柔和的小调式和民族化的五声性调式更利于表达抒情性。因此,抒情性军旅歌曲中小调式和民族调式的作品相对较多。另一方面而言,舒展的节奏对突出音乐的五声性等民族风格也更为有利,如《小白杨》(梁上泉词,士心曲)、《望星空》(石祥词,铁源曲)、《芦花》等就很能体现这一特点。
第三,结构更富逻辑性,曲式类型更多样。进行曲风格的军旅歌曲和普通群众歌曲一样,大多为并列的单二部曲式,而抒情性军旅歌曲具有普通抒情歌曲,甚至是艺术歌曲的品质,结构更富逻辑性,且规模相对较大,各类单三部曲式也很常见。如表达战士奔赴前线之际对母亲、祖国深深眷恋之情的《再见吧! 妈妈》(陈克正词、张乃诚曲) 就为带有引子的变化再现的单三部曲式。
第四,演唱风格多样,体裁形式灵活。进行曲风格的军旅歌曲基本为合唱、齐唱或独唱形式,演唱风格与发声方法上相对较为灵活,没有特定的要求,适合所有群体演唱;还常在行进中演唱,以统一步伐、鼓舞士气,增强自豪感。而抒情性军旅歌曲则在演唱风格和发声方法上有所讲究,且十分多样,除传统的“民族”“美声”“通俗”三种唱法外,还可以采用相互结合的“民美”“民通”“美通”等新风格来演唱。尤其是随着专业作曲家等创作群体的加入,除独唱外,还拓展到组歌、重唱、合唱,甚至军旅题材的歌剧、音乐剧等更加丰富的体裁形式,而且这些大型作品中的个别歌曲往往更易受到优秀歌唱家等演唱者的关注,迅速传唱开来,如大型音乐舞蹈《一个士兵的日记》中的歌曲《芦花》便是一例。
第五,情感表达细腻,艺术性更强。一方面,更为宽广的音域、丰富的节奏节拍以及更富表现力的旋律等,使抒情性艺术歌曲在音乐上更接近艺术歌曲和普通抒情歌曲,相较于其他军旅歌曲的情感表达更为细腻,艺术性也更突出;另一方面,随着更多专业人士的加入,近些年创作的抒情性军旅歌曲伴奏部分的配器、制作等更加专业化,甚至直接以交响乐队伴奏,音乐表现力得以大幅提升。此外,抒情性军旅歌曲的演唱者往往也更具演唱技巧和艺术素养,从而对这类作品艺术性的提升发挥了积极作用。
需要提及的是,由于抒情性军旅歌曲所具有的上述特点,在战争年代,绝无成为军旅歌曲主体的可能。然而,随着时代的进步、发展与和平的持续,军旅文化已日趋丰富多元,加之抒情性军歌在传播途径、被接受程度、创作群体等方面的自身优势,国家、社会、部队,甚至普通群众对抒情性军旅歌曲的需求正在呈上升趋势,抒情性军旅歌曲在当代所具有的独有价值也开始愈发地显现。
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20世纪80年代之前,抒情性军旅歌曲的创作者们就紧跟时代步伐,在展示我军各军种军威、军人风采和宣传思想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如分别展示空军和海军风采的《我爱祖国的蓝天》(阎肃词,羊鸣曲)和《我爱这蓝色的海洋》(胡宝善、王传流词,胡宝善曲),《血染的风采》(陈哲词,苏越曲)则以对越自卫反击战为题材,唱出战士们誓死保家卫国的豪迈气概。
近些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综合国力的持续提升,中国当代军旅歌曲在功能属性、接受人群和传播途径等方面发生了明显变化。而抒情性军旅歌曲由于具有前述的音乐特点,在当下能更好地发挥其应有的积极作用,尤其在丰富军民精神文化生活、弘扬军人崇高理想与信念,以及搭建军人和群众之间交流的纽带等方面展现出其不可替代的当代价值。
1.功能属性的丰富
就功能属性而言,战争年代军旅歌曲的首要功能是宣传思想、鼓舞士气、提升战斗力,所谓“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因而更多是旋律激昂、铿锵有力的进行曲风格;而和平年代军旅歌曲的功能属性则不仅限于此,尤其在当下的中国,军旅歌曲在丰富军人精神文化生活、提升军人艺术审美素养、增强民族自豪感和国家荣誉感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首先,与战争年代有很大不同,当代军人更多是值勤站岗、巡逻放哨、军事训练、科技攻关等,军旅生活较为单一,仅有进行曲风格的力量型军旅歌曲,难免使人产生审美疲劳。特别在军事训练之余的日常生活中,抒情性军旅歌曲还可以起到丰富生活、调剂情绪和陶冶情操的作用。而且,一方面抒情性军旅歌曲自身不仅具有抒情、优美等普通抒情歌曲的特质,还在题材内容上更贴近军旅生活,因此更能够引起军人士兵的情感共鸣;另一方面,抒情性军旅歌曲在思想内容上普遍积极向上,也不用担心使军人受到太多社会中复杂甚至负面因素的影响。
其次,随着近四十年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目前我军部队中独生子女占比很大,且男性占绝大多数,性别比例很不平衡,加之长期处于艰苦训练的单调生活环境之中,军人尤其是大量基层士兵的精神压力相对较大,心理上容易产生焦虑、急躁等不稳定和亚健康的状态,这对军人的精神风貌和战斗力会形成明显的不利影响。此时,能够打动人心的抒情性军旅歌曲不仅可以满足军人的自娱需求,还可以起到心理抚慰和慰藉的作用。
最后,由于有更多专业创作者的加入,抒情性军旅歌曲的艺术性通常会相对较高,通过传唱还可以提升普通军人的艺术素养和审美品位,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和道德情操,从而提升军人的整体素质。由于一些艺术素养更高的专业歌唱家们也乐于演唱和推广艺术性相对较高的抒情性军旅歌曲,如此可形成良性循环关系,打通军旅和社会的沟通渠道,从而向普通群众展示军人的崇高气质与光辉形象,并更加激发群众的爱国热情,凝聚和振奋民族精神。
2.接受群体自身的变化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也是军队补充新鲜血液(即潜在兵源)的基本来源。在青少年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节点,通过易于接受的抒情性军旅歌曲来宣传军人形象,以军人特有的气质与豪情来影响青少年正确人生观与价值观的形成,坚定社会主义文化价值认同等,对国家军队建设的持续发展都极为必要。
一方面,随着战争的远去、经济的持续发展和独生子女的增加,目前的青少年和现役年轻士兵缺少艰苦环境的磨炼,普遍缺乏吃苦耐劳、刚强坚毅的优良品质,但树立誓死保家卫国的战斗精神和坚定意志无论是对现役军人还是对青少年来说决不能少,这就需要通过包括军旅歌曲在内的相关手段来予以宣传和强化。
另一方面,在当下的和平年代,解放军刚强、坚毅和无所畏惧、不怕牺牲的英雄形象已不易通过实战来塑造,以军旅歌曲为媒介,在和平年代宣传思想、传递正能量、塑造军人形象,对青少年一代形成影响,唤起青少年的国家意识与爱国热情积极参军,对国家的长治久安无疑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当代军人应具有的世界观、价值观、生死观、道德观、英雄观等的塑造与形成,同样离不开军旅歌曲潜移默化的熏陶与影响。
当下的青少年对进行曲风格的军旅歌曲的接受程度明显要弱于抒情性军旅歌曲,只有不断创作出更多优秀的抒情性军旅歌曲,且有针对性地做到“量体裁衣”、情调吻合,才能使军旅歌曲不滞后于年轻士兵和青少年一代的欣赏习惯,并与大国军威的形象保持同步,从而发挥不可估量的作用。
3.传播途径的变迁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包括抒情性军旅歌曲在内,当今的音乐作品的传播方式已经发生了接近颠覆式的变迁,青少年一代主要通过互联网,尤其是移动互联网来接受信息,而不再是数十年前的广播、报纸、电视等传统媒体。网络传播与传统视听媒介的最大区别就是信息接收对象(或称信息需求者)在选择信息时的自主性。与表达更为直接、铿锵有力的进行曲风格的军旅歌曲相比较,抒情性军旅歌曲更容易进入年轻士兵和青少年一代的视野,更有可能被他们接受,并让他们受到更多具有正能量的军旅歌曲的熏陶和感染。
现代社会是信息大爆炸与快速更新的时代,军旅歌曲的传播与更新速度亦十分迅速,这就需要不断创作出新的优秀的军旅歌曲来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如果长期缺少军民喜爱且充满正能量的军旅歌曲新作品的问世,其他类型的歌曲必然会乘虚而入,尤其是长时间“缺席”对军人和群众的正面熏陶与影响后,即便偶尔有优秀的军旅歌曲产生,可能也难以融入军民的日常生活,这绝非危言耸听。因此,优秀军旅歌曲,特别是优秀的抒情性军旅歌曲的创作需求十分迫切。
随着时代的发展,军旅歌曲的创作群体从早期的业余化或半业余化越来越向专业化方向发展,而专业作曲家群体也更愿意加入到抒情性军旅歌曲的创作队伍中。随着时代的发展,军人和普通民众一样,审美观念与意识也在不断变化和与时俱进,数十年前的军旅歌曲无论从歌词还是在音乐方面均已不能满足当代军人的需求。除了歌词创作应紧跟时代潮流外,音乐部分的创作同样需要与时俱进。“军旅气质、时代精神与民族特色应当是支撑军旅歌曲这座艺术大厦的三大支柱,也是构成风采多姿的军旅歌曲世界的三原底色。”①仅从这一层面而言,抒情性军旅歌曲的创作在当下亦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诚然,通过更易传播与接受的抒情性军旅歌曲,在军人和普通群众间建立起联系的纽带,向普通群众展示和塑造军人的光辉形象,无论是对军民团结和谐还是军队的持续建设与发展都具有积极意义,但我们决不能在宁静无忧的环境中自我陶醉、落入俗套。在创作抒情性军旅歌曲的同时,决不能忽视进行曲风格的军旅歌曲的创作与传播,在提升战斗士气、熏陶坚毅品质等方面,铿锵有力的进行曲风格的军旅歌曲仍然具有其独特价值与不可替代性。
注 释
①晨枫《军旅歌曲中的民族特色与个性意识——兼谈军旅青年作曲家士心的歌曲创作》,《解放军艺术学院学报》2005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