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人民日报记者调研发现,一些地方和部门存在用总结材料“包装”工作实绩的现象,岁末年初,情况更为突出。
中部某县经信局人士指着一本厚厚的材料介绍,“我县制定了奖扶措施打造一批‘质量标杆企业,这次总结把以前的成绩也都纳了进来。领导抓得紧,不这样怎能显示出政策正确性?”
东北某县政府办秘书科科长薛勇表示,月初市里开会制定系列措施改善营商环境,不到一周就让县里征集汇报亮点,“除去周末只有不到五天,哪能那么快?”秦巴山区某村支书也说,村里刚接到布点回收垃圾的任务,就被要求上报落实成果,还要求拍照片为证。“垃圾桶还没运来呢!”
于是,他们只能从材料上下功夫,“有些是根据以前材料改装的,有些是网上搜的。”薛勇说,往往是1月份写首季度开门红总结,4月份就写半年成果总结,“其实这些经济数据都还没统计出来,我们也是挖空心思写,有时候只能照搬之前的或者模糊处理。”
专家表示,靠写材料来包装成绩,是错误政绩观的体现。各级官员要真正深入基层,才能避免“拍脑袋行为”,制定更多可行性强的措施,强化执行,杜绝“以材料换政绩”等歪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