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载人航天等空间技术的不断成熟以及空间应用需求的扩大, 全世界正在掀起新一轮深空探测热潮。中国政府已经明确提出,在2022年前后建成空间站。因此,2017年将是中国航天飞速发展的关键一年,更多的功能卫星将会被送上太空,可以预见,今后对环境监测、气象预报、灾害预警的准确性和及时性将进一步增强。此外,根据中国政府公开发布的资料,“嫦娥五号”探测器预计在2017年由长征五号运载火箭在中国文昌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自动完成月面样品采集,并从月球起飞,返回地球,完成“绕、落、回”三步走的最后一步。
月球、火星等星球不但具有宝贵的能源和资源条件,并且已经证明火星有水存在的可能。在未来的深空探测中,月球和火星将是人类载人航天的目标星球和飞向其他星球的理想太空中转站与基地。作为人类走出地球、进入深空的重要途径——建立空间站、开发利用月球、火星的资源和能源,建立永久性月球、火星基地——已成为世界航天活动的必然趋势和竞争热点,成为世界航天大国 21世纪深空探测的首选目标和重要途径。2017年中国航天人对月球、火星的探测将会飞速发展,同时,进一步利用开发计划的上马也是众望所归。
2000 年,《中国的航天》白皮书明确提出要“开展以月球探测为主的深空探测的预先研究”; 2006年,国家将载人航天和月球探测工程列为《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十六个重大专项之一; 2009 年,《中国至2050 年空间科技发展路线图》中更是明确提出,中国将在 2030年前后实现载人登月,继而建立月球基地, 2050 年前后,载人飞行从月球基地飞向更远的行星,具备载人登火星能力。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句话大家耳熟能详,但它的强大可能并不仅仅存在于其本身,更多的是在于它被公众理解和参与的程度。科普教育,是中国教育体系的重要环节,也是学生们认识自然的重要渠道。2017年的航天科普教育,将是中国航天科技工作者的重要职责和义务。开展载人航天与探月工程的相关科普工作,能够使公众走近工程、了解工程、认识工程,弘扬航天精神、传播航天知识,使民族自信心空前提高,民族凝聚力不断增强。
《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指出:“新闻出版、广播电视、文化等机构和团体加大面向未成年人的科技传播力度,用优秀、有益、生动的科普作品吸引未成年人,为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这是科普出版工程的重要措施。《北京技术创新行动计划》中同时指出:“引导和支持高校院所、科技型企业面向社会开放,鼓励各机构利用科技资源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科普活动。”2017年,相信随着新的科普图书出版,科普馆的新建与扩大,将会更加有利于普及科学技术,有利于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有利于弘扬和培育创新精神,这与国家《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提出的提高公民科学素质的内涵“了解必要的科学技术知识,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树立科学思想”是完全契合的,有利于大众科学素质的提升。
责任编辑:张蕾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