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赵益新/口述 由国庆/整理
估衣街敦庆隆
◎ 赵益新/口述 由国庆/整理
自20岁起,我就在估衣街敦庆隆里做事,敦庆隆是绸布庄老字号。
春节以后,估衣街敦庆隆里的蓝布、大白布等粗布卖得最快,不少顾客几匹几匹地买。顾客很相信敦庆隆,根本不用挑,选好布料交了钱就揣进肩上的褡裢里。
敦庆隆有个原则,就是不能让顾客吃亏。过去的尺子是足尺,现在用的市尺相当于旧时的9.5寸。在敦庆隆买布料一丈给补5寸,童叟无欺,顾客回家一量也许还多一点,心里自然高兴。
量布是门学问。我当学徒期间没有人专门教怎样拿尺子,其他店员也是一样,完全靠偷艺和心领神会。食指顶住尺子上端,拇指压好尺子,尺子另一面的中指指法就有学问了:中指弓在尺子一侧,绝不能弓出尺边,露出一点关节或指尖。如果量一丈布多量出二三寸,买卖就要赔钱了。拿尺在绸布庄是基本功,师傅一般不教,但他会看你和考察你,连尺子都拿不好的人谁敢用?
“不穿三年木头裙子,学不成一个买卖人。”旧时将站柜台的售货员叫“穿木头裙子的”,售货员受过学徒、出师、待人接物、迎来送往等磨练。商家用人时也爱用穿过木头裙子的伙计,认为他们业务熟,守规矩,所以穿过木头裙子成为那时衡量一个人的标准。
敦庆隆的店规严格,我们平常的闲暇娱乐很少,每天晚上11点上板关门后就马上休息了,但有一段插曲让我记忆犹新。
20世纪二三十年代,北门外卖糖堆儿的丁家大名鼎鼎。每天晚上8点左右,丁家人一准来估衣街卖糖堆儿。那个人30岁左右,中等个,穿着讲究,依旧承袭着丁家祖上卖糖堆儿的少爷派儿,我们觉得他十分潇洒,都叫他“丁少”。他到敦庆隆门口,把装糖堆儿的提盒往台阶上一放,吆喝一声:“糖堆儿……”买不买无所谓,不买接着走下一家。丁家的糖堆儿果大油亮,但我们一般不敢买,怕违反纪律,再说也没有闲钱。
敦庆隆对职工还是很不错的。店里每年给职工分两次布头儿,春节期间的一次最丰富,能分四五十斤,这福利基本可以养家了。那时候的布料幅面宽,5尺左右就可以给孩子做一件衣裳了。
(摘自《天津文史资料选辑》天津人民出版社 图/弋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