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雪
摘要:20世纪80年代起,综合收益的概念在国际会计准则中得到应用。跟随国际发展的步伐,我国也对综合收益的概念加以运用。不论是国内还是国外,不少学者对综合收益的价值相关性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但是得出的结论却不尽一致。由于我国研究相对滞后,政策和市场发展程度不同,由此认为我国应该对政策实施效果和信息不对称对综合收益价值相关性的影响上进行考量。
关键词:综合收益;其他综合收益;价值相关性
1980年美国会计准则委员会在其第3号财务会计概念《财务会计要素》中首次提出综合收益的概念;随后,英国会计准则委员会(ASB)、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C)均对综合收益进行了界定。2011年IASB和FASB先后要求列报综合收益、净利润和其他综合收益及其各个组成部分,但二者在其他综合收益的选择上存在差异。IAS1要求披露其他综合收益中可重分类进入损益的项目和不可重分类进损益的项目。而ASU No.2011-05则要求其他综合收益的所有项目均可重分类进入损益的项目。
受美国及国际会计准则关于综合收益变化的影响,我国分别于2006年、2009年和2014年发布和修改了企业会计准则。2006年的《企业会计准则第30号》要求企业在所有者权益变动表中反映净利润、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的利得和损失、两者之和。2009年的《解释第3号》提出综合收益的概念,并要求在利润表中的“每股收益”项下增列“其他综合收益”和“综合收益”项目。2014年的《关于印发修订〈企业会计准则第30号——财务报表列报〉的通知》,修改了其他综合收益的内容,将其分为可重分类和不可重分类进入损益两大类七个子内容进行列报,目前,我国关于综合收益的的构成部分和披露要求基本上与国际要求一致。
一、综合收益的价值相关性
对综合收益的研究最早始于20世纪90年代的美国。此后,英国会计准则委员会(ASB)、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B)相继对综合收益作出了规定,对综合收益的研究也从美国拓展到欧盟及其他国家。我国关于综合收益价值相关性的研究相对较晚,主要是我国会计准则对综合收益的规定相对滞后。
另外,对综合收益的价值相关性的研究,除了其相对价值相关性之外,还往往研究其他综合收益的增量价值相关性,以往研究认为以历史成本为基础的净利润存在价值相关性,而随着经济的发展以及各国对相关准则的修订,广大的投资者们也开始关注其他综合收益。
Cheng et al.(1993)最早进行综合收益的价值相关性研究,并以营业利润、净利润和综合收益为研究对象,发现营业利润、净利润与收益回报的相关性均优于综合收益。在同样的研究对象下,Stephen et al.(2007)报告的英、法、德、意和西班牙5个国家公司样本的综合收益价值相关性也低于净利润,但却发现其他综合收益的个别项目具有增量价值相关性。
1997年SFAS130的出台使得对综合收益的研究更多比较政策出台后综合收益的价值相关性是否有所提升。Dhaliwal et al.(1999)通过比较净利润和不同计算方法下的综合收益,认为除金融类企业以外,SFAS130提出的综合收益同股票回报或市场价值的相关性要低于净利润。而Biddle 和 Choi(2006)却认为综合收益比净利润和SFAS130之前的综合收益的价值相关性高的结论。
此外,Lin(2006)发现1993年FRS3所界定的其他综合收益中一些比较特殊的项目,如外币折算利得与损失、商誉的变动及其他项目才具有增量价值相关性。而Jurgen Emstherger(2008)以德国上市公司数据为样本,通过研究及比较采用国际会计准则和美国公认会计准则的样本企业发现:净利润的价值相关性高于综合收益,但IFRS的综合收益比GAAP的综合收益具有更高的价值相关性,但是采用IFRS的企业,其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未实现损益具有增量价值相关性。
针对2006年我国会计准则的颁布,程小可、龚秀丽(2008)运用报酬模型,考察了2007年沪市A股净利润与综合收益的相对和增量价值相关性,发现综合收益的价值相关性低于净利润,其他综合收益的组成项目中只有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净额和权益法下被投资单位其他股东权益变动的影响项目具有增量价值相关性。欧阳爱平、刘仑(2010)的研究认为我国在新准则实施的前两年,综合收益虽然具有一定程度的价值相关性,但是仍低于传统的净利润。
但是,对于相同时期数据的研究,赵自强、刘珊汕(2009)却得出了相反的结论,并认为全面收益信息较传统净收益信息对股价收益率的解释能力更强。
2009年我国《解释第3号》出来后,學者们对新的会计准则的研究也相继展开。唐国平,欧理平(2011)、胡燕,卢宇琴(2011)均以2009年沪市上市公司为样本,但得出结论却相反。前者利用价格模型,检验了综合收益及其他综合收益与股票价格之间的关联。结果表明,净利润具有更高的价值相关性,其他综合收益不具有价值相关性。后者运用事件研究法和价格模型,发现与每股收益相比,每股综合收益具有增量价值相关性。
贺宏(2012)则扩大了研究的窗口期,以2007年至2010年中国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通过采用价格模型和加入控制变量的方法证明了净利润的价值相关性高于综合收益。吴祖光等(2012)的研究较之于贺宏(2012)则更近一步,在选取相同样本时间数据的情况下,该文还考虑了公司特征对综合收益的影响,最终得出不同的样本组的净利润和综合收益的价值相关性的结论不是完全相同,但是总体研究显示:股票收益和价格更多地包含净利润信息,综合收益并未有效提高会计盈余的信息含量。
王鑫(2013)是较为详细的比较09年之后其他综合收益具体项目增量价值相关性的文章,文中以财政部2009年发布的综合收益相关规定为依据,实证研究发现综合收益总额比传统的净利润具有更高的价值相关性。
Pascan(2014)通过对罗马尼亚首次采用国际会计准则的65家上市公司进行实证检验发现,这些上市公司所报告的净利润和综合收益并没有显著的区别,但是相较之下,净利润对于股价的影响要强于综合收益。
Mechelli et al.(2014)研究的强制采用国际会计准则后的欧洲国家上市公司其综合收益和其他综合收益的价值相关性和增量价值相关性。本文选取2006-2011年间16511家上市公司作为观察对象,研究不仅发现净利润比综合收益具有更强的价值相关性,而且其他综合收益不具有价值相关性。
二、未来展望
从对综合收益和其他综合收益的研究情况来看,既有学者得出综合收益的价值相关性高于净利润,也有学者得出完全相反的结论;在其他综合收益增量价值相关性问题上,大部分学者认为个别项目具有增量价值相关性。2014年以来,国外关于综合收益和其他综合收益的研究不多,国内大多是理论上的分析研究,鲜少有对政策的深入分析,因此可以对政策的实施效果进行深入的分析。
信息的不对称、决策者个人的能力都会影响他们对财务报表的信赖程度。在信息不对称方面,信息不对称程度的高低会增量和减低会计盈余对股价或股票收益率的关系,因而今后有必要考虑信息不对称对综合收益价值相关性的影响。
参考文献:
[1]欧阳爱平,刘仑.我国综合收益的价值相关性分析一基于沪市A股的数据检验[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5(6):35-40.
[2]康瑞瑞.上市公司综合收益的价值相关性研究—基于沪市2009年年报数据的实证研究[D].北京:北京交通大学,2011.
[3]李尚荣.综合收益价值相关性实证研究评述[J].财会通讯,2012(4).
[4]王鑫.综合收益的价值相关性研究一基于新准则实施的经验证据[J].会计研究,2013(10):20-27.
[5]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第30 号——财务报表列报[M].财会[2014]7号.
(作者單位:湘潭大学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