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ah
看,镜头中的“我”
自从手机从黑白变为彩色,从纯字转向图文,拍照行为便逐渐在大众中蔓延开来。自拍似乎是来自一种纯粹的内在动力,具备一定条件后,人们就这么不约而同自拍起来。宝宝们一定很好奇,在没有手机的年代里有自拍吗?稍加考察我们就发现,“没有条件也要创造条件”——一生有过无数自画像的梵高可谓是自拍的“先驱”,而最早的“自拍”可追溯到1523年,来自巴米加尼诺(意大利著名画家)的“凸镜中的自画像”(Parmlqianlnos self-Portrait in a Convex Mirror)。这些不正是我们现在标准的自拍吗?
如今,只要拥有一部手机,我们就能一秒获得一张“自画像”。一个网络调查发现,全世界可能一秒钟就有300个人在上传自拍照片,见惯了大世面的你看到这个数据应该也会惊一惊吧。强大的自拍欲望总是让人们情不自禁想“咔嚓一下”。
网络盛行一句话“有图有真相”,照片被默认为证明“存在”的有效方式,尤其在我们身处的网络时代,上传近期状态成为社交很重要的一个部分。我们编辑文字,配上自拍,告诉朋友们“我在”,互相评论,寒暄生活与情绪,甚至不乏很多图文不匹配,不论发什么都要带上一张自拍的类型,时不时都要让大家看看自拍中的“我”。
被“独宠”的自拍行为
依据心理学理论分析,自拍是“自我认识”的一种方式,在自拍中我们将内心对自己的模糊定义具体化,在可视图片中明确“这就是我”。雅克拉康(法国精神分析学家)把婴儿看到镜子中的自己视为人的第一次“自我认识”,而从婴儿照镜子出发到“将一切混淆了现实与想象的情景”都称为镜像体验。仔细分析自拍本质,正是如此,通过自我认可和他人赞许,在互动反馈中获得更为“优越性”的自我认识,这样“愉快”的感受,何乐而不为?作为一种自我展示方式,自拍在修图软件的催化下,更摇身化为社交形象管理“要塞”,要认识一个人,先看看这个人的自拍吧。
然而,我们展现自我形象的方式众多,为何多数人要“独宠”自拍?这就要从人的“自我掌控感”说起了。人有两种形象,一种是被动的身份形象,是我们在外界体验到的信息,比如朋友对你的评价,事物对你的反应等,这是自己所不能控制的,你无法干涉别人的思想与行为;而另一种是主动的身份形象,是你想呈现给别人的形象,这显然是你基本可以控制的。虽然两者都不能概括为“全面的自我”,但自拍无疑就是“行动的”、可操纵的。我们在自拍中获得巨大的掌控感,满足了现实与臆想的需求,却也在不知不觉中逐渐陷入自拍怪圈:用尽洪荒之力自拍,千里挑一,修图修到手软,最终一键发送到社交平台;还不断担心着“观众们”的反应,有了负面评论,心塞不已;计算着被赞多少,耗费大量心力与时间。
小心“上瘾”的过度自恋
对于自拍过度者,我们的第一反应是:自恋。确实,2015年波兰的一篇学术研究发现,将自拍传上社交网络与自恋特质有关,自拍越多的人越倾向于自恋。不过有意思的是,统计显示女性比男性上传更多的自拍,但相对而言,上传自拍的男性更可能是因为自恋。也就是说,对于广泛的自拍群体,自恋只是自拍的一部分原因。适当的自恋对于人而言是有益的,将促进你去展示、进取、保持乐观。但自拍过度,甚至影响正常生活,就并非仅仅源于自恋了。
新闻中时有曝出,某某在景点因自拍致死,某国少年因为无法拍出满意自拍而抑郁吞药自杀等等。随着令人震撼的自拍新闻不断增加,曾经还出现了一则火遍各大网站的国外报道:“国际医学资料显示,2014年7月,美国精神病学协会已将‘自拍成瘾认定为一种精神疾病。据专家介绍说,这一精神疾病一般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层次即情景自拍型;第二个层次为严重自拍型;第三个层次为长期自拍型。”非常遗憾的是,这是一则虚假消息,这些说法都来自网站adobochronicle.com上出现在2014年3月31日的消息,而该网站的简介即是“您所读到的报道都是基于事实,除了谎言……”。该报道的传播,正是利用了一部分人对自拍的恐慌和不满以及对权威机构的信任。
所以有惊无险,宝宝们又可以无忧无虑地自拍了。娱乐消遣无可厚非,然而我们需要警惕的是,自拍成瘾者却是真实存在的,虽然没有纳为某某精神病中,但却影响着生活质量和社交关系。为了拥有一张展现完美形象的照片,把大量时间花费在自拍上面;用餐、旅游、观看演出等生活的点点滴滴,被照片记录下来,但却失去了投入去体验此时此刻的机会。更有甚者,一天自拍200多张,忽视身边亲人、朋友的感受,丧失了朋友、学业、健康,还几乎丧命。
别做沉溺镜像的“逃兵”
有人说:自拍是因为害怕孤独,害怕被人遗忘。然而过度的自拍行为恰恰是人与人之间“筑起高墙”的罪魁祸首。自拍本是自我认识的一种途径,但却因为“滥用”让过度自拍者离“自我”越来越远。那么,我们能够怎样来防止或避免自拍“成瘾”呢?
认清“镜像”中的自己。自拍可以作为自我展示的途径,可以视作生活瞬间的留念,也可以成为释放压力的方法。在惊喜自己也可以这样散发光芒的同时,不要过分沉浸其中。接纳真实的自己,要意识到每个人都不是完美的,只因你的“缺陷”你才成为了独一无二的你。接纳,不是逃避,也不是自嘲“照骗”,而是明白“自拍的你”只是很小一部分的自我。
平和对待外界评价。“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人所看到的、所表达的,都是经过自己的大脑加工和自我投射的,不要尝试去做让万人称道的“暴君”,这可是一个“费力不讨好”的大工程。保持平和的心态,古语有云,“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我们虽不能这般“高大上”,但至少可以笑纳一切褒贬。
这样的欢快自拍,才不是一种病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