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剑玲+张均华
摘 要 高中生多元幸福感问卷探索性因素分析结果表明:高中生幸福感是一个包括家庭温暖、同伴支持、教师支持、学业成就、生活充实、生活自主的六因子模型。验证性因素分析结果显示,问卷的各项拟合指数较为理想,说明问卷具有较好的结构效度;问卷信效度指标良好,可作为高中生幸福感的有效测量工具。
关 键 词 高中生;幸福感;六因子模型;问卷编制
中图分类号 G41
文献编码 A
文章编号 2095-1183(2017)01-00-04
一、引言
近年来,幸福感研究正逐渐成为中国心理学界热点研究领域之一。目前西方心理学界对于幸福的定义大致可分为三种观点:(1)主观幸福感(Subjective well-being,SWB)。这种观点以享乐主义(Hedonic)为基础,认为幸福就是对生活的满意度,同时拥有更多的积极情感和更少的消极情感[1]。(2)心理幸福感(Psychology well-being,PWB)。该观点以实现论(Eudemonia)为基础,认为幸福是人的潜能得以充分实现的生存状态[2]。(3)综合性观点。这种观点认为幸福应该同时包括积极情绪体验和良好的心理机能,内含多个结构成分。如塞利格曼的幸福PERMA模型:幸福是一个来源结构,包含五个可测量的元素:积极情绪、投入、人际、意义、成就。 [3]
幸福感研究虽有很大的进步,但目前依然存在两个方面的问题:其一是关于幸福的来源结构成分问题。虽然越来越多的心理学研究者认同幸福是一个多元结构(Multifaceted construct),但关于幸福的理论模型和测量工具中具体应该包括哪些结构依然存在分歧[4]。其二是关于幸福感本土化研究如何进一步深入的问题。虽然国内学者已经注意到了文化对幸福感的影响,但目前直接考察普通中国人幸福感独有特征的实证研究还相对较少[5]。
心理学研究表明,提升青少年学生的幸福感水平能有效减少并预防学生抑郁和焦虑症,减少危险行为(如攻击、犯罪)的发生,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培养学生更具创造性的思维方式。[6]本研究以高中生这一特定群体为研究对象,采取开放式问卷调查,探究高中生的幸福感来源结构特点,并以质性研究结果为基础,编制适用于我国高中生幸福感来源结构的问卷。
二、高中生幸福感预试问卷的编制
(一)被试
在中山市三所中学选取611名高一、高二学生参加匿名的开放式问卷调查。在剔除无效问卷后,最终收回有效问卷596份。
(二)方法
采用开放式问卷来探究高中生这一特殊群体的幸福感来源结构。开放式问卷的问题设置借鉴了塞利格曼幸福PERMA多元模型所采用的方法,[7]设计了2个题目:(1)对你而言,生活中哪些方面给你带来了幸福的感觉?(2)如果你的幸福水平还能再增加一些,你希望哪些方面得到积极改变?
(三)结果
首先利用QSR Nvivo10.0软件对开放式问卷的回答进行文本资料的归档、整理、分类,文本资料的分析采用解释现象学的方法。通过文本接触、主题确定、主题聚类三个步骤,最终形成一个关于高中生幸福感来源结构内容的高级主题列表。通过对学生的回答进行主题分析,最终发现高中生幸福感来源结构可分为家庭温暖、同伴支持、教师支持、学业成就、生活充实、生活自主等六个维度。我们以此为基础形成了高中生幸福感来源结构的初步构想。结果如表1所示。
(四)预试问卷的编制
以开放式问卷所得的学生幸福感来源领域作为预试问卷的项目来源,共编制出46个项目,其中包括3道反向题目,形成了高中生幸福感来源结构的预试问卷。问卷采用Likter5点计分,询问被试对这些项目所描述的情况在其最近两周出现的频率,1为“从未”,5为“总是”。
三、预试问卷的初测及修订
(一)被试
在中山市两所中学选取了317名高一、高二学生参加了预试问卷的调查。其中男生140人,女生177人;高一年级152人,高二年级165人。最终收回有效问卷311份。
(二)工具
采用自编的高中生幸福感来源结构问卷,共包含46个项目,问卷采用5点计分。
(三)结果分析
1.项目分析
采用临界值和相关法作为项目分析的指标。首先考察问卷各项目的临界值(CR)。以量表总分进行由高到低排序,前27%为高分组,后27%为低分组,对46个项目的得分在高低两组间进行独立样本的t检验,依次进行项目区分度分析。结果表明,所有项目的临界值均大于3,达到显著水平。然后,计算每个项目与量表总分之间的相关,将相关系数小于0.40的项目删除。结果显示,第4、10、28题的相关系数小于0.40,因此予以删除,最终保留了43个项目。
2. 探索性因素分析
对项目分析后的43个项目进行探索性因素分析。采用Barlett球形检验和KMO值对样本充足度和是否适合进行因素分析检验。结果表明,Barlett球形检验χ2值为9103.22(df=903,p<0.001),表明数据适合做探索性因素分析;KMO值为0.93,说明样本充足度高,变量间偏相关小。在本研究中,因子数目的确定采用以下标准:(1)因子的特征值大于1;(2)每一个因子至少包括3个项目。剔除项目的标准:(1)因子负荷小于0.40;(2)存在双重负荷,且差值小于0.20;(3)共同度小于0.20;(4)无法解释。基于上述标准,对43个项目进行探索性因素分析。采用主成分法提取公共因子,采用最优斜交旋转确定因子负荷。最后删除了不符合标准的项目14个,得到特征值大于1的因子有6个,共29个项目,总方差解释率为69.07%,结果见表2。
(四)因子命名
探索性因素分析得到的六个因子正好对应了质性分析的六个维度。根据各个项目的因子归属情况,结合质性分析的结果,对探索性因素分析得到的六个因子分别进行命名。因子1所包含的6个项目反映了高中生所感受到的来自家人的关心、支持、爱护及鼓励等所带来的幸福感受,故命名为“家庭温暖”;因子2包含的6个项目反映了高中生所感受到的来自朋友、同学的关心、支持等所带来的幸福感受,故命名为“同伴支持”;因子3包含的5个项目反映了高中生为实现梦想、目标而努力拼搏所带来的充实感和意义感而感到幸福,故命名为“生活充实”;因子4包含的4个项目反映了高中生在学习生活中所感受到来自老师的关心、支持和赞赏等而感到幸福,故命名为“教师支持”;因子5包含的4个项目反映了高中生在生活中能自主安排时间,做自己喜欢做的事而感到幸福,故命名为“生活自主”;因子6包含的4个项目反映了高中生在学习生活中取得进步或成功所带来的幸福体验,故命名为“学业成就”。
四、正式问卷的测量
(一)被试
在中山市两所中学选取了404名高一、高二学生参加了正式调查,其中男生183人,女生221人;高一年级208人,高二年级196人。最终收回有效问卷365份。
(二)工具
采用自编的高中生幸福感来源正式问卷,共包含29个题目,问卷采用5点计分。
(三)问卷的效度
1.验证性因素分析
探索性因素分析的结果表明,高中生幸福感来源结构问卷包括六个维度。为了进一步验证该结构的合理性,本研究通过正式问卷再测的形式,对问卷的结构维度进行了验证性因素分析。采用极大似然估计,利用AMOS21.0软件对365份正式数据进行验证性因素分析,模型与正式测量数据的拟合情况见表3。
从表3可以看出,X2/df<2,RMSEA<0.05,而CFI,IFI,NFI,GFI,AGFI均在0.9左右。根据模型拟合差别标准,高中生幸福感的六因子模型与样本数据拟合良好,说明高中生幸福感的六因子模型是比较理想的。
2 .分问卷间相关分析
研究进一步考察各分问卷间的相关及分问卷与总问卷的相关,结果见表4。从表4可以看出,六个分问卷间的相关系数介于0.33—0.58之间,且在0.01水平显著;每个分问卷与总问卷之间的相关系数在0.66—0.77之间。分问卷之间的相关系数均小于分问卷与总问卷之间的相关系数,表明各分问卷之间具有一定的独立性,且各分问卷与总问卷之间有较高的共同性,说明该问卷的结构良好。
问卷的信度考察了总问卷和各分问卷的内部一致性系数,计算了总问卷及各分问卷的内部一致性系数。总问卷及家庭温暖、同伴支持、教师支持、学业成就和生活自主的内部一致性系数见表5。
从表5可以看出,总问卷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93,各分问卷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介于0.79—0.88之间,均满足心理测量学要求。
五、讨论
本研究采取自下而上的研究策略,以质性研究结果为基础,编制了“高中生幸福感来源结构问卷”。通过因素分析得到的高中生幸福感六因子模型很好地吻合了质性研究的结论,且具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符合心理测量学的要求。
高中生幸福感来源结构的六个维度较好地反映了高中生获取幸福的重要来源。家庭温暖和同伴支持是高中生幸福感来源提及频率最高的两个维度,其后是学业成就。家庭温暖反映的是高中生从父母那里获得关心、支持、爱护。对于还是未成年人的高中生而言,和谐而温暖的家庭是其幸福的主要来源之一;同伴支持反映的则是高中生从朋友或同学那里获得帮助、支持及关心等。良好的同伴关系满足了高中生情感和归属的需要。因此,同伴支持是高中生幸福感的一个重要渠道;教师支持反映的老师的关心、支持和肯定。老师不仅是学习上的引导者,更是生活中的领路人,能得到老师的关心、支持、鼓励及赞赏,足以令学生感到幸福;学业成就反映的是高中生在学习中取得进步,考试取得好成绩等。学业是高中生最重要的一项活动,学业上的成就感足以影响到高中生的幸福体验;生活自主反映的是学生在学习生活之余,可自主安排时间去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高中生处于自我意识增强的阶段,自主需要的满足与否直接影响着其的幸福体验;生活充实反映的则是高中生为了实现个人的目标、梦想而努力学习,从而感觉自己的生活过得充实有意义。
高中生幸福感的结构特征,既反映了高中生与其他年龄段人群幸福感的共同特征,也表现了高中生这一群体的独特特点。通过比较可以发现,本研究中“生活充实”维度与幸福PERMA模型中的“意义”维度极为相似;而“生活自主”维度与“投入”维度最为接近;“学业成就”维度则属于“成就”的一种;家庭温暖、同伴支持、教师支持则属于“人际关系”维度在不同生活领域下的具体表现。这一结果表明,塞利格曼的幸福PERMA模型为幸福感的研究提供了一个基本框架,但在涉及到不同文化、不同年龄的对象时,其幸福的模型结构可能发生变化。
另外,不同于塞利格曼的幸福PERMA模型包含“积极情绪”(Positive emotion),高中生幸福感来源结构中并没有“积极情绪”这一维度。究其原因在于本研究侧重于考察高中生幸福感来源结构,幸福感的来源具有客观性特点,并未探究高中生幸福感的主观体验特点。
六、结论
本研究发现,高中生幸福感来源结构问卷是一个包含家庭温暖、同伴支持、教师支持、学业成就、生活充实、生活自主六因子结构模型,其信度和效度均满足心理测量学的要求,是测量高中生幸福感来源的有效工具。
参考文献:
[1]Diener E. Assessing subjective well-being: Progress and opportunities[J]. Social indicators research. 1994,31(2):103-157.
[2]Ryan RM, Deci EL. On happiness and human potentials: A review of research on hedonic and eudaimonic well-being[J]. Annual review of psychology. 2001,52(1):141-166.
[3]Seligman MEP. Flourish : a visionary new understanding of happiness and well-being: Free Press; 2011.
[4]Forgeard MJC, Jayawickreme E, Kern ML, Seligman MEP.Doing the Right Thing: Measuring Well-Being for Public Policy[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Wellbeing. 2011,1(1):79-106.
[5]张玉柱,金盛华.高校教师职业幸福感的结构与测量[J].心理与行为研究. 2013 (5):629-634.
[6][7]马丁·塞利格曼.持续的幸福[M]. 赵昱鳎,译.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2:75-80.
责任编辑 湛园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