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德与社会课堂学生提问素养培育路径探究

2017-02-09 14:52洪良清
中小学德育 2017年1期
关键词:品德长征红军

洪良清

摘 要 问题是思维的前提。品德与社会课堂要让学生学会提问,需要经历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通过教师引导后提问、合作探究后提问、自主理解后提问三个阶段的学习,不仅能让学生敢问,会问,而且问得有深度,在问中完成自主学习,从而有效提升问题素养。

关 键 词 品德与社会;提问;问题素养;策略

中图分类号 G41

文献编码 A

文章编号 2095-1183(2017)01-00-02

《义务教育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2011版)提出:问题解决学习是使孩子直接面对实际问题,学习、研究并尝试提出某种解释问题或解决问题方案的学习方式,[1]一般由创设情境、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和理解运用四部分组成。而其中最为关键的一环就是提出问题。那么,如何让孩子主动“问起来”呢?实践中我们发现,要让孩子主动提问,需要一段较长时间引导、培养。只有让孩子在老师循序渐进的引导下,头脑中形成问题意识,才能让其思维产生精彩的碰撞,从而生成有效的问题。

第一层次——教师引导后提问

想让刚从低年级步入中年级的孩子踊跃发言并不难,但如果想让他们主动提出问题,就有一定的难度。且不说他们不一定想问,即使想问,也常常问不出个所以然来。对于这一层次的孩子,教师课前准确预设问题,课中巧妙创设问题情境,就成了孩子最好的示范与引导。

以北师大版四年级上册《怎样看电视》一课为例。本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孩子通过看电视的调查探究活动,学会处理学习与看电视的关系,懂得有效、合理地看电视。围绕教学目标,我预设了“哪些电视节目适合孩子观看”“什么时候看电视最合适”这两个核心问题来引领教学。

课前,我设计了一张问题的调查表让学生完成;课堂上,我并没有直接呈现预设的两个问题,而是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让孩子梳理课前调查的内容,帮助他们回到生活中的问题情境中——

喜欢看电视吗?

爸爸妈妈知道你喜欢看什么节目吗?

知道本班学生最喜欢观看的电视节目吗?

为什么喜欢这些节目呢?

如此,孩子对电视节目的选择有了新的认识。我顺势抛出了问题:

从刚才的讨论中,我们解决了一个什么问题?

孩子们自然而然就道出了:

哪些电视节目最适合我们观看?

紧接着,我又追问:

关于看电视,我们还需要解决什么问题呢?

有了前面的基础,孩子很容易理出了头绪:

如何跟父母商量看电视的时间?

什么时候才能看电视?

如何才能不让看电视影响学习?

……

问题貌似不同,其实都指向同一个方向。在对这些问题的归纳总结中,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也得到了落实,而“我的问题”也在一个个小问题的推动下圆满得到解决。

可见,老师只有了问题意识,才能把目标转化为引领孩子思维的“问题”。由此,孩子会逐渐学会提出问题的方法,感受提出问题的乐趣,从而催生问题意识。

第二层次——合作探究后提问

在孩子提问意识初步形成以后,提什么问题,为什么提这个问题,这一问题对这节课的学习有什么帮助,便成了他们最想解决的“问题”。此时,合作探究就成了孩子们登上自主提问的新台阶。

北师大版五年级《地球上的红飘带》一课教学,在孩子初步感受红军长征之后,我设问:“关于红军长征,你们最想知道些什么?”然后让各个小组讨论,找出小组成员最想知道的问题进行交流。十分钟后,如下问题呈现出来:

红军为什么要进行长征?

红军长征中遇到了哪些困难?

红军长征中出现了哪些重要的事件?

红军长征的结果怎样?

红军长征有什么意义?

为什么把长征比喻为地球上的红飘带?

……

梳理孩子讨论提炼出来的问题发现,“知道党中央左倾错误领导,造成了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红军被迫长征。知道遵义会议确定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知道红军长征克服各种困难取得了伟大的胜利”这些教学目标,都已经囊括其中。我顺势引导他们一起解决问题。

其中“红军为什么要进行长征”这个问题,多数小组中都有提及。问其原因,学生回答:“这是了解长征这一事件的基础,否则就无法全面了解长征的意义。”而对于为什么提出“红军长征中遇到了哪些困难”这一问题,他们的解释是:“战胜各种困难是红军精神的体现,了解这些困难,才能让我们对红军精神有更深刻的体会。”如此,在合作探究中,教学目标圆满达成。

从上面孩子的课堂表现可以看出,经过合作探究发现并解决问题,他们提问的自信心“爆棚”,提问意识也大会增强。对此,我们教师又何乐而不为呢!

第三层次——自主理解后提问

如果孩子能在自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课堂就将真正成为孩子“自已的”乐园。

六年级“品格的试金石”主题包含四个课题,既自成体系又互相交叉,如果分四个课时进行,重点就不够突出。如果能围绕重点问题进行探究,无疑会更合理。可应设计什么问题呢?我能给孩子想要的问题吗?我想,该把任务交给孩子了。

课一开始,我便让孩子们对整个主题进行了探究,在“本主题的要求是什么”“诚信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等一系列问题中,一个孩子提出:“这一主题都是诚信的内容,我们在二年级已经学习过了,为什么现在重复学习?”我抓住了这个“为什么”,当即下载二年级“做诚实的好孩子”主题内容并在大屏幕上展示,让孩子展开讨论。他很快发现,二年级的诚信教育主要停留在“不说谎”层面,而六年级的诚信则是一种道德要求。更重要的是,他们在解决这个“为什么”的过程中认识到,随着自己的成长,学校、社会的要求不断提高,对自己也应有更高的要求。如此,在自主理解后提问,其教育成效岂是几节诚信课可以比拟的!

在鲁洁教授看来,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是“最有魅力”课程,[2]当孩子把提问当成为一种习惯,当老师和孩子的思维有激烈碰撞的时候,品德与社会课堂才会充满迷人的魅力。“你所要教的,正是我所要知道的”——这无疑是“问题解决”教学的最高境界。

参考文献:

[1]蔡佩华.“贴姓名牌”讨论法在品德课堂的尝试[J].中小学德育,2014(8):38

[2]鲁洁.德育课程的生活论转向[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5,23(3):37.

责任编辑 徐向阳

猜你喜欢
品德长征红军
立德立言,为何重要
李红军美术作品欣赏
红军不怕远征难
红军长征起止于何时?
智珠二则
智珠
好学者贤
十送红军
品德
二则(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