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辉
摘 要 伙伴关系是儿童社会化过程中最重要的人际关系。在儿童交往实际践,表达、理解等因素会影响其交往的适应性。从生态位视角分析儿童交往过程中的生态位及伙伴关系,有助于对儿童进行有针对性的伙伴关系教育。
关 键 词 生态位;伙伴;关系
中图分类号 G41
文献编码 A
文章编号 2095-1183(2017)01-00-03
一、问题的提出
“伙伴”是日常生活中常用的词语,是两人及以上基于某种需要或目的而形成的一种相互依赖的群体。伙伴关系是儿童社会化过程中最重要的人际关系,也是儿童品德形成的重要途径。而在实际生活中,伙伴关系却是儿童最难处理的一种关系之一。一场游戏、一次探险、一次合作、一次共看一本书等等,都会成为儿童建立伙伴关系的基础,但同时也是儿童拆毁和结束伙伴关系的导火线,甚至会演变成儿童背后家庭与家庭之间的关系变化。如何有效地对儿童进行伙伴关系教育?这已经成为家长和教师极为关心的现实问题。
在学术界,“伙伴”一词较少使用,而更多以“同伴”这一专有术语来表达,而且较集中地基于心理学视角,从儿童学业成绩、家庭、学校教育(如教师、班级)等方面来分析儿童伙伴的问题。比如,俞国良、辛自强、罗晓路等定量分析发现,学习不良、同伴接受性低、家庭功能缺失之间存在显著相关。[1]赵景欣、刘霞、张文新等认为,同伴拒绝能显著增加儿童的攻击欲望、学业违纪与孤独感,亲子亲合、积极的逆境信念能够显著降低儿童的孤独感。[2]刘长江、郑日昌认为,放任型教师领导不利于儿童伙伴关系的发展,权威型教师领导有利于形成一个有凝聚力的班级团体,但对儿童伙伴关系的影响不大。[3]
从心理学的视角研究儿童伙伴关系,其优势在于精细的心理测量技术和对各种相关变量的探究;而不足之处在于,这样的研究多局限于问题层面,而缺少实践应对。为此,笔者试图从生态位视角来解读儿童伙伴和伙伴关系,并尝试提出改进儿童伙伴关系教育的实施路径。
二、生态位视角下的伙伴与伙伴关系
“生态位”这一概念是1917年由美国生态学家格林内尔(J.Grinnell)最早提出,用以描述一种生物在环境中所占据的地位和空间,指出在同一动物区系中定居的两个种不可能具有完全相同的生态位,由此逐渐产生了竞争排斥原理。[4]1927年,动物生态学家C.埃尔顿(Charles Elton)提出,一种动物的生态位是指它在生物环境中的地位,即与食物和天敌的关系,[5]比如北极狐和非洲鬣狗因为吃相似的东西,所以具有相同的生态位。有学者将这一强调个体生物的地位功能和与其它物种间的营养关系的生态位概念称之为“功能生态位”或营养生态位。随后,哈钦森(G.E.Hutchinson)从空间、资源利用率等方面,将生态位概念描述为一个生物单位生存条件的总集合体,并根据生物忍受法则用坐标表示影响物种的环境变量,进而建立起生态位的多维超体积模式。[6]哈钦森认为,多维超体积生态位可分为基础生态位和现实生态位:前者指一个物种在无别的竞争物种存在时所占有的生态位;后者指因种间竞争,一种生物不可能利用其全部基础生态位,而只能拥有一部分可利用资源。
三位学者的观点,体现了人们对生态位的认识不断深化的过程,即一个物种在某一种群中的生态位所包含的要素是空间、功能和各种所能利用的资源。以此推演,一个儿童在其所在的伙伴群体中的生态位也应该从地位、发挥作用和资源条件三个要素来考察。但由于人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个体,儿童在伙伴中的生态位与物种的生态位存在一定的差异(如表1)。
由上表可知,生态位视角下的儿童伙伴关系,就是在一定环境内,个体间关于地位与空间的分配、功能的发挥以及资源的获取与限制的关系。具体来说,有三个层面的关系:
一是地位与空间的分配关系。指结成伙伴关系的过程,其实是两个及以上个体的地位与空间的确立过程。例如,在一场“捉迷藏”游戏中,A同学与其他伙伴需要在这场游戏中确立各自的角色和活动的范围,这是完成游戏的前提。A同学在这个伙伴关系中所占据的角色和活动的范围,就是他的生态位。由于个体能动性的差异,使得A同学在这个伙伴关系中自觉或不自觉地居于一个弱势或者强势地位,一旦这种地位所带来的差异被A同学感知,A同学便会相应地采取适应、接受或者逃避、反对等主动选择。
二是功能的发挥关系。指在伙伴关系中,任何一个儿童都应该起到一定的作用,并且只有基于这种作用儿童之间才能持续保持伙伴关系。再以“捉迷藏”为例,A同学在这个游戏中不仅发挥着“躲”“藏”作用,还发挥着暗示、激励、娱乐等作用。由此,A同学在伙伴中的生态位得以建立,A同学与其他伙伴的关系得以保持。
三是资源的获取与限制关系。指在伙伴关系中,儿童面临竞争或合作时可利用资源的多少。生态位理论认为,一个空间内如存在两个以上的物种,就必然存在竞争关系,但同时为了生存,物种之间会形成某种共生关系,竞争和共生源于资源的威胁或互补。因此,儿童伙伴关系就是一种基于资源的获取与限制的关系。仍以“捉迷藏”为例,A同学为了巩固自己的生态位,就必须借助一定资源条件,例如他天生能跑、头脑灵活、创意也不错,这样就能在伙伴关系中占有一定优势。但如果A同学跑步差,且不善于言辞,那么其自身资源的获取就受到一定限制,但A同学平时乖巧,深得老师喜爱,为了巩固自身生态位,他可能会借助外部资源,寻求老师的帮助。
因此,生态位视角下的伙伴和伙伴关系,是一种地位和空间、功能、资源等诸多生态因子影响的结果。它既是静态的,又是动态的;既是固定的,又是活跃的;因时因地因人而异,充满变化却又有着内在机理。
三、生态位视角下伙伴关系教育的实施策略
一个物种对应一个生态位,如果生态位消失,也就意味着这个物种消失。同样,一个儿童在伙伴群体中也有一个生态位,如果儿童离开伙伴,就意味着其生态位消失。失去生态位的儿童,意味着孤独、被遗忘和不被认可。因此,伙伴关系教育,就是帮助儿童学会认识、甄别、选择、调整生态位的过程。
(一)教育儿童树立正确的自我观
在自然系统中,任何生命都值得敬畏。同样,在人类生态系统中,任何一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存在,都应自由且尽情地展现生命的可贵。教育学生形成正确的自我观,首先要有自信,这是确定生态位的基础。其次,教育儿童客观地看待自身的优势与劣势。人的优势和劣势是相对的概念,对处于发展阶段的个体而言,优势和劣势是一种与他人比较的结果,一旦改变比较对象,优势可能化为劣势,劣势也可能变为优势,正所谓“尺有所长,寸有所短”。
(二)教育儿童学会甄别伙伴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是生态学中物种适应与变化的最好诠释。儿童选择伙伴时,有时会基于某种兴趣爱好,有时会基于某种学习任务;有时有家长、教师监管,有时又处于自由真空的状态。这时,家长和教师就应该教育儿童学会甄别伙伴。好的伙伴可以成为终身的挚友,坏的伙伴则可能会成为永久的伤害。所以,儿童在认清自我需求和准确把握对方的目的之后,才能够区别出谁可以成为自己的伙伴。否则,盲目的随从和跟风式的追捧,会导致儿童迷失自我,误入歧途。
(三)教育儿童主动选择伙伴
儿童周围总有各种各样的伙伴群体,他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主动选择某一类群体成为自己的伙伴。选择是孩子进一步认识自我、甄选伙伴的过程。这时,家长、教师可以有意识地引导,也可以表明自己的喜好,还可以主动地与其他家长及儿童结成朋友关系,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经过一定时间积累,儿童会在不知不觉中学会如何与其他人主动对话,建立起伙伴关系。
(四)教育儿童协调伙伴关系
协调伙伴关系是儿童现实生活中遇到最多的问题之一。尤其对于1-8岁的儿童而言,他们往往不懂得“我”和“他”的关系,致使这个阶段的伙伴关系最为紧张也最不稳定。所以,学会协调伙伴关系是伙伴关系教育中非常关键的一环。
从前文中可知,儿童在伙伴关系中只有具备三个要素才能获得生态位,即地位与空间、功能、资源的利用和限制。也就是说,儿童在伙伴关系中生态位受到威胁时,可以先分析儿童以下几个关于生态位的问题,然后再进行伙伴关系调整。(如表2)
总之,儿童伙伴关系教育是基于儿童对自身生态位的确立和对他人生态位的理解和尊重。儿童可塑性强,做好伙伴关系教育,关系到儿童良好人际关系的形成,关系到儿童品格的发展,关系到儿童未来社会适应的成败。伙伴关系教育应因人而异、因景而异,家长和教师应该在了解和关心儿童的基础上,开展个性化教育。
参考文献:
[1]俞国良,辛自强,罗晓路.学习不良儿童孤独感、同伴接受性的特点及其与家庭功能的关系[J].心理学报,2000,32(1):69-64.
[2]赵景欣,刘霞,张文新.同伴拒绝、同伴接纳与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适应——亲子亲合与逆境信念的作用[J].心理学报,2013,45(7):797-810.
[3]刘长江,郑日昌.教师领导行为与儿童同伴关系的研究[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2(3):29-33.
[4]Grinnell J.The Niche Relationship of the California Thrasher[J].Auk,1917,21:364- 382.
[5]Elton C. Animal Ecology[M].New York:Macmillan,1957:209- 232.
[6]Hutchinson G E. Concluding Remarks[ J].Cold Spring Harbor Symposia on Quantitative Biology,1957,22(2):415-427.
责任编辑 徐向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