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耀文
【摘 要】小学语文是小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应当利用各种有效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其中引导学生自读自悟就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本文将结合当前小学语文教学的实际情况,探究小学语文教学引导学生自读自悟的策略方法,希望能够对今后的有关研究提供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小学语文;自读自悟;合理引导
引言
与其他学习能力一样,自读自悟能力对于小学语文的学习意义重大,是小学语文知识学习过程中应当养成的一种能力。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学生自读自悟能力的养成不仅能够提高学生对文章的理解能力,还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主动性,提高教学的效率,对于学生在阅读和写作方面的发展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所以,对于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自读自悟的研究就显得非常有必要。
1、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引导自读自悟应用的现状
1.1未能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受到传统的应试教育观念影响,小学语文教师一时难以转变教学观念,仍然固守传统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在教学过程中以教师自己为中心,单向式地将教材知识灌输给学生,让学生结合教师自己所讲的内容对文章知识加以理解。这是传统的教学理念影响下的教学模式,虽然能够让学生掌握一定的知识内容,但是并没有充分发挥出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大大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发展,导致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不足。所以,教师在引导学生自读自悟的时候,也仅仅是停留在表面,难以摆脱传统观念的束缚,起不到实质性的效果。
1.2学生自身能力不足
在课堂教学时,教师引导学生自读自悟,存在这样一种情况,学生受制于自身的能力水平,难以独立进行文章的阅读或者知识的理解。习惯了传统的“教师传输,学生理解”的教学模式,一旦离开该种教学模式,学生难以自主学习,没有足够的能力将精力投入到学习上,并且在学习的过程中心思容易分散,导致自读自悟教学效果不明显。
2、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充分发挥自读自悟的作用
2.1引设式的利“导”,为学生自读自悟指明思考方向
小学教学的课堂时间有限,而且不同学生的能力也不一样,一味地让学生自读并不能够,并不一定能够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1]。所以,教师应当利用引设式的利“导”帮学生的自读自悟学习指明方向,让学生在自读自悟的过程中能够有明确的方向,避免因为思路错误走错路线。如果学生在回答问题时有不合理的地方,教师引导利用一定措施引导学生,让学生重新认识。
例如,在学习文章《富饶的西沙群岛》时,教师不用着急对文章内容进行讲解。在开展教学活动时,可以先让学生针对文章后面的习题,找出习题中的重点,绝大部分的学生都将会认为“富饶”是文章的重点。然后,让学生带着“富饶”这个词阅读一篇文章。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并没有直接让学生阅读文章,而让学生带着“富饶”这个词去阅读文章,给学生指明了阅读的方向,学生读完之后,能够抓住文章的重点,了解文章的主题,提高了学生的阅读质量。
2.2迂回式的诱“导”,拓宽学生的思路,丰富学生的思考角度
学生在思考过程中,如果受到影响,一般会出现两种情况,一种陷入思维定式,一种是运用其他思维方法[2]。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让学生广开思路,教师通常要利用一定的语气去引导学生,例如“哪位同学还有其他意见”、“这道题还可以用其他方法解决吗?”、“能否从其他角度进行思考?”等等。
例如,在学习文章《翠鸟》的时候,在阅读“翠鸟鸣声清脆,爱贴着水面疾飞,一眨眼,由轻轻地停在苇秆上了”时,教师让学生对这一句话进行体会,绝大部分学生最初的体会是翠鸟的飞行速度飞快,但是其实这句话里面还包含翠鸟的清脆声,翠鸟飞行的很轻,翠鸟唱歌很好听等等。当教师再次让学生领悟这一句的时候,学生可能就会从不同的角度出发,从而体会到翠鸟动作不仅快,而且轻,歌声也很好听。
2.3解惑式的疏“导”,引导学生向更深层次思考
语文教学看重的是学生的语言发展能力,体验情感与价值观,提高学生思维的成熟度,引导学生思维向纵深发展,从而与作品作者产生共鸣,体会到文章内容的美[3]。但是,学生在阅读文章时往往会停留在表象思维上,教师这个时候应当及时对学生进行疏“导”,将学生的思维影响更深层次。
例如,在讲解《翠鸟》的时候,文章中出现这样一句话“只有苇秆还在摇晃,水波还在荡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提出一个问题“为什么文章主要写翠鸟,但是这一句为什么会出现在此段内容中?”,这个时候学生就会由单纯的文字理解转向更深层次,从而体会到作者的真实情感。
2.4点拨式的指“导”,让学生懂得如何去读书和思考
探究式的学习方法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效果最好,那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如何使得学生发现问题并探究问题呢?教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一定要点拨学生的指“导”,让学生在研读中学会读书和思考。教学过程中,教师让学生进行阅读,为学生指明方向,然后让学生进行总结,从总结中发现存在的问题,并对问题进行探究。教师在这一过程中不能将着力点放在让学生得出和自己一样的结果,而是启发学生去发现、去思考。
例如,在学习文章《坐井观天》时,学生在阅读文章之后,教师可以适时向学生抛出一个问题:青蛙如果离开了井会发生什么?这个时候学生的热情将被点燃,教师应当向学生提示该题没有固定答案,可以充分发挥出自身的想象力。这种点拨式的指“导”,如同一石激起千层浪,打开了学生的思维大门。
3、结语
总而言之,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充分引导学生自读自悟,通过合理的引导,使得学生能够掌握各种各样的思考方法和学习方法,让学生能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解决遇到的问题,从而提高学生阅读能力,最终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
【参考文献】
[1]王琪.小学语文教学中指引学生自读自悟的探讨[J].课程教育研究,2016,21(11):252-252.
[2]陈希.论“自读自悟”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J].福建教育,2016,22(07):44-45.
[3]蒋聪慧.自读自悟,自我成长——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策略[J].内蒙古教育,2015,12(03):53-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