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信息集锦

2017-02-09 01:59
大众考古 2017年10期
关键词:考古学考古科技

《中国考古学:旧石器时代晚期到早期青铜时代》

刘莉、陈星灿 著 陈洪波 等译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7年9月

本书是继张光直先生《古代中国考古学》后最具影响的中国考古学英文教材的中译本。作者不仅仅提供了最基本和最新鲜的中国考古材料,还探讨有关中国早期文明发展的基本问题,特别是在现代中国这片土地上,农业发展和国家形成在社会复杂化进程中发挥了哪些作用,且对理解世界范围内的社会进化有所裨益。

《当代中国博物馆》

段勇 著

译林出版社,2017年9月

作者从事博物馆运营与管理工作多年,既体察过微观实务,又从事过宏观管理,其以积累的资料为基础,力求将中国博物馆事业置于国际博物馆发展的大背景下,观察中国博物馆当下存在的问题、思考探寻可持续的发展方向。全书观点鲜明,评论精当,可谓一个从业者对近十年中国博物馆发展的小结。

《徐旭生陕西考古日记》

徐旭生 著,罗宏才 整理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年8月

本书是首次公布的徐旭生先生从1933年2月到1935年6月在陕西组建陕西考古会工作期间的日记,由罗宏才教授抢救性发掘并整理注释,翔实记录了徐先生在艰苦环境下筹建陕西考古会,在陕西各地进行文物调查以及在宝鸡斗鸡台考古的真实情况,是考古先驱徐旭生先生留下的珍贵的陕西考古资料。

《唐与回鹘时期龟兹石窟壁画研究》

刘韬 著

文物出版社,2017年8月

本书对唐与回鹘时期龟兹石窟壁画以图像学、风格学与样式论等方法进行了综合研究。由于建窟民族与佛教教义的影响,唐与回鹘时期龟兹石窟壁画一方面不同程度地保留了本地原有的龟兹特性,另一方面较龟兹风壁画在题材、内容、布局与风格上呈现显著的变化,更多为汉地佛教对龟兹回传的产物。

《张骞探险之地》

【乌】瑞德维拉扎 著 高原 译

漓江出版社,2017年10月

作者将古代以及中古的西方与东方世界,通过丝绸之路沿线的考古发现贯穿起来。几大文明在中亚腹地神秘而奇妙的交汇,给今天的学术研究留下了无限的探索空间;从考古成果延伸向历史文化的深度解读,“张骞探险之地”的书名更彰显了中国在丝绸之路上所扮演的举足轻重的角色。

《白瓷之路:穿越东西方的朝圣之旅 》

【英】埃德蒙·德瓦尔 著,梁卿 译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年10月

作者爬梳文史典籍与档案资料,并深入探访了中国景德镇、德国德累斯顿、英国普利茅斯等白瓷之路上重要的时空坐标,以贯穿中西的视角,结合了旅游札记、回忆录与历史讲述,追溯白瓷从中国传入欧洲发展演变的辉煌历程,描画出一部数百年中西文明交流史的迷人面貌,讲诉湮没在历史尘埃中的瓷器故事。

穷物理

人类肤色差异90万年前就开始了

《新科学家》官网日前报道称,一项最新的研究成果表明,人类肤色差异变大,至少从90万年前就开始了。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尼古拉斯·克劳福德和沙拉·泰什科夫在埃塞俄比亚、坦桑尼亚和博茨瓦纳招募了约1500名种族和基因多样化的志愿者进行研究,志愿者同意提供DNA样品并测量其皮肤色素沉着。基于非洲地区人们皮肤色素沉着相关基因变异的分析发现,黑皮肤相对来说拥有比较古老的遗传变异,表明“白种人更先进”的种族主义观念存在缺陷。(房琳琳,《科技日报》2017年10月16日)

从现代人身上找寻尼安德特人的特征

马克斯·普朗克进化人类学研究所等机构的学者发现现代人类的15个身体特征可与尼安德特人的基因联系在一起。这项研究基于10万名英国人的外貌、饮食、日光曝晒、习惯和疾病的基因组和信息分析,表明从尼安德特人身上遗传下来的DNA影响了非洲以外的人的肤色、头发颜色、睡眠和情绪模式,所有这些特征都与人们在阳光下的暴露有关。(美联社,2017年10月5日)

4万年田园洞人为欧亚早期人群结构提供新洞见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古DNA实验室通过最新古DNA技术,将仅有0.03%的古人类全基因组数据从富含细菌和真菌DNA污染的古人类DNA样品中捕获出来并测序。通过比较田园洞人和未混入古老遗传成分的欧洲人的基因组数据,确定了4万年前的田园洞人确已呈现亚洲人遗传特征。虽然田园洞人是古东亚人,但他并不是现代东亚人的直接祖先,暗示了四万年前亚洲人群的多样性。(据新华社)

高粱起源可追溯至6000年前的苏丹地区

对于高粱的驯化时间与地点,学界一直认为史前的非洲大陆是其最初的起源地,然而缺少足够的证据。来自伦敦大学学院的最新研究发现,高粱作物的起源至少可追溯至公元前4000年的苏丹东部地区。考古学家对当地遗址中发现的陶器残片进行鉴定发现,这些陶器内残留有当年的粮食作物。在显微观察下,植物残留物中有驯化特征的高粱种实。更为巧妙的是,一些仍未驯化的高粱也残留其中,这一发现或许可代表高粱由野生向驯化过渡的关键时期。(知识分子微信公众号)

知文明

农作物传播视角下的欧亚大陆史前东西方文化交流

欧亚大陆东西方文化交流,据考古证据显示至少可追溯至青铜时代早期,交流过程伴随着农作物的传播与交换。相对于考古遗物,农作物遗存鉴定标准明确且可精确定年,是研究文化交流过程的理想材料。研究者总结和对比了欧亚大陆史前遗址的植物遗存鉴定和测年数据,以及人骨碳同位素分析结果,系统梳理了东亚起源的农作物粟黍西传,西亚起源的农作物小麦和大麦东传,及其相互汇聚的时空过程。约距今10500年起源于西亚地区的小麦和大麦在距今8000年传入欧洲和中亚西部,距今4500~4000年传入中亚东部和中国西北地区。粟黍在距今7700年之前驯化于中国北方,距今4500~4000年传入中亚东部,距今3500年后传入西亚和欧洲。约距今4400年在中亚东部的哈萨克斯坦地区出现黍和小麦、大麦同时利用的迹象,可能是东西方文化元素最早汇聚的地区。距今4500~3500年,粟黍和麦类作物混合利用的现象主要出现在中亚东部和中国西北地区,其后扩散至欧亚大陆的东西两侧。上述研究暗示跨大陆东西方文化交流可能始于距今5000年,在青铜时代得到强化,为汉代丝绸之路的开凿奠定了重要的基础。(董广辉等,《中国科学·地球科学》2017年第5期)

黄帝时代的古城

早在距今5000余年的仰韶文化晚期,中原大地就出现了郑州西山古城,这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古城之一。平面为不甚规则的圆形,城墙系两侧挖沟,就地取土,中间采用板筑法分段逐层夯筑而成。西城墙北段和北城墙东段各有一段缺口。城内有大量的房址、灰坑、墓葬及路土等遗迹,还出土了大量的陶器、石器、骨器、蚌器等遗物。西山古城坐落在枯河北岸,便于取水,城墙较高,便于防守和防洪。(杨韶光,《华夏文明》2017年7月刊)

商代黄河流域印纹硬陶和原始瓷的产地

早、中商时期,黄河流域出土的印纹硬陶和原始瓷器可能来源于盘龙城、吴城、池湖等多个地点,其中有部分产品可能通过盘龙城转运中原。晚商时期,随着盘龙城的废弃,商王朝与长江流域各土著文化之间可能形成了新的资源流通模式。此时印纹硬陶和原始瓷器的来源地也发生一些变化,长江中游的对门山——费家河类遗存和长江下游的南山窑址等均是来源地。在整个商时期,商人在南方不同地区根据需要选取特定类别的产品,又赋予其新的器用制度。印纹硬陶和原始瓷器始终是南北资源流通中的一部分,而在这一流通路线中,铜料等金属资源或居于主体,印纹硬陶和原始瓷器可能作为附属产品流通。(黎海超等,《江汉考古》2017年第4期)

中国古代权杖头

虽然中国古代权杖头的主要形制特征来源于西方,但在传入中国地区后也发生了演变,这些演变更多是由于掺杂当地人群某种理解和意识而形成的。除了由近东经中亚传入中国西北,再沿长城沿线传播外,还可能有一条是从安纳托利亚高原、黑海沿岸、高加索、俄罗斯南部等地区沿欧亚草原之路传播至中国的内蒙古、宁夏等地。(杨琳等,《考古与文物》2017年第3期)

读天下

科技考古“上海倡议”

2017年9月23日,参加复旦大学科技考古研究院成立大会暨科技考古学术研讨会的与会人员,围绕中国科技考古的现状和未来进行了热烈地讨论,达成科技考古“上海倡议”:

当前,考古学已经逐渐成为一门以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思路为指导、广泛采用自然科学研究方法和技术的交叉学科。能否在考古学研究中更加广泛、有效地运用多种自然科学等相关学科的方法和技术,进一步推动学科的发展,已经成为21世纪衡量一个国家考古学研究水平极为重要的标尺。

1.科技考古是应用自然科学等相关学科的方法和技术开展考古学研究。其研究内涵可以概括为:以考古学的研究目标为指引,将考古学的研究问题为导向,应用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和技术,对考古遗址及所在区域进行调查、勘探和取样,对出土的多种遗迹和遗物进行观察、鉴定、测试、分析和统计,多角度地获取有关古代人类活动的多种信息并进行深入解读和探讨,从整体上拓展考古学研究的领域,深化考古学研究的内容,提高考古学研究的科学性,提升考古学研究的历史科学价值;

2.科技考古要时刻聚焦考古问题。要始终以考古学研究的总体目标为指导,紧密围绕考古学的重要问题进行探讨;

3.要加强科技考古各个领域方法论的研究。要进一步完善科技考古各个领域的田野采样方法和实验室测试技术,注意制定样品采集和分析规范,也要围绕解决特定考古学问题的需要充实、调整相关技术与操作方法;

4.科技考古各个领域之间要加强合作和交流。加强科技考古各个领域之间的协调与合作,是全面复原历史的重要保证;

5.要加强中国科技考古与国际学术界的交流;

6.要强化科技考古课程和实践。培养更多从事科技考古研究的人员,培训和引导从事田野考古发掘和研究的人员掌握某项甚至多项科技考古技能,塑造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更好地适应中国考古学发展的需要。(据中国文物信息网)

猜你喜欢
考古学考古科技
考古学未来的威胁与挑战
十大考古发现
考古出乎意料的几件事
汉代岭南考古学特征拾零
《熬波图》煮盐盘铁的考古学探索
三星堆考古解谜
中国考古学百年百大考古发现
“考古”测一测
科技助我来看云
科技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