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瑜,肖述剑
(1.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北武汉 430072;2.湖北经济学院,湖北武汉 430205)
·思想政治工作研究
大学生党支部建设:模式与路径
——基于湖北省10所高校的调查
张瑜1,肖述剑2
(1.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北武汉 430072;2.湖北经济学院,湖北武汉 430205)
2016年,围绕大学生党支部建设的相关问题,课题组在湖北省10所高校开展问卷调查。调查表明,大学生党支部建设的问题,已成为高校全面落实从严治党的关键因素和核心载体。受访者对大学生党支部建设模式的评价中,年级观念和专业归属强烈,更赞同以年级或专业为单位建立党支部;对大学生党支部建设现状的评价中,总体感觉一般,其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有待加强;对大学生党支部建设效果的评价中,总体满意度不高,其肯定性评价有待加强。加强大学生党支部建设,应当坚持模式建设为先,主辅配合、虚实结合,构建立体党建新模式;坚持路径建设为重,提高支部书记素质,注重思想政治学习,创新支部活动方式和强化责任宗旨意识,充分发挥大学生党支部凝聚人心、促进学习、服务同学的作用。
大学生;党支部;模式;路径
大学生党支部是党在高校组织中的战斗堡垒,是从思想上、政治上团结、凝聚大学生的核心。高校贯彻落实党的教育路线方针,大学生党支部发挥着重要作用。在全面从严治党的大环境下,支部建设是不可忽略的重要方面,2016年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了“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方案,对党支部建设提出了严格的要求,高校作为意识形态工作的前沿阵地,其基层党支部建设的相关问题也因此成为热门研究课题。关于大学生党支部建设的现状、特征、规律、环境、影响因素、措施等研究成果日益丰富,为大学生党支部的实践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思想资源和智力支持。但就其整体而言,现有的研究更多地集中在理论辨析、经验分析、文件解读等层面,基于实证的调查研究仍有待进一步加强。
为了准确把握大学生对党支部建设的观点和实际,深入探寻大学生党支部建设的模式与路径,课题组于2016年7月至8月,在湖北省的10所高校①调查的高校名单如下: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华中师范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武汉工程大学、湖北经济学院、武汉工程大学邮电与信息工程学院、武汉工商学院、长江职业学院、武汉软件工程职业学院。进行了广泛的问卷调查,对调查所得数据进行了比较深入的分析与研判,并在此基础上,结合我们对实际工作的认识与思考,提出了大学生党支部建设的模式与路径。
调查采用课题组自编的问卷,主要试图了解受访者对大学生党支部建设的模式、作用发挥的现状、以及党支部工作效果的看法。问卷基于大学生党支部建设在不同高校、年级、专业中的组建模式与现状,分别从思想、组织、作风、制度和反腐倡廉方面设计了调查指标;围绕当前比较集中和具有一定代表性的问题,进行了集中的调研,其调查内容基本覆盖了当前教育主管部门和高校重点关注的内容和方面,具有一定的针对性。
调研以湖北省高校为抽样范围,采用多阶段抽样的方法,以相关高校学生党员人数为抽样特征,计算确定各高校调查的样本数。调查共抽取10所高校,发放问卷900份,回收有效问卷896份,有效回收率为99.56%。经信度分析,问卷Cronbach's á系数为0.892,说明问卷数据质量可靠,稳定。数据采用SPSS19.0进行统计学处理,检验水准为0.05。
总样本中,男性占56.7%(N=508),女性占43.3%(N=388);985高校占18.8%(N=168),211高校占13.4%(N=120),本科院校占61.2%(N=548),独立院校占2.2%(N=20),高职高专占4.5%(N= 40);理工类占50.9%(N=456),文史类占8.5%(N= 76),法学类占4.9%(N=44),哲学类占13.4%(N= 120),经管类占16.1%(N=144),其他占6.3%(N= 56);专科生占5.8%(N=52),本科生占86.2%(N= 772),研究生(含博士)占8.0%(N=72);大一占24.1%(N=216),大二占38.8%(N=348),大三占19.6%(N=176),大四占9.4%(N=84),研一占5.8%(N=52),研二占0.4%(N=4),研三占1.8%(N=16)。群众占4.9%(N=44),共青团员占65.2%(N=584),中共预备党员占20.1%(N=180),中共党员占9.8%(N=88)。
(一)对于大学生党支部建设模式的看法(见表1)。
良好的组织建设模式,能够更好地发挥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增强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大学生对党支部建设模式的理解和看法,表明了大学生愿意参与党组织活动的方式和喜好。通过调查,我们发现26.3%的受访者赞同以班级为单位建立党支部,40.6%的受访者赞同以年级为单位建立党支部,26.8%的受访者赞同以专业为单位建立党支部,5.8%的受访者赞同以公寓为单位建立党支部。这一结果表明,受访者的年级观念很强,更乐意于在同一年级的党组织中接受党的教育和开展党建活动,同一年级的党员彼此年龄相仿、基础相同、需求相近,可以最大限度地调动党员参与组织活动的积极性和参与面;其次,班级和专业的归属感也是当代大学生的一大思想特点,这与当代大学生在入学前的家庭和学校教育有着一定的关联,习惯于在一定的小集体和小领域中学习和发展,具有独立性和自我性的特点。第三,对于在公寓中建立党支部,大部分受访者表示不习惯,他们认为公寓是生活和休息的场所,不适合开展严肃认真的党组织生活。另外,党组织活动的效果也需要相应的环境和设施做支撑,所以,赞同在公寓设立党支部的受访者较少。
为进一步了解处于什么阶段的大学生具体赞同什么模式的党支部建设方式,本研究把大学生的学习阶段划分为专科、本科和研究生阶段进行了比较研究。通过研究,我们发现处于专科层次的大学生比较倾向于以年级或专业为单位建立党支部,更乐意于在以年级或专业为单位建立的党支部里开展组织生活,其比例分别为30.8%和38.5%,他们认为在这样的党支部里,能够充分发挥优秀党员的传帮带作用,提升党支部的凝聚力。处于本科层次的大学生比较倾向于以班级或年级为单位建立党支部,更乐意于在以班级或年级为单位建立的党支部里开展组织生活,其比例分别为27.5%和42.0%,他们认为在这样的党支部里面,能够增进同年级或同专业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更便于发挥党支部的战斗力。处于研究生层次的大学生,由于招生规模较本科生和专科生相对较少,专业要求相对较高,因此,他们更倾向于以年级或专业为单位建立党支部,更乐意于在以年级或专业为单位建立的党支部里开展组织生活,其比例分别为33.3%和27.8%,他们认为在这样的党支部里面能够增进学科的融合,开拓专业视野,提升党支部的创造力;之所以会有这样的学历层次差异,主要是由于大学生的人才培养目标、所处的政治生态环境以及所面临的现实客观条件不尽相同而造成的。
(二)对于大学生党支部建设现状的看法(见表2)。
现状是解决问题的基础,只有从根本上了解、熟悉和把握大学生党支部建设的现状,真实掌握其作用发挥的好与坏,才能提出具有针对性和有效性的改进措施,从而提升党组织在大学生中的凝聚力和影响力。通过调查,我们发现在896名调查对象中,有448名学生认为党支部发挥作用一般,跟普通群众联系较少,占总体的50.0%;有248名学生认为党支部很好地发挥了战斗堡垒作用,群众很信任,占总体的27.7%;有84名学生认为党支部几乎不能发挥作用,占总体的9.4%;有116名学生对党支部的作用发挥情况以及活动开展情况不太了解,占总体的12.9%,可见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还有待进一步加强。这一结果也从另一个侧面表明,大学生党支部的教育、管理、监督和服务职能履行的不够好,党支部的凝聚力、号召力不强,党支部的活动内容与形式缺乏吸引力,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还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表1 党支部建设模式与学历阶段交叉表
为了进一步增强研究的针对性,本研究把调查对象的学科属性作为特征变量,进行了对比研究。研究发现,50.9%的理工类学生认为大学生党支部作用发挥一般,与党员群众联系较少。这或许是因为理工科学生平时对党的基本知识和党支部建设情况关注得比较少,所以导致了满意度不高;47.4%的文史类学生认为大学生党支部作用发挥一般,与党员群众联系较少。这或许是因为文史类学生思维比较活跃,善于和历史上的党支部作用发挥相比较,其心理落差导致了满意度不高;63.6%的法学类学生认为大学生党支部作用发挥一般,与党员群众联系较少。这或许是因为法学类学生思维严谨,严格把党支部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作为评价指标,其党支部作用发挥的不到位导致了其满意度不高;66.7%的哲学类学生认为大学生党支部作用发挥一般,与党员群众联系较少。这或许是因为哲学类学生善于思辨,用抽象的思维去评判具体的组织生活,从而导致了其满意度不高;42.9%的其他类学生认为大学生党支部作用发挥一般,与党员群众联系较少。这或许是因为党组织活动的内容和形式不能足够的吸引普通大学生的关注,从而导致了其满意度不高;41.7%的经管类学生认为大学生党支部很好地发挥了战斗堡垒作用,群众很信任。这是因为经管类的大学生敏锐的市场眼光,认为政治是为经济服务的,学好了政治就能更好地服务于经济管理,因此,其满意度较高。之所以会有这样的学科属性差异,主要是由于学科背景、学科思维以及专业眼光的差异性所导致的。
表2 党支部建设模式与学科类别交叉表
(三)对于大学生党支部建设效果的看法(见表3)。
大学生党支部具有思想政治引领和服务普通群众的双重职能,其服务功能是党支部的工作着力点和根本落脚点,大学生对党支部的满意度评价一定程度上可以反衬党支部建设的效果。在对大学生进行关于党支部建设效果的调查中,我们发现,受访者的评价主要为一般,为428人,占总体的47.8%;其次为比较满意,为358人,占总体的41.1%;非常满意的仅为36人,占总体的4.0%,满意度合计为45.1%。这一结果表明,大学生党支部的“八大基本任务”①此处“八大基本任务”指的是《中国共产党章程》第五章“党的基层组织”第三十一条内容。参见《中国共产党章程》,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44—46页。完成得还不够好,结合实际、运用载体和平台的方法还不够科学,普通群众对党支部开展工作的效果还不够满意。这与大学生党务干部的素质不够高,党员作用存在群众化倾向,主管领导重视程度不够有着一定的关系。
为了进一步了解不同学校层次大学生对党支部建设效果的评价程度,本研究把调查对象的学校层次作为特征变量,进行了比较研究。研究发现,985高校、211高校、本科院校、独立院校、高职高专的大学生对党支部建设效果的肯定性评价依次为47.5%、40.0%、40.9%、40.0%、25.0%,其中985高校的学生比较满意率较高,为47.5%,其他类型学校的学生满意度均在一般和比较满意,各占25%—50%左右。之所以会得出这样的结论,除了样本选择的原因外,还与各层次高校重视大学生党支部建设的力度,投入党支部建设人力、物力和精力的多少,以及受访者的主观态度与评价标准等有着一定的关系,深入分析上述差异及其形成的原因,有助于我们有针对性地提升大学生党支部建设的效果。
表3 大学生党支部效果评价与学校层次交叉表
这次调查表明,党支部的建设模式和工作效果,已成为当代大学生积极向党组织靠拢的先决条件与关注重点。受访者对大学生党支部模式、现状和效果的评价,折射出了大学生更愿意以什么样的模式、什么形式的内容与方式接受党组织的教育和引导,为大学生党支部如何增强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指明了方向,也为进一步加强大学生党支部建设的效果提供了现实依据。近年来,各高校以充分发挥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为目标,为加强大学生党支部建设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拓展了党建工作思路、创新了党建活动形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同时也应看到,受访者对大学生党支部建设的现状与效果的评价相对不高,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关注相对不足、对党员作用平庸化的倾向强烈谴责等等,也反映了大学生党支部建设仍然任重道远的客观现实。因此,选择适合学生心理行为习惯的党建模式,从提高素质、注重学习、创新方式、强化意识等方面,充分发挥党支部在大学生中的思想、学习、工作和生活的“引领”作用,已成为当下加强大学生党支部建设必须关注的重点。
(一)关于党支部的建设模式。
1.专科生以专业模式为主,年级模式为辅。在这次调查中,38.5%的专科生赞同以专业为单位建立党支部,30.8%的专科生赞同以年级为单位建立党支部,这一结论既反映了专科生对党建模式的态度,也表达了以专业或年级为单位建立党支部是符合专科生心理行为习惯和客观实际的。针对这一状况,建议在专科生中建立党支部时应充分考虑专业的类别和年级的特点,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支部建在专业上的模式优先,建在年级上的模式其次,支部书记可由具有专业背景的辅导员或专任教师担任,充分发挥专业对学生思想和能力的引领,为培养合格的技能型人才提供组织保障。
2.本科生以年级模式为主,班级模式为辅。在这次调查中,42%的本科生赞同以年级为单位建立党支部,27.5%的本科生赞同以班级为单位建立党支部,这一结论既反映了本科生对党建模式的态度,也表达了以年级或班级为单位建立党支部是符合本科生客观实际的。针对这一状况,建议在本科生中建立党支部时应充分考虑大学生的年级和班级特点,可按毕业班和非毕业班的划分建立党支部,对条件允许的毕业班也可按班级建立党支部,支部书记可由班主任或具有党务工作经验的学生党员担任,以各支部的年级特点和关注重点有针对性地开展党组织活动,充分发挥支部凝聚党员、服务群众的功能。
3.研究生以年级模式为主,专业模式为辅。在这次调查中,33.3%的研究生赞同以年级为单位建立党支部,27.8%的研究生赞同以专业为单位建立党支部,这一结论既反映了研究生对党建模式的态度,也表达了以年级或专业为单位建立党支部是符合研究生客观实际的。针对这一状况,建议在研究生中建立党支部时应充分考虑研究生的年级和专业特点,分别在研一、研二、研三中建立党支部,在党员数量比较充足的情况下,也可在各年级中以专业为单位建立党支部,支部书记可由年级辅导员或主要学生骨干担任,有针对性地围绕专业学习和科学研究开展工作,让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体现在专业的发展上和党员的先进性上。
4.线上线下相结合,构建立体党建新模式。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已离不开网络,QQ、微信、微博、BBS等互联网产品逐渐占据了大学生的日常生活。线下形式的传统党建模式已不能满足大学生党建工作的需要,线上形式的虚拟党建逐渐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因此,加强大学生党支部建设,应“坚持虚实结合,点线交织的原则,确保学生党支部对学生党员的全面覆盖、有效覆盖”,[1](p96)不管是专科生、本科生还是研究生的党建模式都必须紧跟时代,注重线上线下相结合,形成虚拟现实空间全覆盖,建构立体化的党建新模式,充分发挥党支部凝聚人心、服务群众、促进发展的作用。
(二)关于党支部的建设路径。
1.提高支部书记素质,加强“示范”引领。“支部书记是党支部的带头人,党支部建设得如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支部书记的整体素质”。[2](p40-41)因此,只有充分提高大学生党支部书记的整体素质,才能为党支部建设提供坚实的保证。首先,要明确责任“压担子”。各学院分党委或党总支要定期组织学生支部书记进行汇报和述职,进一步增强作为组织负责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调动其积极性。其次,要组织培训“强能力”。学校或学院党组织要充分利用党校或学术报告的有利资源,为支部书记进行业务培训,提高其业务水平和工作能力。第三,要加强指导“传经验”。上级党组织要善于利用例会、经验交流或党组织活动等平台,对支部书记进行面对面的指导,心对心的交流,不断提高其整体素质和业务能力。
2.注重思想政治学习,加强“思想”引领。思想建党是保持党先进性的根本要求,是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法宝。目前,部分大学生“在组织上入了党,思想上并没有完全入党,甚至完全没有入党。”[3](p875)因此,党支部注重思想政治学习,加强“思想”引领是党支部工作的重点。首先,要严格落实“三会一课”,通过集体学习、专题调研、理论研讨等多种形式深入学习党的相关精神及方针政策,切实提升大学生党员理论素养。其次,要坚持和落实党员学习制度,创新学习方法,提高学习质量。支委会成员要带头抓好政治理论学习,讲党课、做报告、谈体会,形成浓郁的学习氛围。第三,要经常性地开展“交心谈心”活动,倾听党员心声、明确党员需求、把握党员思想,提升党员整体思想政治水平。
3.创新支部活动方式,加强“效果”引领。支部活动是党组织团结、凝聚党员群众的有效载体,其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党支部的工作效果。通过调查,大学生党支部活动单一、枯燥、缺乏吸引力是影响大学生满意度的主要原因。因此,支部活动必须要按照“多元化、形象化、人性化”的要求,不断推进内容和形式的创新,才能逐步提升党支部工作的效果。首先,变“单一化”为“多元化”。党支部开展活动不能简单地以开会、念文件、听报告为主要形式,可以适当地开展一些有意义的调研和实践活动,通过多样化的支部活动形式,吸引、团结、凝聚广大党员群众。其次,变“抽象化”为“形象化”。党支部开展工作要结合形势和需求的变化,既要务虚也要务实,多做普通同学能看得见、摸得着,感觉得到的事情,提升党支部服务水平。第三,变“原则化”为“人性化”。在开展活动的过程中,不能一味地要求党员同志讲奉献、讲付出,也要适当地关心党员同志的实际困难,人性化地开展工作,在轻松愉悦的活动中增强党性修养,提升工作效果。
4.强化责任宗旨意识,加强“服务”引领。党的基层组织的政治功能和服务功能是高度一致和统一的,大学生党支部不仅要充分发挥思想政治引领的作用,还要在服务广大同学的过程体现自身价值。首先,党员要强化身份意识。不管是在学习上、工作中还是生活里都要始终按照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把坚守信念、勇于担当、甘于奉献的理念融入自身思想精髓,坚守组织纪律观念,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其次,支委要强化责任意识。支委成员要把抓好党建、服务同学当作自身本职工作,要在思想上“聚好焦”、认识上“对好表”、服务上“赶上趟”,充分体现党支部的服务职能。第三,支部要强化宗旨意识。党支部要不定期深入同学、班级认真开展实地调研,了解学生实际需求,解决班级实际困难,在实干中提升服务水平和能力。
[1]中共中央组织部组织二局.事业单位党组织书记学习培训读本[Z].北京:党建读物出版社,2013.
[2]倪崇科.基层党支部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政工研究动态,2009,(5).
[3]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3卷(精)[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
责任编辑 张豫
D267.6;G641
A
1003-8477(2017)01-0183-06
张瑜(1980—),女,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长江职业学院讲师;肖述剑(1981—),男,博士,湖北经济学院副教授。
湖北省学生工作研究会一般项目“基于大学生年级特点的党支部建设模式研究”(1617YB04)阶段性成果。